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歲的《科幻世界》,期待一個怎樣的未來?

2020-11-22 極客公園

「很多人重新想起了《科幻世界》。」《流浪地球》上映兩個多月後,《科幻世界》副總編拉茲向極客公園談起了這部「中國科幻裡程碑之作」給雜誌社帶來的影響,心情依然欣喜。

乘著「小破球」的東風,首發劉慈欣同名小說的《科幻世界》雜誌,在創刊四十周年的當口,意外收穫一波打破了小眾科幻文化「次元壁」的流量。被科幻熱潮籠罩的豬年春節期間,「科幻世界」一詞的百度搜索熱度,達到了自 2011 年以來的歷史最高峰值,是 2015 年 8 月《三體》獲雨果獎時的近兩倍。

曾將《科幻世界》視作精神食糧的科幻迷們,激動地在社交媒體上曬出一本又一本刊載《流浪地球》小說的 2000 年陳年雜誌,感慨出身四川盆地、卻又是中國科幻多年來唯一高地的《科幻世界》,終於以前所未有的存在感走入大眾視野,終於熬出頭了。

隨之一道廣為傳播的,還有《科幻世界》40 年來所經歷的困苦與榮光:1979 年以《科學文藝》之名起家,幾年之後便遭到「清除精神汙染運動」的打擊,先後更名為《奇談》與《科幻世界》,在 1999 年《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的高考作文「撞題」事件後,達到每月近 40 萬冊的發行量巔峰,此後單月銷量逐漸回落到十萬本的小眾刊物常態,又在 2010 年後接連發生兩次「倒社」事件...... 改革開放後由《科幻世界》所撐起半邊天的中國科幻史,一時成為談資。

但不太悅耳的警醒聲音也同時出現。《流浪地球》上映後的第二天,《四川日報》便發文稱,《流浪地球》的成功或標誌著全國科幻產業的新一輪轉型,國內科幻產業正從「文學時代」進入到「電影時代」,然而《科幻世界》仍還是在堅守最傳統的科幻文學領域。

「產值 2000 萬已是極限。」這是《科幻世界》主編姚海軍口中,依靠期刊雜誌為核心利潤運作的雜誌社所能觸碰到的天花板。而歷時四年打磨的《流浪地球》,在短短兩個多月裡所取得的,卻是接近 50 億人民幣的票房收入,此外還以一己之力帶動周邊經濟高漲,系列衍生品在眾籌平臺上線首日便突破了 330 萬元的眾籌金額,相關圖書的銷量也大為提振。

中國科幻再次來到變局時刻。大眾化屬性強烈的科幻影視作品,正在憑藉其強大的吸金能力步入聚光燈之下,成為資本市場和普羅大眾眼中的香餑餑,挑戰著產業鏈上遊文學出版機構浸淫多年所換來的核心地位。作為中國最老牌的科幻出版機構,《科幻世界》首當其衝。

在紙媒頹勢的年代「迎戰」新生勢力,這本頂著「世界發行量最大」光環的科幻雜誌,該如何讓自己繼續屹立於高地?位於四川省科協大樓 6 層的雜誌社裡,一場關於轉型路徑的探索,正在悄然展開。

「整體來說,我們的規劃是發展成一個《科幻世界》的文化傳媒集團。」拉茲告訴極客公園,《科幻世界》在 2018 年 12 月正式完成了轉企改制,從四川省科協直屬事業單位轉型成了國有獨資企業,「可以更加靈活地開展經營活動和資本運作」,將從版權、出版和活動等方面來拓展業務形態,版權的交易開發會是接下來的重點方向,但出版永遠會是核心。此外,由《科幻世界》所發起的科幻文旅項目「成都科幻城」也正在被當地政府重點推進當中。

而在姚海軍看來,科幻產業的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科幻世界》需要在新環境中找到新的定位,「在變局中擔當中堅力量」。

