地球之外是否也存在著生命?這個問題很早就讓人類產生興趣去外太空探索,直到上世紀中後期人類才擁有探索太空的實力。儘管現在人類在宇宙中探索了半個世紀,但尚未真正發現外星生命的存在,那麼外星生命真的存在嗎?科學界主流觀點認為,要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同時需要探索宇宙中是否存在宜居星球。
探索地外生命和宜居星球在很多時候是等價的,如果一顆星球是宜居星球,那麼有潛力孕育出生命。如果一顆星球上出現了生命,說明該星球是宜居星球。據了解,科學家已經在太陽系外發現了超過1000顆行星,但是其中的類地行星只佔到了少部分,符合人類要求的類地行星更是寥寥無幾。換而言之,人類未找到外星生命,意味著未找到宜居星球。
雖然如此,但這並不意味著太空中不存在外星生命和宜居星球,只要人類無法窮盡宇宙,那麼這兩者的可能性就一直存在著。那麼是否有方法更高效地進行探索呢?前段時間國外有科研團隊利用現有的探測信息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天體信息庫,這個信息庫幾乎包含了所有已探測的系外行星的信息,不僅如此,他們還對這些信息進行了分類。
該研究團隊的負責人表示,之所以要對這些信息進行分類,是因為現階段人類在探索地外生命和宜居星球的過程中似乎有些迷失了方向,畢竟宇宙如此浩瀚,人類的探索能力又如此有限。那麼他們是如何給已知天體進行分類的呢?據了解,第一個條件是一顆星球是否為巖質星球。巖質星球和氣態星球的差異很明顯,前者體積小,後者體積巨大。
然而巖質星球存在堅硬的表面,能為生命的孕育提供基礎穩定環境。而氣態行星幾乎都有氣體構成,即使存在堅硬的層次也是在其表面很深的區域,而那裡的區域氣壓往往大得驚人。巖質星球就像是一艘船的甲板一樣,能夠承載人類和其他自然生物,而氣態星球就像海水,跳進去只會沉下去。
第二個條件是主恆星的情況以及與行星之間的距離。地球之所以能夠孕育出生命,成為宇宙中獨特的一顆行星,很大程度是因為存在太陽這樣一顆恆星,也因為地球與太陽保持著合適的距離。太陽幾十年如一日地向地球和其他星球傳輸熱量和光,地球和它足夠遠的距離使得地球不至於被「炙烤」。
第三個條件是星球內部的自然環境條件,這一點是很多類地行星達不到人類要求的主要原因。體積和質量與地球相仿的星球在宇宙中有許多,但和地球一樣存在大氣層、液態水等自然條件的星球少之又少。除了這三個條件之外,該研究團隊還列出了其他更加細緻的條件,這些條件將已知星球層層分類,為以後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