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7 17: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醫學教育是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石。近年來,我國醫學教育蓬勃發展,培養了大批高素質醫學人才,給衛生健康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猝然來臨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給公共衛生體系帶來了重大考驗,也促使我們對醫學教育模式進行反思。面對疫情提出的新挑戰、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新任務,我國醫學教育在人才培養結構和模式等方面還存在不少短板,亟需進一步調整。
學科體系待優化
科研能力需加強
第一,傳統醫學教育專業體系失衡。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疾病譜的變化,社會及醫學界逐漸將注意力轉向以心腦血管疾病、腫瘤、代謝性疾病為代表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即便我們經歷了SARS、伊波拉等新發或再發傳染病,傳染病仍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醫學教育體系也未能順應發展趨勢,傳染病學學科等級從二級降為三級,課時相應減少,學科邊緣化日益突出,從事傳染病、重症醫學等方向的專業人才缺口持續擴大。此次全國馳援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醫護人員中,僅有三分之一是重症醫學相關專業的人員,佔全國重症醫護力量的十分之一。面對前線大量的危重患者,不得不依靠較少接受系統性傳染病防控和危急重症救治培訓的人員,這不僅增加了感染風險,而且影響了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效率。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醫務人員暴露出的精神心理問題也不容小覷。多項研究顯示,患者積壓或死亡帶來的挫敗無力感、超負荷工作等多種壓力共同作用,易誘發醫務人員產生應激反應,繼而引發情感耗竭、職業倦怠等情況。而缺乏專業人才運用專業手段進行應對,也反映出我國醫學教育缺乏精神心理教育、精神心理專業人才稀缺等問題。
第二,學科交叉融合機制尚不完善。新冠疫情還折射出醫學內部學科割裂、協作研究機制不完善的現狀。疫情早期,社區、醫院、疾控中心未能快速有效聯動,直接影響了防控效果。儘管部分基礎醫學研究機構較早獲取了病毒序列,並有針對性地採取了實驗室診斷方法,但並未及時轉化為臨床可及的診斷工具。醫院、研究機構聯合開展病毒檢測分離、疫苗研發、潛在藥物篩選等工作也相對滯後。另外,缺乏高效的協作聯動機制,使得醫學研究與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信息科學等學科的交叉融合更顯不足。
第三,醫學科研創新攻關能力不足。醫學研究是臨床決策的重要依據,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國家的科技水平和綜合實力。儘管疫情期間我國研究人員在運用中醫藥成果、分享救治經驗等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得到了國際的高度讚譽,但醫學研究體系仍暴露出不少問題。例如,高校和臨床一線缺乏快速開展疫情科學攻關的敏感意識和組織能力,缺乏能夠組織開展高水平臨床研究的臨床科學家,欠缺以臨床問題為導向的創新科研能力。因此,在缺少統籌組織的狀態下,不少脫離臨床實際的低水平重複研究出現,適用於臨床的高水平研究產出效率不盡如人意。
促進學科交叉融合
培養複合型領軍人才
在當前形勢下,針對疫情暴露出的問題,如何推進醫學教育創新發展和醫學人才培養?
2020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要分類培養研究型、複合型和應用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這就要求醫學教育者抓住有利時機,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優化頂層設計等方面持續深化改革。我認為,有一些新方向可以探索:
第一,培養能夠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醫學人才。更新醫學人才培養理念及方法,完善課程體系設置,將公共衛生教育有機融入醫學生教育、住院醫生和專科醫生規範化培訓等醫學教育的全鏈條中,強化醫學人才在傳染病防控、危急重症救治和精神心理應對等方面的能力。
第二,培育臨床醫學加公共衛生的複合型領軍人才。實踐證明,具備臨床醫學及公衛背景的複合型醫學專業人才往往能夠更好地勝任臨床醫療、衛生政策決策和領導者的角色。可結合我國實際,研究與探索臨床醫學博士加公共衛生碩士培養的中國模式,並逐步推廣。
第三,培育臨床醫學加基礎醫學的科學家。一方面,醫學院校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大多無臨床醫學背景,很難以臨床為導向開展探索疾病本質與規律的醫學基礎研究。另一方面,臨床醫生缺乏基礎研究訓練,不善於進行轉化醫學和精準醫學的前沿探索,難以為疾病的診治提供創新性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因此,可從臨床醫生中選拔有志於從事基礎研究的人才,探索臨床醫學加基礎醫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既懂臨床又懂基礎研究的科學家。
第四,培育「醫學+X」的創新拔尖人才。應把握以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信息科學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發展機遇,探索醫文、醫理、醫工交叉融合的「醫學+X」創新拔尖人才培養模式,選拔有志於獻身醫學的非醫科優秀本科畢業生進入臨床醫學培養體系,將多學科基因注入醫學。
此外,圍繞國家的教育方針,還要加強院校教育頂層設計、完善體制機制、建設優秀師資隊伍,促進醫學學科發展,提高複合型醫學人才培養質量。只有從頂層設計上形成醫學人才培養整合系統和體制機制,才能真正培養出大批能夠應對各類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的高質量醫學人才。
隨著醫學教育的變革不斷適應醫學發展和科技革命的新要求,相信我們一定能夠打造出一支能肩負重任的卓越醫學人才隊伍,為實現健康中國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文: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肖海鵬
原標題:《思變·院長說|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肖海鵬:醫學教育如何應變局開新局》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