人們幻想的未來城市〡站酷海洛


堅守出版的意義

2019 年 1 月,《流浪地球》上映前夕,《科幻世界》圖書部提出了策劃製作同名短篇集的想法。

雜誌社很快便從《流浪地球》片方手中拿下授權,並在不到一周的時間裡,完成了所有設計工作和出版準備。打著電影官方授權的旗號,這本匆匆上市的「新書」,在 10 天時間就銷售了 2 萬冊,至今仍在電商平臺上處於科幻作品熱銷榜單前列。

這是《科幻世界》編輯部的新常態。在實體銷售終端大量減少與網際網路化的大環境下,依託電商平臺的圖書出版給《科幻世界》雜誌社帶來的利潤收益,已經超過了雜誌本身。

2013 年才成立的圖書部,也因此成為了《科幻世界》「人最多且編制最齊全的」的部門。而在以前,圖書出版都是由期刊的編輯兼職來完成的。拉茲說:「當時有個時間節點是《三體 3》的上市出版,靠雜誌的編輯已經支撐不下來了,需要有編輯來專門做。圖書一年出三十多本書,再加上一些再版的,加印的,其實遠遠超過期刊編輯的工作量。」。

百萬冊銷量的《三體》系列,帶來的是上億的書籍銷售產值。《科幻世界》因期刊銷量沒落而陷入的虧損局面,慢慢得以扭轉,也標誌著《科幻世界》從雜誌時代步入暢銷書時代。

「我們雜誌社旁邊玉林東路上的那個小報刊亭,早期是進《科幻世界》的,現在就連離《科幻世界》這麼近的攤店都沒在賣了。」拉茲感慨道。儘管如此,雜誌社目前仍在堅持出版《科幻世界》、《科幻世界譯文版》等四本期刊,月發行量約在 15 萬冊左右。

和影視開發等下遊產業相比,科幻出版並不是一個十分有「錢途」的領域。「科幻文化是個大市場,但是科幻出版始終是小眾的,哪怕有更多的暢銷書出來,依然是個小眾的文化。」拉茲說。去年 12 月舉行的 2018 中國科幻大會上,南方科技大學科學與人類想像力研究中心發布了一份《2018 中國科幻產業報告》。報告指出,在 2017 年 1 月到 2018 年 6 月的這段時間裡,中國科幻產業產值達到近 240 億元,這其中,閱讀市場的佔比僅有 6%。

賺不了大錢的出版,卻是《科幻世界》無法捨棄的立命之本。《科幻世界》社長劉成樹認為,科幻產業內容為王的基礎沒有變。拉茲也向極客公園表示,《科幻世界》的優勢是出版,對未來的發展規劃,核心依然是出版,而出版的核心,則是越來越不賺錢的雜誌:「雜誌是真正培養人的,培養作家,也培養讀者。對我們來說,我們還是希望更多地保有作者文學創作的空間,在文化和商業之間取得平衡。早期《科幻世界》的問題在於不做商業,現在面臨的問題是你不能太商業了。」

姚海軍在接受《成都商報》採訪時則是稱:「中國科幻產業的利潤中心隨著產業的進化升級不斷向下遊轉移,文學創作是科幻產業鏈裡最上遊最基礎的一環——由雜誌培養新人,靠暢銷書獲取更大影響力,靠影視突破傳統範圍收割更多經濟價值,靠遊戲動漫等周邊更加豐富表現形式。科幻雜誌雖不是整個產業鏈的核心利潤,但卻是核心靈魂,其地位在未來是不可替代的。」

將文學創作視作科幻產業源頭活水的認知下,《科幻世界》想要讓行業擺脫「科幻作者太少、精品力作缺乏」的桎梏。姚海軍曾在 2015 年 9 月的一場活動上表示,劉慈欣的《三體》打開了中國科幻的突破口以後,「我們突然發現後面的兵力很有限、也很微弱,年輕的作家隊伍規模有限,能創作長篇的更是屈指可數。這就是中國科幻的現實。」

