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清平樂》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鏡頭,福康公主徽柔在和親媽苗昭儀相處時,對親生母親的稱呼竟是「姐姐」。
福康公主趙徽柔是苗昭儀的女兒,也是宋仁宗的長女。不過,自徽柔會說話起,她就沒有喊過苗昭儀母親,而是叫姐姐。
父親宋仁宗也說過,皇后才是徽柔的母親。
徽柔對正宮娘娘曹皇后的稱呼是「孃孃」,而苗娘子即便對徽柔有生育之恩,徽柔也只能是她的「姐姐」。
有人說,這是不是差了輩分呢?
其實,《清平樂》中的姐姐只是一種對女性的暱稱,跟我們現在說的姐姐並不是一回事。
據記載,宋代皇子皇女對父親的口語稱呼不是「父皇」,而與尋常百姓一樣,是「爹爹」,稱嫡母(皇后)為「娘」或「娘娘」,稱身份為妃嬪的生母為「姐姐」。
所以,對於身份是妃嬪的生母,皇子皇女們只能稱其為「姐姐」,而不能用宋人對母親較為普遍的稱呼「娘」或「娘娘」來稱呼她。這就是徽柔稱呼苗娘子是姐姐的由來。
另外,宋朝妃嬪的統一稱謂是「娘子」,也可以直接稱呼妃嬪的份位封號,比如苗娘子。
古代母親的別稱
· 漢代
四川人把母親稱為「姐」。
許慎在《說文》中說:「姐本蜀人呼母之稱。」所謂的「蜀人」,指的就是四川人,許慎的意思是說,「姐」是四川人對母親的稱呼。
同一時期,江淮一帶是把母親稱為「社」的。
《淮南子·說山篇》中記載:「東家母死,其子哭之不衰。西家子見之,歸謂其母曰:『社何愛,速死,吾必悲哭社。』」
意思是說,東家的母親去世了,她的兒子哭泣不止,西家的孩子見了,回去對自己的母親說:「社有什麼可留戀的,快點死吧,我也和東家的兒子一樣哀傷地痛哭。」這裡的「社」指母親。
· 南北朝時期
母親又被稱為「家家」。
《北史·南陽王綽傳》中說:「(北齊南陽王高)綽兄弟皆呼父為兄兄,嫡母為家家,乳母為姊姊,婦為妹妹。」
意思是說,北齊時期的南陽王高綽和他的兄弟們都稱呼父親為「兄兄」,稱呼母親為「家家」,稱呼奶娘為「姊姊」,稱呼妻子為「妹妹」。
· 宋朝
母親也被稱為「姐姐」。
《四朝聞見錄》中說,南宋第一個皇帝宋高宗想以妃子吳氏為皇后,宋高宗對吳氏說:「俟姐姐歸,當舉行。」意思是說,等姐姐從北方歸來時,就舉行冊封皇后的典禮。這裡的「姐姐」指的是宋高宗的母親韋太后。
吳氏對宋高宗說道:「大姐姐遠處北方,妾豈敢幹此。」意思是說,大姐姐此時遠在北方,我怎敢當皇后?這裡的「大姐姐」指的是宋高宗的原配妃子邢氏。(本部分據《文史博覽》 文/王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