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物理]科技前沿-超冷的原子雷射

2020-11-23 搜狐網

  雷射具有雙重「性格」:經實驗,或表現為電磁波,或表現為能量粒子。這就像在不同的生活環境中,一個男人或者被看作丈夫,或者被看作父親一樣。

  光由粒子組成,但它像一切波現象那樣擁有頻率和波長(兩上相鄰波峰間的距離)。

雷射是相干的,因為它們是受激發射的電磁波,它們的電磁波的波峰與激發它們的光波相一致。這種現象就提供了獲得更大能量光束的可能性。

  但光並不是自然界唯一的、可以誇耀自己有雙重性格的東西。原子,也就是物質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也具有同樣的雙重性格。如果延伸我們感官認知的物質世界而深入到原子世界,那麼規律就改變了,傳統的物理學就讓位給了量子力學。1977年,麻省理工學院沃爾夫岡·凱特勒領導的實驗小組證實了愛因斯坦和他的印度同事玻色於1924年提出的理論假設:在合適的條伯下,可使一群原子表現得像一個原子那要,只有一個波長和一個頻率。

  這個被稱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超級原子是通過磁場誘捕一些鈉原子而得到的,並使鈉原子的溫度達到百萬分之幾絕對溫度(絕對零度為-273.15℃)形成這種狀態之後,通過磁場所幹擾,使一些原子逃走,剩下冷凝的原子獲得完全「同步」的原子的狀態,它們的波峰完全一致,並一個一個地列隊行進發射。這樣就製成了一個「原子雷射」,這是一個有些難以理解的概念,但可用一個比較把它簡明化:即普通物質(現實世界的任何一種物質)和這種原子雷射之間的區別如同燈光的光(完全無秩序和能量很小的光)和傳統雷射裝置發射的光(正是由於電磁波的同步必使光極強)之間的區別。原子雷射目前還沒有在工業上應用,但研究人員預計,原子雷射首先將應用於測量變化和製造納米技術的新儀器。

  印度──德國的合作:

  上圖是愛因斯坦(1879~1955)、印度人玻色(1894~1974)。這兩位偉大的物理學家提出了「超冷凝」理論。1924年,玻色決定就他所寫的《普朗克定律和光量子假說》一書徵求愛因斯坦的意見,愛因斯坦看後十分滿意並立刻為德國同事們翻譯出來。坡色對「超冷凝」理論的最初創立和愛因斯坦的隨後加工,使這理論得以完善。相隔半個世紀之後的1977年,這一理論終於被實驗所證明。

  

 

來源:《科學世界》

(責任編輯:汪春)