拉茲稱,《科幻世界》已經提出了一個「雙百培訓計劃」,希望用 3 到 5 年的時間,培養出 100 名科幻創作人員和 100 名的產業人員。「這個市場是我們開墾下來的,和帶小孩一樣,別人可以突然過來直接摘下果子,但我們還是得腳踏實地地去做。看他們賺錢,我們也很眼饞,但還是要面對現實,再用 10 年甚至 30 年,去培養下一個劉慈欣王晉康。」

經典的科幻場景——賽博朋克風的夜晚街頭〡站酷海洛


慢半拍地追熱潮

在表態會堅持出版為主業以期能培養出下一個「劉慈欣」的同時,拉茲話鋒一轉道:「追風潮我們肯定要追,畢竟這個賺錢嘛。」

為了「賺錢」,《科幻世界》在 2018 年成立了版權部和 IP 運營中心,前者專門負責版權的管理,後者專門做版權開發。「一個是朝家裡收東西,籤很多作品,做運營維護。另外一個就是負責開發,目前來說有一定的成果了。」

拉茲將兩個獨立版權部門的成立,稱為是「亡羊補牢」之舉。「這幾年也是被市場刺激,早期不管是流浪地球還是三體,包括其他的一些作品,我們當時在版權上面都沒有特別的關注,所以很多後期的整個開發版權版權就流失掉了,像《三體》電影的版權、《流浪地球》的影視版權。流失掉之後,雜誌社也特別重視版權了,」拉茲向極客公園透露,對於現在的很多投稿作品,《科幻世界》基本上都會籤下代理版權,「未來這個版權開發的收益,是我們非常希望和期待的營收點。」

但和許多專門從事 IP 開發的公司相比,《科幻世界》的步子邁得著實有點慢。

《三體》在 2015 年前後衝破科幻圈子的突然走紅,就曾掀起一陣瘋狂的科幻 IP「搶購」熱潮,被拉茲形容為是「一個非常無序混亂的情況」。在他看來,當時對科幻作品版權的搶購是不利於整個市場的:「很多公司並不是真正準備去拍,而是那時候正好也在提萬眾創業,熱錢特別多,籤了作品之後,利用三體帶來的科幻熱來融資,做資本運作。市場非常混亂,很多作品也就很可惜地浪費掉了,很多公司就算今天《流浪地球》火了它也不會考慮投拍的,這是當時對版權的一個極大的浪費。」

這讓《科幻世界》在版權的開發交易上更為審慎。「一旦是《科幻世界》賣出去的版權,我們是不希望拍爛片的,就有人過來買,我們還要挑挑揀揀的,否則的話到時候砸的就是《科幻世界》的牌子。別人弄砸了,可以找理由說是不懂科幻,科幻世界不能這樣做的。我們希望,從《科幻世界》出去的東西,至少不能被罵的太慘,不要犯一些低級錯誤。」

八光分文化影視總監西夏在四川省今年 2 月的一場科幻產業發展研討會上稱,以《科幻世界》雜誌社為首的科幻文學出版陣地經過幾十年的耕耘,積累了大量優質作品,如何在電影孵化階段深度參與,在上遊掌握主動權,「是一件迫切並大有可為的事情」。八光分文化是一家由《科幻世界》前副主編楊楓創辦的幻想文化創業公司,主營業務包括圖書出版、影視版權運營和項目孵化等。

拉茲告訴極客公園,《科幻世界》未來除了售賣文學作品的影視化開發版權,確實也希望有機會嘗試參與投拍科幻電影:「在劇本策劃的時候我們可以介入。對於科幻故事的理解,可能《科幻世界》還是有獨到看法的。」

在 2 月接受《21 世紀經濟報導》採訪時,拉茲還曾透露稱《科幻世界》有一個類似漫威的創作計劃:「我們首先設立一個人物的世界觀,然後再邀請不同的寫作者,在這個世界觀下不斷寫不同的科幻故事。但這僅僅是一個想法,要實現它還需要一步步的推進。」但他又向極客公園坦言,漫威的模式跟國內的創作現狀差異很大,「漫威作家創作了之後,版權是歸漫威的,到國內這套是吃不開的。但從整體上來說,我們的目標就是圍繞著出版的優秀 IP 來做相關的孵化。」

