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晨
別動不動就聯想不堪畫面
2018年,山東大學學伴制度改革,從1個留學生1個學伴升級為1個留學生配3個學伴,這兩天突然引起了爭論。
許多扎眼的內容,晨妹都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吐槽起。
@澤是誰:為啥不安排中國男生陪外國女生?@Cay_SH嘣嚓嚓嚓蹦:來中國留學送妹子,還一送送仨是吧?
@天祥宋瑞:學伴這個大概就是慰安婦的邏輯吧
@大夫念經:好希望自己是一名外國留學生,然後去山東大學留學,然後找三個女學伴,然後過上雨露均沾的幸福日子。好想。。
可惜,這裡有一份山大的「學伴」選拔標準,怎麼看都沒有網友們講得如此不堪。
喏,沒有任何一條標準要求女中國學生陪男留學生。而經晨妹手動翻微博查證,最早幾個含沙射影山大在「拉皮條」的是這幾篇消息。
這些文章中所謂的「學伴多為女學生」既沒有2018年學伴性別的數據證據,也沒有權威來源背書,說白了就是自己臆測的一句話,竟然能引得那麼多不求真相的人跟著義憤填膺。
而今天下午山東大學已經在官微澄清,不存在1名男留學生對應3名女生學伴的情況。
補充一句,不知道為什麼還有人將矛頭對向了山東大學的女生們,「女僕」「跪舔洋人」「easygirl」之類的詞都用上了。晨妹真的想不到,「紅顏禍水論」和「蕩婦羞辱」在2019年竟然還能這麼有市場。
「學伴」項目規定:不得騷擾他人
這是7日和12日,山東大學發布的兩次官方回應。
說實話,雖然有拉兄弟院校一起「下水」的嫌疑,但是我們主要來看看合不合理吧。
晨妹查詢了2016年山東大學官方發布的「學伴項目」管理暫行規定。
「自願參加、自願退出」「不得留宿」「不得騷擾他人」,山東大學在學伴項目設立之初就對可能出現的越界行為作出了嚴格規定。
不知道那些動輒言「喪權辱國」「慰安婦」的網友能不能多花點心思在考證上面。
而不僅是山東大學,在吉林大學、東北師範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官網上確實均能查到留學生「學伴項目」的相關內容,同時也都類似山東大學,對交往尺度有嚴格的規定。
而多位在外國留學的網友也反映,自己是有遇到過學伴項目的。
@遊遊YoYo桑:作為在國外的留學生,在入學之初學校有專門發我一個連結,就是BuddyProgram。我能看到各個註冊的buddy,同時還能自己選擇buddy。buddy基本也是男生居多。那麼學校開展這個program也是為了所謂的那些不好的想法?難道我一個人拖著兩大行李一個人也不認識,不知道該如何到學校的時候,我很希望有人能幫我。而我的buddy會提前到火車站站臺來接我,幫我買好車票,帶我去學校,辦理入住,在有樓梯的時候,他一個人一手一個行李箱幫我拿上去。我看著內心是感動的,之後他也沒來打擾過我的生活,就是有問題你可以很熱情的問他,他也會幫我解答。
@周思CIO:我在東京留學時,也配有女學伴,不過只是一位,每學年根據雙方意願可以更換。
不合時宜的「超國民待遇」
那麼,針對這種國際通行做法,一些網友的憤怒就毫無道理了嗎?也未必。
首先,山大「以便為你匹配到心儀的學伴」的表述確實有讓人誤入了婚戀網站的感覺。
既然明確了該項目目的是文化語言交流、互幫互助,就應該在措辭上把握分寸,是否選擇發展男女關係是學生自己的事,作為學校不該有這方面的暗示。別忘了去年滴滴順風車的慘劇是怎麼釀成的。
儘管山東大學在今天下午的回應中,還就「結交外國異性友人」的措辭致歉,但晨妹認為,摸清學生參加項目的真實目的,是保證活動正常開展的必要,單看這一選項的設立,其實並無不妥,不過與前面的「心儀」一說結合起來,就顯得有些曖昧了。
其次,國外留學生在中國學校享受「超國民待遇」現象確實存在,而這種優待有時甚至直接引起了民間矛盾。
比如,近日,多名網友反映,山東財經大學舜耕校區發布通知,要求19號宿舍樓部分學生搬至距離步行需要20多分鐘的另一棟宿舍樓,同學稱,校方對此給出的理由是19號樓宿舍有獨衛,方便裝修好給留學生住。該校學生紛紛質疑自己「不被當人」。
還有,7月9日,福建福州一外國男子騎電動車載一女子被交警攔下。交警表示載人違規,男子卻推搡交警暴力抗法。該男子系福建農林大學國際留學生。經批評教育,該生認識錯誤並書面悔過。警方對其交通違法行為依法處罰。網友一片聲浪稱罰得太輕,而「俠客島」也在昨天深夜發文斥責這種「和稀泥」式的執法。就在今天,該校決定給予該名留學生留校察看處分。
晨妹詢問了多位高校教師和教育領域學者,近年來,我國「雙一流」高校建設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國際化,這導致各高校對招留學生有極強的動力。而招來的學生也確實存在著良莠不齊的情況。一面是國內高考生寒窗苦讀十幾年拼命換來的教育機會,一面是「外國人」身份帶來的「優待」,這樣的雙重標準難免讓人問一句「憑什麼」。
西華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龍興春認為,一方面,現在高校對於留學生,幾乎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要管,學校似乎要承擔無限責任,這其實是在給自己找麻煩。大學應該主要負責標準質量的教育提供,其他的個人生活方面應該儘量少地介入。同時,大學不該把所有的「涉外」都當作外交,對於留學生的管理模式,也應該從特殊化管理模式轉變為趨同化的管理模式。
2016年底,在山東大學的「學伴」見面會上,山大國際事務部副部長劉明利介紹說,這項活動「旨在促進中外學生間的相互了解與學習交流,幫助國際學生更好地融入中國語境,也鼓勵中國學生拓展國際視野。學生們通過交流來取長補短,增進友誼,帶動中國文化走出去,讓世界文化走進來。」
而目前高校對於留學生的管理模式,能否達到大學所期待的「塑造國家形象、促進文化交流」的目的呢?老實講,晨妹認為,副作用還是存在的。
首先,在日常管理中,如果給到外國留學生超國民待遇,給予特權的同時也意味著打破了自己的原則。自己沒有原則,何來別人尊重?
其次,通過大學招生來塑造國家形象、讓世界了解中國,確實是我們招收留學生的目的之一。但是,不能因為追求「量」就放棄了「質」。生源質量不合格,普通話都講不流利,培養過程得過且過,四五十分就算及格,如果中國大學淪為留學生們「混日子」的天堂,培養不出優秀的畢業生,最後到底是誰的形象和名譽受損最嚴重?不言自明。
不過,晨妹認為,在這場網絡輿情中,最無辜的是那些被選上做學伴的中國學生們。本來好好的一場互相幫扶的志願活動,被一些網友汙名化至此。
憑什麼呢?輿論暴力的餘震無論如何也不該由他們來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