相關焦點

  • 【光物理前沿6】超快光學研究前沿
    「九五」期間,國家科委以「超短超強雷射與飛秒超快過程研究」為題繼續對這兩方面的研究給予了支持。此後,我國的超快光學得到了快速發展。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在超短超強脈衝雷射的產生與測量,光學頻率梳技術,飛秒雷射的傳輸,飛秒雷射精密加工,飛秒雷射在原子物理、精密光譜與精密測量、生命科學及材料科學中的應用等研究中都取得了快速發展與巨大進步。
  • 發展前沿技術,從原子尺度認知世界——訪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近日,儀器信息網編輯有幸走進李建奇老師實驗室,聽李建奇老師分享了從原子尺度認知世界的前沿超快電子顯微學技術,以及其與超快電子顯微術的故事。近期李建奇研究組採用獨立研製技術路線成功研製了國內首臺超快電鏡,可實現超快電子衍射、超快實空間成像和雷射原位誘導的結構變化觀測,對結構動力學、新奇量子現象的探索和動態物理過程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國家一系列重大專項的實施,「納米科技」、「量子調控」和「蛋白質工程」等具有前瞻性和戰略性的前沿科學逐漸為人們所熟知。
  • 雷射物理與超快光學——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解讀
    雷射的發明和發展使得人們可以在實驗室創造出超強電、磁場、超高能量密度、超快光場等極端條件,為人類在極端條件下探索常規條件下無法實現的新物態、新物質,發現極端條件下新現象和新物理規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從而拓展人們對自然的認識,提高改造自然、造福人類的能力。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雷射相關的科技成果多次獲得諾貝爾獎。
  • 雷射冷卻囚禁原子並進行操控
    如果有一支原子軍隊的話,陳帥無疑能夠擔任這支隊伍的首席指揮官。這位34歲的中國科技大學量子工程中心的教授,每天的工作就是把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原子,「當玩具一樣擺弄」。     「我就像個導演,可以指揮原子做水平運動,或是原地轉個圈。如果需要的話,還能讓它像蜜蜂那樣跳一段『8』字舞。」年輕的教授饒有興味地解說道。
  • 「5拍瓦」:照亮超強超短雷射科技前沿—新聞—科學網
    超強超短雷射的發展已經成為國際科技競爭重大前沿領域之一,建設SULF這一可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大科學設施,符合國家重大需求、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具有重要的社會效益。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上海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朱志遠表示,未來數年,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超強超短雷射實驗裝置將與上海光源、軟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一起,組成張江「超級光源」,成為照亮科學前沿、探索技術高地的一大中流砥柱,也為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提供有力支撐。
  • 超快超強雷射及其科學應用發展趨勢研究
    可以認為,超快超強雷射是用於拓展人類認知的前沿基礎科學研究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某些方面甚至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研究手段。超快超強雷射技術在推動前沿基礎科學研究持續拓展的同時,又面臨著前沿基礎科學研究因自身深化探索而新增的能力支撐需求,這為雷射技術體系發展賦予了強勁的牽引力。
  • 戰略研究丨超快超強雷射及其科學應用發展趨勢研究
    可以認為,超快超強雷射是用於拓展人類認知的前沿基礎科學研究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某些方面甚至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研究手段。超快超強雷射技術在推動前沿基礎科學研究持續拓展的同時,又面臨著前沿基礎科學研究因自身深化探索而新增的能力支撐需求,這為雷射技術體系發展賦予了強勁的牽引力。
  • 《國際科學技術前沿報告2019》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國際發展態勢分析
    ,已成為破解生物、物理、化學及材料等眾多科學前沿重大難題的科研利器,為實驗科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嶄新的革命性技術。XFEL的出現使得泵浦-探針實驗、X射線相干散射成像實驗、X射線衍射成像實驗成為可能,也使得化學、物理、材料、生物學研究從拍攝分子照片的時代跨越到了錄製分子電影的時代,將帶來相關科學和技術領域的一系列重大變革。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的建設和應用對我國基礎科學、前沿技術和工業領域的發展具有戰略性重要意義。
  • 科研人員實現 單個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新華社武漢10月11日電(記者譚元斌)中外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利用微波將一對超冷異核原子相干合成為單個超冷分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這一成果實現了對原子之間核間距自由度的相干控制,開啟了原子-分子體系所有自由度全面相干操控的研究大門。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9月25日在線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
  • 飛秒強雷射調控二聚體分子超快動力學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員柳曉軍團隊與奧地利維也納工業大學研究人員合作,在飛秒強雷射與團簇分子相互作用研究中,發現了一種在亞光學周期時間尺度內發生的雷射誘導電子轉移(LITE)現象,為利用飛秒強雷射控制複雜分子化合物的超快動力學開闢了一條新途徑。光誘導電荷轉移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種微觀超快物理過程,對光催化和光合反應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科研人員實現單個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新華社武漢10月11日電(記者譚元斌)中外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利用微波將一對超冷異核原子相干合成為單個超冷分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這一成果實現了對原子之間核間距自由度的相干控制,開啟了原子-分子體系所有自由度全面相干操控的研究大門。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9月25日在線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
  • (科技)我國在原子分子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新華社武漢12月25日電(記者李偉)飛秒強雷射為在原子時空尺度(阿秒時間與亞埃空間尺度)探測物質微觀結構及電子超快動力學提供了重要手段。近日,我國專家在利用飛秒強雷射探測原子分子結構及電子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超短脈衝雷射與超快現象(一)
    超快現象是指發生在物質微觀體系中快速變化的物理、化學或生物過程。
  •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超冷分子有著比超冷原子更豐富的內部能級,具有廣泛地潛在應用,例如超冷化學、凝聚態體系的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檢驗基本物理學的精確測量、量子信息處理等諸多前沿科學研究。然而,由於分子複雜的能級結構以及分子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在實驗上製備和操控單個超冷分子極具挑戰性。
  • 改革開放40年中科院40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超快雷射、高精度衍射...
    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通過官網公布改革開放40年來該院40項具有代表性的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包括15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成果,15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成果,10項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的成果。超強雷射技術及裝置超強超短雷射被認為是人類已知的最亮光源,能在實驗室內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超強電磁場、超高能量密度和超快時間尺度綜合性極端物理條件,在臺式化加速器、阿秒科學、超快化學、材料科學、雷射聚變、核物理與核醫學、高能物理等領域有重大應用價值。
  • 精密測量院等在飛秒強雷射調控二聚體分子超快動力學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員柳曉軍團隊與奧地利維也納工業大學研究人員合作,在飛秒強雷射與團簇分子相互作用研究中,發現了一種在亞光學周期時間尺度內發生的雷射誘導電子轉移(LITE)現象,為利用飛秒強雷射控制複雜分子化合物的超快動力學開闢了一條新途徑。光誘導電荷轉移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種微觀超快物理過程,對光催化和光合反應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相干公司超快雷射系統獲「大連光源」青睞
    由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和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聯合研製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大連光源,發出了世界上最強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脈衝,成為世界上最亮且波長完全可調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光源
  • 【科技日報】大連光源: 給分子原子「拍電影」
    日前,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下稱大連化物所)和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下稱上海應物所)聯合研製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大連光源」,發出了世界上最強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脈衝,單個皮秒雷射脈衝包含了140萬億個光子。  從去年9月底安裝完成首次出光之後,經過3個多月的調試後,總長100米的大連光源終於成為了世界上最亮且波長完全可調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光源。
  • 雷射、啁啾脈衝放大、超快光學和諾貝爾獎
    本文將重點介紹這種「產生高強度超短光學脈衝的方法」和超快光學之間的關係.超快光學是利用光學手段研究微觀粒子在原子分子尺度上的超快動力學和瞬態現象的物理學分支; 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看作是19世紀以來高速攝影發展起來的概念與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雷射光源結合的產物.
  • 朱夢劍&戴佳鈺|當雷射邂逅石墨烯,原子尺度結構調控成為現實
    近日,國防科技大學聯合新加坡國立大學、中南大學以及中科院金屬所和物理所等團隊首次利用雷射輻照在三層石墨烯中實現了從ABC堆垛到ABA堆垛的有序結構相變,並對雷射驅動不可逆相變的微觀物理機制進行了細緻的研究,為實現石墨烯納米器件的性能調控和原子製造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