版權開發之外,《科幻世界》對產業化發展還有更多的想像。

早在 2011 年,四川省科協就提出了在成都建設「中國科幻城」的想法。2013 年 6 月,《科幻世界》雜誌社還與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籤署了《中國科幻文化產業園區項目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但直到今年,「科幻城」的建設才被正式提上日程。根據成都官方的說法,該項目已選址成都空港新城,計劃年內開工建設,總投資約 600 億元人民幣,規劃面積約 9.9 平方公裡,將包括科幻影視拍攝研發基地、科幻博物館、科幻文創孵化園和科幻世界樂園等九大區域,已經被列為 2019 年成都市重點項目。

拉茲告訴極客公園,雖然「科幻城」是由《科幻世界》所提出來的,但不管從體量上還是從人員儲備方面來說,《科幻世界》都只適合於做一個發起方或內容策劃方:「我們在投資和運營方面是沒有任何經驗的。我們是希望能牽頭把這個事情做起來,但最終真正還是需要各種社會資本來介入的,目前是分別跟兩家央企在做主要的合作。」

不過拉茲此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時曾說,科幻城項目的打造,不光是《科幻世界》的轉型升級,更是整個四川乃至中國科幻產業的升級:「我們的目標是把科幻城做成既包含我們自己 IP 的科幻文旅項目,同時又有科幻產業園的功能,可以聚集相關產業,形成規模效應。」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發展方向——科幻活動,是雜誌社未來收益的一點,因為完全可以做成市場化的商業活動。」拉茲說,銀河獎頒獎今年將再次回到《科幻世界》的大本營成都舉辦,同時雜誌社還將策劃舉辦第五屆中國(成都)國際科幻大會和首屆亞洲科幻大會,並依託剛剛成立的四川省科幻協會籌備申辦世界科幻大會。

對於《科幻世界》的未來,拉茲充滿憧憬:「我們非常想搭建一個平臺,你未來影視公司想找版權,可以找我們談,作者想要出售版權,也可以通過我們來完成。另外像是動漫,我們也有很多的畫手相關的資源。我們的科幻活動,其實從 17 年開始就做了一些創投會性質的內容,這方面未來肯定會加強。」

利用 40 年來所積累的資源與品牌口碑,成為科幻產業鏈上各個環節互通的媒合平臺,這是《科幻世界》面向未來的「火種計劃」。對於這家剛剛擺脫體制多年「束縛」的傳統雜誌社來說,新的一輪挑戰才剛剛開始。

