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科學家發現新葉綠素能吸收紅外光

2020-11-27 科學網
《科學》:科學家發現新葉綠素能吸收紅外光
葉綠素f可望在植物生物技術及生物能源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澳大利亞雪梨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人員8月20日宣布,他們發現了一種新葉綠素,能夠吸收紅光和紅外光,它在生物能源領域可望擁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研究人員在西澳大利亞鯊魚灣的一個藻青菌菌落中偶然提取到這種葉綠素,將其命名為葉綠素f。測試表明,葉綠素f可通過吸收光譜上限為720納米的光參與光合作用,這一光譜處於近紅外區域,比葉綠素d吸收的光譜上限長10納米,比葉綠素a吸收的光譜上限長40納米。

 

光合作用是通過合成一些有機物將光能轉變為化學能的過程,葉綠素則是與光合作用有關的最重要色素。科學界曾認為葉綠素只能吸收光譜在400納米至700納米之間的可見光參與光合作用,但科學家1996年發現,葉綠素d能吸收光譜為710納米的近紅外光參與光合作用。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認為,葉綠素f的發現將再次改寫有關葉綠素參與光合作用的一些基本觀點。

 

這項研究成果20日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研究人員表示,葉綠素f能吸收更接近紅外區的光,這表明光合生物可以利用的光譜可能比科學界此前認為的大得多,光合作用的效率也遠超科學界想像。研究人員認為,葉綠素f可望在植物生物技術及生物能源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研生試劑-新葉綠素能捕獲紅外光
    科學家從澳大利亞鯊魚礁的藍細菌中提取到了一種新的葉綠色——第5種葉綠素(被稱作葉綠素f),它能夠吸收紅光和紅外光。利用該新葉綠素,研究人員有望讓太陽能電池將更多的光能轉變為電能,提高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
  • 科學家研究新技術激活人眼 或能看見紅外光
    據科學日報報導,任何一本科學教科書可能都會寫道人類看不見紅外光。
  • 科技先鋒:葉綠素太陽能電池
    目前德國科學家研究發現,一種叫做LHC一Ⅱ的膜蛋白在綠色植物中含量最為豐富,被視為捕光複合物。這是一個具有典型正20面體對稱特徵的空心球體,其中布滿了色素分子,以便吸收光能並進行傳遞。  這些色素分子,包括葉綠素a(Chlorophylla)、葉綠素b(Chlorophyll b)、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s)等。
  • 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的光合作用,火星上植物生長釋放氧氣成為可能
    直到現在,科學家們對植物光合作用的理解是,植物只能吸收光譜上的可見光,特別是吸收紅光,這通常被稱為「紅色限制」。但是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小組已經發現了一種新型的光合作用,它也允許生命在近紅外光的環境下存在。
  • 特定條件下人眼也能看見紅外光
    原標題:特定條件下人眼也能看見紅外光   任何科學教科書都會告訴你,我們是看不見紅外光的。紅外光就像X射線和無線電波,都在可見光譜以外。但最近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在特定條件下,人的視網膜也能感覺到紅外光。
  • 新型光合作用可利用近紅外光
    》網站報導,根據近日發表於《科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牽頭的一個國際科研團隊發現,在陰暗環境下生存的藍藻內,存在一種新型光合作用。與目前地球上佔主導地位的利用紅光的光合作用不同,新光合作用利用的是近紅外光。該發現不僅改變了人們對光合作用基本原理的認識,甚至還可能改寫課本。  研究人員解釋,目前我們所知的光合作用是通過葉綠素-a來收集光線,並利用光能製造有用的生化物質和氧氣。
  • 「無光」也能生長 光合作用不止一種
    從17世紀中葉發現光合作用以來,有可見光才能轉換能量的定式思維已經存在數百年。然而,6月15日《科學》雜誌刊發的一項研究成果改變了這一傳統經典理論,研究人員發現,一種藍藻細菌在光合作用過程中可以把「近紅外光」轉換成生命體所需要的化學能,而不是「可見光」。
  • 不用夜視鏡,「裸眼」也能看紅外光|科學60秒
    想在黑夜中也能根據熱信號「看」到別人,但又不想戴夜視鏡?
  • 技術|科技先鋒:葉綠素太陽能電池
    目前德國科學家研究發現,一種叫做LHC一Ⅱ的膜蛋白在綠色植物中含量最為豐富,被視為捕光複合物。這是一個具有典型正20面體對稱特徵的空心球體,其中布滿了色素分子,以便吸收光能並進行傳遞。這些色素分子,包括葉綠素a(Chlorophylla)、葉綠素b(Chlorophyll b)、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s)等。
  • 科學家發現新奇生物:產生葉綠素但無光合作用,寄居七成珊瑚
    科學家發現新奇生物:產生葉綠素但無光合作用,寄居七成珊瑚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科學家們首次發現了一種可產生葉綠素但不參與光合作用的生物體——「corallicolid」,其存在於全球70%的珊瑚中。
  • 會發出螢光的葉綠素(下)
