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片廣闊無垠的灘涂,沼澤星羅棋布,植被交錯有序,數十種耐鹽植物蓬勃地生長著,在豔陽下,每一片葉尖都泛出悅目的光澤。
當你從喧囂的都市來到這樣一片草灘上,入眼的是深深淺淺的綠,耳畔是和風拂過挺秀的蘆葦從時發出的&34;聲,空氣裡瀰漫著泥土和青草混合在一起的溫潤氣息,你會把自己整個身心都融入進去,真切地感受到一種沉靜、愉悅、平和的力量注入你的身體有鳴聲傳來,高亢而略帶悲涼。
循聲望去,啊!是多美的一群鳥兒:體態修長,身上披著雪白的羽毛,只有頸部和翅膀上有黑色,最醒目的要算它們頭頂的一抹鮮豔的紅色了。它們有的正展開雙翅,引頸高鳴;有的邁著優雅的步子,低頭覓食;有的娉婷玉立,凝神遠眺;有的立於水中,顧影自憐;有的逆風而行,直衝九霄;有的蹁躚起舞,曼妙異常。
這樣一群形神俊逸的鳥兒,配上草灘的美景,讓人疑似是蓬萊仙境了。
這群美麗的鳥兒頭頂的紅色洩露了身份,原來這就是&34;丹頂鶴,古生物化石研究表明,早在新生代第紀的始新世,亞歐大陸上就出現了鶴類的祖先—古鶴類。
這比人類的出現還早6000萬年。
現存的15種鶴屬鶴形目鳥類,都是自然母親最美的女兒,它們是原始而古老的動物,更是溼地上翩翩起舞的精靈。在鶴形目鳥類中,丹頂鶴是人類認識最早、最喜歡的一種鶴,也最為著名。
丹頂鶴是涉禽,主要棲息於有水混地或沼澤地,是溼地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成員,故被譽為&34;。
丹頂鶴一抬頭、一投足間,都充滿了靈動的韻味。它發達的胸肌、寬而有力的翅膀、呈流線型的身體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使它能在天宇間自由地糊翔。
可以說,丹頂鶴是鳥類中的&34;,它天生麗質,形神俊逸,近乎完美的體態讓群鳥相形失色。它是美的使者,將鳥類的世界和人類緊密相連。丹頂鶴體態優美、舉止輕盈、舞姿高雅鳴聲高亢,是著名的觀賞鳥類之一。
鶴是中國文化中的瑞獸,在仙山之上,常能聽到鶴的鳴叫聲。它們代表長壽,更代表一種神聖。中國人對鶴的喜愛自古有之。在宋代,畫院老師有一次出了一個別出心裁的題目:&34;。諸生畫作紛呈,而優勝者是以綠草灘涂為背景,畫了一隻丹頂鶴,畫面上翠碧、朱紅、潔白、墨黑四色錯落有致,妙趣橫生。
由此看來,丹頂鶴之美早已受到古人的推崇。
不過給我們印象最深的始終是白居易那句千古名句,&34;,如此美妙的詩句,寫出了鶴的美麗與優雅。
丹頂鶴就這樣飛過了整個中國文化,它飛行姿態是如此的十分優美,是&34;,它飛行的是如此迅速,是&34;,它的世界是如此的廣闊,是&34;,它的鳴聲是如此神聖,正如白居易那句&34;。
丹頂鶴的鳴聲暸亮而含悲意,直入雲霄,讓無數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陷入了沉思。漢代著名詩人蔡邕在《琴操》中寫下&34;這樣的悲傷古曲。在古人眼裡,和象徵專一的愛情,是不該離別的。無奈而永別,當然十分悲痛。就音調而言,孤鶴之鳴和人的嘯聲都很激越悲愴,引入琴中,能很好地表現出悽涼悲憤的主題。
仙鶴飛入中國文化
丹頂鶴以其雅淡天然的形態及善鳴、喜靜立、遷飛等特性為人們所重視,被人格化,而與文化結緣。丹頂鶴有很多俗稱,如仙鶴、仙禽等。
仙鶴文化在我國源遠流長。
例如,道教中將仙鶴看成神仙的化身,道士的道袍稱做&34;;文人儒士把仙鶴比做仁人君子:隱逸之士視仙鶴為自身清高人格的代表最高統治者把仙鶴的形象作為能委以重任的&34;的徽識;而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仙鶴是吉祥、幸福、長壽的象徵。