相關焦點

  • 《科幻世界》四十歲
    直到1979年,一粒微小的種子在成都生根、發芽……40年,對一個人來說,是從呱呱墜地的嬰兒到四十不惑的黃金歲月。對一本叫《科幻世界》的雜誌來說,是從種子到生根到發芽再到成長為參天大樹的荏苒時光。這中間,有輝煌,有失敗,有夢想的碰撞,也有現實的擊打,有人漸行漸遠,也有人不斷加入。
  • 迷你世界科幻系列皮膚鑑賞,一個比一個好看,一個比一個炫酷!
    筆者個人作為一個科幻愛好者,對於科幻是非常喜歡的。而迷你世界的科幻系列皮膚,對筆者個人就有不小的吸引力。今天我們就來鑑賞一下迷你世界的科幻系列皮膚,現在迷你世界科幻系列皮膚已經出到8款了,後續是否還會增加還不得而知。不過從皮膚系列來看,出的可能性還是不小的!
  • 世界科幻「三巨頭」,是怎樣煉成的?
    文/賀培峰從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被稱為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三位偉大人物,美國的羅伯特·海因萊因、艾薩克·阿西莫夫和英國的阿瑟·克拉克,被稱為世界科幻「三巨頭」。自小對科幻的追求、紮實的科學基礎,以及親身的經歷,造就了他們,讓我們不妨看看這三位巨頭是如何煉成的?不僅僅是科幻家,也是科學家、未來學家!
  • 在那些科幻電影裡,未來世界將會是怎樣的呢?
    在科幻電影中,人們對於人類的未來似乎一直保持一種悲觀,科技的發展、資源的掠奪、外星文明的入侵,無論是怎樣的設定,人類終將無法逃離審判。今天,小編將為大家盤點下在影視作品中的未來世界,看看影視創作者們為我們敲響了什麼樣的警鐘。
  • 見證華語科幻文學史的一個黃金時代 阿來獲頒「特別貢獻獎」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四十年來,四川科幻一直處於我國科幻發展的領頭地位。這離不開無數科幻作家、科幻從業者的不懈努力。11月22日上午10點,第五屆中國(成都)國際科幻大會在成都東郊記憶舉行的盛大開幕式上,組委會為科幻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代表頒獎。首先頒發了「特別貢獻獎」。獲獎者是:當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四川省作協主席,科幻世界雜誌社前社長、總編:阿來。
  • 寫給未來的科幻小說,日本高分冷門作品《來自新世界》
    其實我們經常會想像未來的生活,想知道在自己消失的幾百年後,人類到底會迎來怎樣的生活,對此有很多作者進行了合理想像,創造出了很多科幻小說。有的作者暢想先進的生活,但也有作者認為未來的生活不會像我們想像的那樣美好,日本作家貴志佑介就以此為核心創作了科幻小說《來自新世界》。
  • 世界終於追趕上了科幻小說的腳步丨詹姆斯·岡恩去世
    《交錯的世界》試圖給科幻小說下一個定義,指出科幻小說與其他小說類型(如奇幻小說、烏託邦小說和「主流」文學)之間的差別,並說明科幻小說是如何發展到今天,又是如何發揮自己的作用的。以下內容節選自《交錯的世界——世界科幻圖史》,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交錯的世界——世界科幻圖史》,[美]詹姆斯·岡恩著,姜倩譯,世紀文景丨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9月版。
  • 《異形》四十周年 歷久彌新的科幻電影系列是如何「養」成的
    不得不說,這部橫跨了四十年的科幻電影系列已經成了電影史上的經典作品,其中的每一部在上映的當年票房都不俗,真正做到了叫好又叫座。好的電影不僅有娛樂價值,更要有思想價值。科幻電影的思想價值就在於科學幻想和人類文明之間的衝突、碰撞、溝通以及妥協,而這些恰好就是科幻電影的張力。
  • 如果科學技術高度發展,未來世界什麼樣?那是一個科幻的現實世界
    以前人們只把科幻作品看作是一種美好的夢想,而現在人們對待科幻作品的態度早已悄悄發生了變化,人們從心底裡認為科幻不只是想像,更是一種對未來的描述。對於科學出現之前的人類而言,未來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因為未來並不意味著會更好。事實上幾千年以來,人類社會幾乎沒有變化,以中國大地為例,後一個朝代並不一定比前一個朝代更好,例如之後的很多朝代都無法與漢唐盛世相比。
  • 國產科幻電影《上海堡壘》陣容強大,對抗外星侵略者,大家很期待
    進入21世紀之後,咱們的國產科幻電影一直處於低谷期。即便是有一些國產科幻電影上映了,也遭受不少觀眾的吐糟,明面是是對太空、對未來的災難幻想,卻在這些影片故事當中開始逐漸發展成為男女主角的偉大愛情,那麼「國產科幻」也變成了偽命題。
  • 「科幻世界」拍科幻電影這件事好科幻
