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Natalie Parletta
來源|Nature自然科研
Olivia Rissland說,每天讀一篇不重樣的論文讓她成為了更好的科學家。
閱讀最新論文是所有科學家的必備素養,但是當他們為了申請基金、野外工作、發表論文、教學任務和研究分析忙得不可開交時,這項任務往往被排到了最後。
「讀論文絕對屬於『重要但不緊急』的任務類別。」分子生物學家Olivia Rissland說,Rissland在科羅拉多大學安舒茨醫學分校管理的課題組專門研究基因調節。
「『我明天就讀這篇論文』說起來很容易,然後,距離你上次讀完一篇論文已經有多久了?」
Olivia Rissland說,她的閱讀習慣讓她成為了「更加全面發展的科學家」。
2018年1月1日,Rissland出於好玩,給自己布置了一項「日讀一篇論文」的任務。
「我一開始想,『看看我能堅持多久吧』,但還不到一個月,我就上癮了。」她說,「我愛上了每天都能學到一些新東西的過程,樂於看到它們為我的研究打開了新思路。」
2020年6月17日,Rissland在推特上宣布,她不僅堅持了下來,這個習慣還以她未曾想到的方式幫助了她的事業。
「截至今天,我已經在899天裡讀了899篇論文。」她在推特中寫道,「兩年半前,我絕對無法想像我會從這個過程中學到什麼,以及它如何讓我成為了更好的科學家和更好的自己。」
全面發展
除了緊跟所在領域的發展,Rissland如今的閱讀面更廣了。她一直在關注研究中的倫理和職業因素,比如系統性偏見對升職和聘任決定的影響。
從頭到尾讀完一篇論文還讓她發現了只讀主要結論會錯過的細節信息,比如了解不同的科學研究方法。
「它讓我成為了更加全面發展的科學家。」她說。
Rissland說自己選擇論文並沒什麼特別講究,她的電腦裡有一個「待讀」文件夾,目前已經收藏了250篇論文。「大多數時候,我會選擇我感興趣的文章。」她說。
「有時候,我會遇到很想深入了解的話題,我可能會一撲進去就是好幾周。但我認為,一部分樂趣恰恰來自讀我想讀的東西 ,而不是不得不讀的東西。」
Rissland說她最喜歡的論文是《不平凡的平凡之處 》(The Mundanity of Excellence)。這是一篇關於遊泳健將之所以脫穎而出的社會學論文,她說這篇論文「改變了我做科學、帶課題組的方式」。
習慣的培養
Rissland堅持下來的方法是給自己派任務——她在課題組的Slack頻道「365論文」上每天分享自己的閱讀體會。
她還用一張谷歌表單記錄每天的閱讀內容,表上的一行代表一年中的一天。
「把每篇引用文章輸入谷歌表單給了我足夠的愉悅感,以及一種讓我堅持下去的成就感。」她說。
Rissland一點不讓自己偷懶,同行評議或為自己的論文查找文獻都不算在她的任務中。如果她落下了一天或十天,比如和家人去徒步旅行了,她會在日後補上。
「對於我的課題組的成功來說,抽時間讀論文比回覆郵件更重要,」她說,「我並不比別人更用功,我只是保證每天留出一點時間來閱讀。這不是一個負擔,大部分時候這更像是我每天的亮點。」
Rissland對其他想要接受這一挑戰的研究人員的建議是,做出符合個人實際情況的安排——尤其是讀起來比較慢的學生——比如每天花20-30分鐘來讀論文。
她還建議儘早制定實際框架,這有助於固化習慣。「硬『結構』讓我誠實地面對自己。」她說。
Rissland認為,最重要的是一定讓自己樂在其中。
「大部分時候,這是我一天中最美好的時光,因為我在做科學家做的事,閱讀他人的出色研究,」她說,「每次讀完,我常常感到思如泉湧,充滿了靈感。」
原文以This scientist read a paper every day for 899 days. Here’s what she learned為標題發表在2020年9月8日的Nature Index上
版權聲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辦公室負責翻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郵件China@nature.com。未經授權的翻譯是侵權行為,版權方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 2020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