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Mining.com網站報導,最早於2025年開始月球採礦的計劃變得更加有吸引力。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個團隊發現,有證據表明,月球這個地球的天然衛星表面以下金屬含量可能比以前認為的更高。
這個研究團隊利用NASA的月球勘測軌道器(LRO)上的微型射頻(Mini-RF)數據分析認為,月球表面以下某些金屬比如鐵和鈦的含量比預測的要高。
此項發表在地球和行星科學通信(Journal Earth &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的研究成果對目前最公認的月球成因理論提出了質疑。該文質疑火星大小的物體撞擊地球引起上地殼大部分氣化而形成月球的假想。
論文第一作者伊薩姆·希格(EssamHeggy)表示,「通過加深對月球表面以下金屬實際含量的了解,科學家們能夠更進一步聚焦月球成因、演化及其對地球適居性的影響。」
NASA聲稱,此項證據是科學家在月球北極地區衝擊坑底部尋找冰時發現的。也就是說,在衝擊坑口底部的細粒灰塵來自月球更深層,是流星撞擊月球時衝擊產生的。因此,這些灰塵能夠代表月球更深層巖石成分。
研究人員發現,大的和深的衝擊坑口的金屬含量要比小和淺的坑口高。特別是在衝擊坑直徑在1-3英裡時,介電常數或電性能隨衝擊坑規模而增加。但是,當衝擊坑直徑在3-12英裡時,其電性保持穩定。
4月份,美國總統唐納·川普籤署一項命令,鼓勵美國公司商業性開發月球和其他天體資源。
該令將外層空間歸類為一種「法律上和物理上的獨特人類活動領域」而不是「全球公有地」,這為美國不受任何國際公約束縛而在月球採礦做了鋪墊。
此項命令聲稱,「美國人有權在外太空從事商業性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和利用」,並強調美國從來沒有籤署1979年月球公約。而月球公約規定,任何太空活動都必須遵守國際法。
NASA正在籌建有輪子甚至支架的月球基地,以增加著陸區的安全性、設備冗餘以及獲得重大發現的機率。
俄羅斯聯邦航天局(Roscosmos)迅速做出反應,譴責美國政府此舉為殖民主義。
Roscosmos負責國際合作事務的副局長謝爾蓋·薩維利耶夫(Sergey Saveliev)指出,「歷史多次證明,當一個國家出於自身利益開始領土擴張時,任何人都知道這會帶來什麼。」
美國提出的月球採礦全球法律框架,即所謂「阿爾忒彌斯協定」(Artemis Accords)是NASA為尋求合作的最新舉措。NASA計劃未來10年在外星體建設人類基地和空間站。
為實現在月球、小行星甚至其他行星開採資源的目的,NASA已經同幾項公共和私人計劃進行了結盟。
201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法案,公然允許美國公司和公民開採、銷售和擁有任何太空物質。
該項法案中有一項重要的條款,聲明並沒有授權給企業和個人「對任何天體的主權,主權或獨佔權利,或者管轄權,以及所有權」。
1966年,美國、前蘇聯和其他國家共同籤署的外層空間條約規定,國家不能在太空擁有領地。
川普一直重視美國對外太空的控制權,2019年成立了太空軍,必要時發動太空戰。
NASA此前制定了一項長期月球探索計劃,包括在月球南極建立一個基地。
美國既不是第一個也不是唯一一個希望在月球採礦的國家。
俄羅斯近些年來一直計劃重返月球,並可能在更遠的外空旅行。2018年,Roscosmos制定了一項計劃,準備未來20年在月球建設一個長期基地,而普京總統也宣稱將很快實施火星探測計劃。
盧森堡是首批計劃在天體採礦的國家之一,為推進近地行星資源的勘查和商業利用,2018年該國成立了航天局(LSA)。
不過,與NASA不同,LSA並不執行研究或發射任務,其目的是促進航天工業經濟項目負責人、投資者和其他夥伴之間的合作。
在新興起的歐洲網絡幫助下,科學家去年宣布了未來5年內在月球開採資源的計劃。該項計劃由歐洲航天局負責,與阿里安集團合作,打算開採無核能源,據說價值數萬億美元。
中國和印度也計劃在月球開採氦-3資源。21世紀以來,中國探測器已經兩次在月球著陸,後續還有更多的發射任務。
在加拿大,大多數計劃來自私人部門。最引人注目的一項計劃是來自安大略省北部的德爾申創新公司(Deltion Innovations)與月球快車公司(Moon Express)合作,這也是經政府允許在地球以外空間進行勘查的首家美洲私營企業。
太空合作計劃包括小行星採礦、捕捉太空碎片以及在火星建設首個人類居住地,億萬富翁馬斯克還提出了向火星發射無人飛行計劃。
地質學家以及太空採礦的先行者,比如美國行星資源公司(Planetary Resources)都認為小行星的鐵礦石、鎳和貴金屬含量都比地球高,其市場以萬億美元來計算。
信息來源:Mining.com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