    時光網訊   創刊40周年,「科幻世界」首次主動「觸電」。6月22日,科幻電影《我們的科幻世界》於「上海電影節·科幻產業論壇」進行了網絡影視改編授權儀式,預計於2019年9月至10月開機,並將在頭部視頻網站獨播發行。
  • 男人四十一枝花
    曾聽說女人三十一枝花,男人四十花一枝,那時不以為然,想想男人四十怎麼還堪稱一枝花呢?即使是花也是快凋謝的花吧?今時今日,不得不改變看法。四十歲的男人不像二十歲的男人那樣奶油,不像三十歲的男人那樣矯情,更不像五十歲的男人那樣循規蹈矩,也不像六十歲的男人那樣老氣橫秋。四十歲的男人總是那樣寬容大度,溫文爾雅,少了幾分小男人的張揚和血氣方剛,多了幾分大男人的理性與持重,他們既不會衝動起來而失去理智不計後果,也不會矜持得太過紳士和沉鬱,以至失去應有的浪漫和激情。
  • 在三十八歲回憶十九那年,科幻世界帶給我的《流浪地球》
    現在的我們思維成熟了,社會閱歷豐富了,可是在精神世界裡,反倒是那些年因為閱讀帶來的胡思亂想讓我們更接近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的境界,成人世界裡人們所追逐的一切都有權利被一個愛看書的孩子所鄙視,正如當年的我完全有理由鄙視現在的我。
  • 用科幻小說來預測未來技術,靠不靠譜?
    行動裝置讓我們離開桌子,帶給我們還遊世界的自由,但是它從另一方面又將我們與「持續訪問」這一期待捆綁在一起,而且還讓我們遭受「數字分心」這樣的詛咒。如果說我們在預測技術的未來發展和影響時碰到困難,並不是因為我們缺乏想像力。事實上,人類想像力恰好證明科技難以預測。
  • 2020中國科幻大會開幕 中國科幻電影將進入怎樣的發展新階段?
    在這些措施的支持下,中國科幻電影將進入怎樣的發展新階段?  2019年,一部《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的時代。它打破了以往好萊塢科幻電影在中國科幻電影市場上的壟斷地位。在此之後,《上海堡壘》《瘋狂的外星人》等陸續上映,中國科幻電影在不同類型上都做了積極嘗試。然而,我國科幻電影的製片機制仍然偏弱。
  • 世界終於追趕上了科幻小說,但科幻小說已不在那裡
    世界終於追趕上了科幻小說的腳步。這句話在2018年顯得更為合適。科幻小說與世界。它們創造了彼此。外部世界對科幻小說的影響顯然更加巨大,但科幻小說對世界的影響卻更有針對性。兩者扯平了。況且,我們生活在一個科幻的世界裡,這一點毫無爭議。
  • 科幻成都①|《科幻世界》姚海軍:成都是「中國科幻的延安」
    引言2019年大年初一上映的電影《流浪地球》,憑藉驚人的票房和優良的口碑,在中國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科幻熱。輿論盛讚電影、暢想未來的同時,也有視角回望過去,檢視中國科幻發展一路走來的艱辛曲折。不少科幻迷翻出當年積攢的《科幻世界》雜誌曬到社交網絡。
  • 每經專訪《科幻世界》副總編拉茲:中國科幻影視產業仍處起步階段...
    3月一天的午後,記者敲開《科幻世界》雜誌社的大門,找尋這份有關初心與夢想的答案。●十八歲青蔥,成發行量最大科幻雜誌「科幻是沒有地域性的,這是全世界人民都能理解的一個題材,像劉慈欣的《三體》,已經翻譯成十六七種語言的版本在世界流傳了。」
  • 科學大咖與著名科幻作家對話未來 暢談科幻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
    新華網北京11月19日電 未來是怎樣的?科幻與科學、科普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微妙關係?它們對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長有何影響?在「中國科幻走向世界」國際科幻高峰論壇暨第八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頒獎典禮現場,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HXMT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韓松、王晉康,微軟小冰首席架構師周力針對《與未來對話》主題展開精彩對話,論壇由新華網融媒體未來研究院院長楊溟主持。
  • 2020年,科幻世界裡的未來生活離我們還有多遠?網友:指日可待!
    2020年在很多科幻作品中都是一個頻頻提到的年份,比如經典科幻電影《銀翼殺手》就將故事放在了2020年,還有寫於1968年的科幻小說奠基之作《仿生人會夢到電子羊嗎?》也描述過2020年的「未來」生活,科幻漫畫《阿拉基》的故事也發生在2020年。而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