鶴文化在我國萌芽於3000年前,《詩經小雅》中有《鶴鳴》篇。在漢代,鶴的文化藝術形象得到發展,發生了第一次飛躍:由自然物轉向神化。
例如,女媧補天一說中,在女媧上方有5隻鶴仰首而鳴,說明鶴已成為天國仙禽。
到唐宋時期,鶴已廣泛進入詩文和繪畫中,鶴的形象美得到了升華,由神話進入藝術化,並趨多元化。到了明清時期,鶴文化得到了繼承和發展,鶴的文化地位又一次升騰,這是一種天生的高貴。
丹頂鶴的外形十分完美。雄鶴體長1300毫米-1400毫米,雌鶴略小一些,為1200毫米1300亳米。頭部小,有一長長的淡黃色的喙,有利於啄食、挖掘食物、或用來整理羽毛、築巢、撫育幼鶴,還可作為格鬥的武器。
鼻孔在上喙中部兩側。眼睛大而圓,眼睛上下的前半部分長著黑色羽毛,後半部分長著白色羽毛。
成鶴的頭頂密布紅色肉質,即人們所說的丹頂;幼鶴頭頂為黃褐色羽毛,沒有丹頂。頸細而長,能自由轉動。軀幹部呈紡錘形,長著白色羽毛,腹面有龍骨突起。尾較短,長著白色尾羽,它的基部背面有尾脂腺,主要分泌油脂。
丹頂鶴十分愛美,常用喙啄它分泌的油脂塗抹在羽毛表面,以保護羽毛,並使羽毛更加亮麗。尾羽像扇子一樣,在飛翔時起舵的作用,用來控制方向。
在武俠小說或電視劇中,武林中人常把&34;作為劇毒之物,來施展下毒的高超本領。這種東西據說取自丹頂鶴的丹頂。確實古往今來一直有人認為丹頂是劇毒品,一旦入口便會置人於死地,無可救藥。更有傳說雲皇帝在處死大臣時,就在所賜酒中放入丹頂那麼丹頂究竟是不是劇毒之物呢?
其實,丹頂的出現,完全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幼小的丹頂鶴並沒有&34;標誌,真正出現&34;的時候,它們已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青春期,而它們頭上的紅色也沒有任何毒性。
無意間想起一首散文—《鶴魂》,最初是初中時候讀到的,只覺得文字如此悽美,卻不知道這文字背後的故事,後來有一次有幸去了江蘇,看到革命烈士徐秀娟,才明白這散文絕對不是華美的文字那麼簡單,背後還有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
這位馴鶴姑娘把自己的一生貢獻給了中國野生動物保護事業。
在1986年,她剛剛從東北林業大學畢業,就來到了鹽城保護區,保護她熱愛的丹頂鶴。這在這一年,這個姑娘在尋找受傷失蹤的丹頂鶴之時因疲勞過度而溺水身亡,從此中國多了一個英雄,而徐秀娟的父母失去了一個女兒,那個樂觀開朗的姑娘生命永遠定格在了23歲。
沒錯!她從一個動物保護者變成了永遠的&34;。
雖然我是個無神論者,但是我真的希望某種奇異的力量真的存在,讓她美麗的靈魂變成丹頂鶴,在天國快樂的飛翔吧。還記得《鶴魂》裡我印象最深的那句話,&34;。就在情感迸發的這一刻,我覺得我徹底讀懂了《鶴魂》!
1984年,在響水縣境內毒殺丹頂鶴案件被破獲,在1989年,在大豐縣境內再次發生毒殺丹頂鶴案件。面對這一嚴峻的形勢,保護區管理人員一直在打擊犯罪分子,使丹頂鶴等野生動物安全棲息在這片自然保護區。
不法分子一次又一次殘忍的殺害著自然的精靈,有良知的人們怎能不痛心?
大自然母親又怎能不發怒。丹砂上的鮮血敘寫著鶴的悲歌,我們懼怕如此美麗的動物會永遠消失在這個世界上,就像渡渡鳥和旅鴿一樣,除了在博物館,我們再也見不到這些鳥兒。
丹頂鶴就這樣在空中優雅的飛翔著,因為它的羽毛是潔白無瑕的,在這樣的人世間,它無處可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