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案,是一件明朝的大案,牽連極廣,直接因此喪命的人數就高達三萬多人,極為恐怖。關於胡惟庸最終的死法也是眾說紛紜,其中最傳奇的一種說法,竟說胡惟庸是被蚊子活活咬死,這樣的說法是否可信呢?
胡惟庸為相,劉伯溫慘死
劉伯溫是朱元璋得到天下的智囊,有諸葛亮轉世之稱,能夠得到與武廟十至諸葛武侯齊名的評價,可見劉伯溫的能力在當時得到了普遍的認可,而朱元璋也對他非常信任,什麼事情都要問一問劉伯溫。
朱元璋稱帝後,對眾位開國功臣大開殺戒,這一年朱元璋想找個人接任丞相李善長,不知道任用誰好,於是問問劉伯溫的建議,劉伯溫說了幾個人,比如楊憲、汪廣洋等,朱元璋覺得不好,於是朱元璋問劉伯溫,胡惟庸是否能夠勝任丞相?劉伯溫一聽,立刻表達了自己對胡惟庸極差的印象,他說胡惟庸就是一匹劣馬,讓他拉車,只會讓馬車翻車。不過朱元璋沒有採納劉伯溫的意見,最終還是任用了胡惟庸為左丞相。
「譬之駕,懼其僨轅也。」
胡惟庸,那可是李善長一手提拔起來的人,李善長和朱元璋的關係比劉伯溫與朱元璋的關係要親厚得多,畢竟他們是一個利益集團的人,從這一點看,劉伯溫不過是一個外人而已。
當李善長知道劉伯溫如此評價胡惟庸之後,對劉伯溫懷恨在心。後來,劉伯溫久病不愈,身體狀態每況愈下,朱元璋為了表達自己關懷舊臣之心,派李善長去看望他。李善長奉旨看望劉伯溫,親自帶去了不少藥物給劉伯溫治病。可是,自打吃上李善長給得藥之後,劉伯溫這病不但沒好,反而日益加重,不久之後居然病死了。這件事情傳出來之後,明白人都知道這很可能是因為李善長為了報復劉伯溫,在藥裡動了手腳,將劉伯溫給毒死了。
胡惟庸謀反疑雲
劉伯溫一死,加上如此離奇的死法,本來就愛記仇的李善長,經過這次的事件後,滿朝文武更沒有人敢得罪他了,加上他位高權重,與朱元璋的關係又鐵,李善長儼然成了一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貴了。
有了李善長這樣的靠山,胡惟庸這位丞相自然也就跟著「雞犬升天」了。在無限的膨脹之後,胡惟庸開始覺得不滿足,已是百官之首的胡惟庸最終決定謀反,並且付諸行動。
主流說法,洪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稱他家的舊宅井裡湧出了醴泉,所謂的醴泉,也就是說泉水有酒味兒,再說得玄乎一些,就是丞相胡惟庸家地下往上冒酒了。這樣的事情出現,說明上天眷顧大明朝,是一種祥瑞,而胡惟庸正是想借著這樣的祥瑞引誘朱元璋前來觀看,趁機謀反誅殺朱元璋。
不過,胡惟庸的奸計沒有得逞,因為朱元璋在去胡惟庸的路上遇到了一位貴人,這位貴人是一位名為雲奇的太監,寧死攔住朱元璋的車架,不讓朱元璋前去胡惟庸家觀看祥瑞,生性多疑的朱元璋,也正是因為雲奇的阻攔,返回了京城,登高望遠之下,看到了胡惟庸家的伏兵,這才免遭劫難,最終將胡惟庸一黨屠戮殆盡。
不過這個說法並不能站住腳,且不說胡惟庸不是傻子,這個什麼祥瑞的說法太過荒誕,朱元璋去看也會先派人前去確定一下。皇帝離京哪是如此隨便的事情呢。另外,太監雲奇的出現也是疑雲重重,是一個什麼樣的太監,敢攔皇帝的聖駕,丞相謀反如此機密的事情,一個太監又是如何知曉的呢?
最要命的是,根據《明太祖實錄》的記載,在正月甲午這一天,朱元璋已經得知了胡惟庸謀反的事情,而這一天已經是雲奇事件發生的前四天,既然已經知道了胡惟庸謀反,那麼為什麼要前去看什麼祥瑞呢?
根據如此多的疑點,野哥認為胡惟庸案或許並非如此簡單,至於有什麼樣的隱秘,今天這裡不做過多分析,或許,這一件明初的大案,只是朱元璋為了消除宰相制度的一步棋,而棋子正是胡惟庸。
胡惟庸之死
不管怎麼樣,胡惟庸謀反的罪名最終被落實,前文已經提到,牽連甚廣,3萬多人因此喪命,時間長達十多年。
胡惟庸的死法,流傳最廣的正是被蚊子咬死。話說胡惟庸生前最怕癢,朱元璋曾經為此還送給了他一個「痒痒撓」。也正因如此,朱元璋在定了胡惟庸罪之後,決定處死他的方式為剝光他的衣服,讓他在野外被蚊子活活咬死,最要命的是要他癢,可見朱元璋對胡惟庸的恨意有多深。
不過,這種說法也是站不住腳的說法。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明史》中記載,中丞塗節告訴朱元璋胡惟庸謀反的時間,是正月,明朝的京城是北京,正月的北京哪有那麼多的蚊子去咬死胡惟庸呢?
「明年正月,塗節遂上變,告惟庸…亦以惟庸陰事告。帝大怒,下廷臣更訊,…乃誅惟庸、寧並及節。」
胡惟庸的死,在《紀事錄》中有比較明確的記載,和《明史》的記載有共同點,就是「伏誅」了,既然用到了「伏誅」一詞,應該就是在律法中死刑的方式結束得生命。不過在《紀事錄》還記載了更多,在胡惟庸死後,沒有就此罷休,而是在次日將他的屍體挖了出來,肢解之後餵了狗。對胡惟庸的家族懲罰更甚,男的砍頭,女的充軍了。
左丞相胡惟庸,右大夫陳寧,擅權壞法,俱伏誅於玄津橋,掘坑丈餘,埋其屍,次日復出之,肢解於市,縱犬食之。錄其家資,以妻子分配軍士,子弟悉斬之。
所以,胡惟庸是被蚊子咬死的說法並不可信,即便是夏天的野外,被蚊子咬一夜應該也咬不死,畢竟蚊子不是吸血蝙蝠。我也曾經被至少幾百隻的蚊子咬過一夜,滿身的紅點,但是並沒有大礙,至於純野外的蚊子,就真的沒有領教過了。
文|野史日記
圖|來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