    科學家發現參與光合作用的分子能像非生命物質那樣,表現出相同的量子效應。儘管在此之前,就有研究指出,量子相干性在光合作用的能量傳輸過程中扮演著重要作用。但這次是科學家第一次在涉及到光合作用的生命系統中證實了量子效應的存在。該研究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植物、陽光以及與其相關的許多事物,還可能為我們帶來酷炫的新技術。接下來就讓恐龍哥哥為你解讀一下。
  • 第五種葉綠素(Chl f)的發現之旅--生物谷專訪雪梨大學陳敏(Min...
    該研究發現了一種能吸收紅外光譜的葉綠素,這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第五種葉綠素。這一發現在國內外學界引起了極大反響。藉此機會生物谷Bioon.com有幸專訪到陳敏博士,陳博士就第五種葉綠素的發現過程及對未來生物能源領域的影響做了展望。編輯特整理成稿,與大家一起來分享這一振奮人心的發現。
  • 科學家開發出能將可見光轉換成紅外光的化學工藝
    ,該工藝可將可見光轉換成紅外光,使紅外光的無害輻射穿透活體組織和其他材料,同時也能避免受到高強度光照射造成的損害。 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家們與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們合作,成功地開發了一種化學工藝,該工藝可將可見光轉換為紅外光,使紅外光的無害輻射穿透活體組織和其他材料,同時能避免受到高強度光照射造成的損害。 他們的研究發表在1月17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 納米粒子可使老鼠看到紅外光
    中美科學家近日在《細胞》雜誌撰文指出,他們研製出了納米顆粒,在老鼠眼中單次注射此顆粒可使老鼠在10周內,在白天看見紅外光,且副作用很小。這一發現有望促進人類紅外視覺技術的進步,在民用加密、安全和軍事行動等領域找到用武之地。
  • 基於光合作用原理,葉綠素也能製備太陽能電池
    眾所周知,葉綠素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不可或缺的因素。光合作用的第一步是光能被葉綠素吸收並將葉綠素離子化,產生的化學能被暫時儲存在三磷酸腺苷(ATP)中,並最終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碳水化合物和氧氣。地球上的自然光合成生物體經過了10億年以上的進化,才逐漸形成了完善的從光能到化學能的轉化體系,可以實現從光能捕獲到能量傳遞並最終實現電荷分離的全部過程。在能源消耗持續增多的當下,科學家們不禁想像,能否仿照植物的光合作用,用葉綠素製造太陽能電池呢?
  • 基於光合作用原理 葉綠素也能製備太陽能電池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眾所周知,葉綠素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不可或缺的因素。光合作用的第一步是光能被葉綠素吸收並將葉綠素離子化,產生的化學能被暫時儲存在三磷酸腺苷(ATP)中,並最終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碳水化合物和氧氣。
  • 進展 | 新技術可將紅外光轉化為可見光
    )研究人員共同合作,成功開發出一種將紅外光轉化為可見光的新技術,可實現無害輻射穿透活體組織及其它材料,而不會因高強度光照射而造成損害。哥倫比亞大學化學教授、該論文的合著者Tomislav Rovis認為:「這些發現令人興奮,因為我們利用非侵入性紅外光源實現了一系列通常需要使用高能可見光的複雜化學轉化。該技術存在許多潛在應用,屏障是阻礙問題解決的主要因素。例如,這項研究有望提高光動力療法(PDT)的覆蓋面和有效性,而目前光動力療法在治療癌症方面的潛力尚未被全部挖掘。」
  • 「我看見了紅外光」
    但最近的一項研究或許能讓人類具有紅外光感知能力。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薛天研究組與美國麻薩諸塞州州立大學醫學院韓綱研究組合作,結合視覺神經生物醫學與創新納米技術,首次實現了動物裸眼紅外光感知和紅外圖像視覺能力。該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細胞》。
  • 新奇生物:產生葉綠素但無光合作用
    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自然》雜誌,有望為人類更好地保護珊瑚礁提供新線索。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植物學家、高級研究員派屈克·基林介紹說:「這是地球上第二豐富的珊瑚寄居者,直到現在才現身。這種有機體帶來了全新的生物化學問題。它看起來像一種寄生蟲,絕不進行光合作用,但它仍然會產生葉綠素。」  葉綠素是植物和藻類中存在的綠色色素,可以在光合作用過程中吸收來自太陽光的能量。
  • 利用衛星遙感技術監測葉綠素螢光
    中國氣象報記者 盧健閉上眼睛,你能想像出由南至北、自西向東全球各種植物一個個張著嘴巴不斷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氣那番熱火朝天的景象嗎?依託衛星遙感技術的進步,科學家將這幅圖景「畫」了出來。一切的起點,要從被稱作「光合作用的籤名」——葉綠素螢光現象說起。植物葉綠色分子吸收光輻射後,大部分能量用於進行光合作用,一部分光能轉化為熱量耗散掉,很少一部分能量轉化為波長更長的光,即葉綠素螢光。葉綠素螢光與光合作用密切相關,因此可用於檢測植被狀況,估算總初級生產力,也就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的碳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