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周程程 每經編輯:陳星
隨著放療加速器機頭的轉動,一束束肉眼看不見的射線從不同角度打向劉燕(化名)的頭頸部,最終到達鼻咽腫瘤。
劉燕是一位癌症患者,每周要接受5次放療。這種治療讓她對放療科醫生、技師與護士非常熟悉。但提及物理師,她有些茫然,顯然她並不清楚這個群體的存在。
物理師,「江湖人」稱「放療大管家」,他們坐在電腦屏幕前,對著患者的人體設計圖,勾畫著各色靶區線與劑量線,給放療患者設計放療計劃,包括照射劑量、照射角度等,從而實現醫生「放療處方」的效果最大化。
「可以這麼說,沒有物理師,就沒法做複雜先進的放療。」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放療科物理主任戴建榮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這樣說。
但令他擔心的是,目前我國物理師十分匱乏,無法滿足腫瘤病人的放療需求。數據顯示,我國2015年新發惡性腫瘤病例392.9萬例,60%~70%的患者需要放療,但當年物理師僅有3294人。
4年過去了,物理師的數量依然不樂觀。據戴建榮估算目前可能有4000多人。這也成為影響放療開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們到底需要多少物理師才能滿足治療需求?龐大的需求下,為何物理師數量未能得到快速增長?又是什麼導致他們「入了門」卻留不住?《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度調查。
是什麼——物理師是精準射殺腫瘤的設計師
手術、放療、化療是腫瘤治療的三駕馬車。「如果把腫瘤外科比作陸軍的話,那麼腫瘤放療就是飛彈部隊。」全軍腫瘤放療中心主任、空軍總醫院腫瘤放療科主任夏廷毅曾這樣介紹放療。
世界衛生組織2013年發布的報告顯示,在全部惡性腫瘤中,約67%的患者可以被治癒,其中37%是手術、化療治癒的,而30%是放射治療的功勞。
就像其他疾病需要醫生、護士、甚至麻醉師一起配合一樣,放療也需要不同專業崗位的人員共同參與,而且它的分工更細,物理師在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戴建榮指出,相比內科、外科,放療的分工程度更高。首先放療科醫生需要劃出腫瘤靶區範圍,指出要照射的劑量以及哪些重要器官需要保護,將這些要求都填寫在放療計劃信息單上。以肺癌為例,靶區劑量要求是6000,那麼70%肺的照射劑量限制在2000,脊髓的最大劑量不超過4500等。物理師則根據要求來設計計劃。
「放療工作類似於建設一幢大樓。」戴建榮說,放療醫生就是甲方業主,提出要求,物理師則據此去布置、做設計。設計好後,先由虛擬實境技術評價效果,經過甲方業主的認可後,再由技師擔任的建築公司去實施。
物理師每天在電腦前跟靶區線和劑量線打交道,設計射束的路徑並計算劑量在人體的分布,實現醫生的診療思路、想法以及策略,所作出的設計影響著腫瘤病人的放射治療效果。
以鼻咽癌為例,加速器射線達到鼻咽腫瘤的同時,還從不同角度穿過周圍的腦幹、顳葉、眼球、視神經等40多個重要器官。照射不足將導致腫瘤復發,照射過度會增加放射性腦損傷、造成聽力下降等。
這就要求放療計劃必須精準。北京某三甲醫院物理師李遼(化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制定一個簡單計劃需要3天左右,複雜計劃需要5天,中間還要和大夫反覆溝通、多次修改方案,有時計劃制定時間會更久。
除了制定放療計劃外,物理師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做放療設備的質量控制,確保這些高精設備處於健康狀態。
一位在上海工作的物理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物理師必須要檢測射線的能量精度。如果射線精度和預期不一致,那殺死腫瘤的能量就反而聚集到正常組織裡,這樣會害了患者。
戴建榮也強調,質量控制中最基礎的一個工作就是劑量校準。一旦設備沒校準,這個設備上所有病人的劑量全是錯的,一年就影響好幾百個病人。「所以一個醫生的失誤可能只影響到一個病人,但是一個物理師的失誤會影響到一大批病人。」他說。
缺得多——缺口最少在6700~8700名
物理師的作用如此重要,但我國現階段物理師的數量難以滿足放療需求。
2019年1月,我國發布了《2015年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情況分析》(由於癌症統計有3年延遲,今年發布的是2015年的數據)。公開數據顯示,我國2015年有新發惡性腫瘤病例392.9萬,平均每分鐘有7.5個人被確診為癌症。
數據來源:國家癌症中心
戴建榮表示,這些新發病人中60%~70%需要做放療,再加上以往的老病人,估計總共約有超過200萬病患需要放療。但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目前我國只有30%的癌症病人可以接受放療,在發達國家這個數據是60%~70%。
「這與經濟發展水平有關係,更與人才的匱乏有關。」戴建榮認為。放療設備價格高昂,資金投入大,最少需要4000萬元才能建一個基本的放療科。「目前中國經濟發展加快,放療科應該到了爆發性增長的階段,但是由於物理師人才不足,制約了放療科的發展。」戴建榮說。
2015年做的一份中國放療基本情況調查研究顯示,我國當年擁有物理師人數為3294人。另有統計數據顯示,當時我國放射科腫瘤醫師與物理師比例為4.81:1,也就是說,1個物理師服務近5個醫生。而發達國家早在2011年就已達到2:1,美國的比例則基本達到1:1。
不過,戴建榮認為,每個國家情況不一樣,不應簡單對比物理師與醫生的比例,而是應該看患者放療需求與物理師匹配的情況。國際原子能機構建議,每200名接受放療的患者應配備1名物理師。
以2015年數據為基礎,據戴建榮估算,目前我國物理師數量可能有4000多人。《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僅以新發腫瘤數來估算,根據60%~70%的放療需求,我國需要11787~13752名物理師。由此來看,即便國內物理師已有5000名,缺口最少也在6700~8700名。
2015年全國從事放療工作人員人數
數據來源:中華醫藥學會
由於缺口的存在,現有物理師的工作量十分飽和。「國際上通常一個物理師一天做1個~1.5個計劃,這是標準工作量,但我國有的醫院中,一個物理師一天做7~8個計劃,這兩種質量可能一模一樣嗎?」戴建榮說。
升不了——沒有職稱晉升通道
物理師數量不足,主要是「進得少」。
一方面是招聘存在一些難度。「物理師招不到。」戴建榮很有感觸,因為開設醫學物理專業的高校較少,造成了培養數量相對就少。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物理師任雯婷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她2005年讀本科時學的是物理,當時所在的學校本科還沒有醫學物理專業。在讀碩士時才有了該專業且是二級學科。
但醫院還是很重視物理師的。戴建榮表示,去年他報了三個招聘指標,但領導讓再多招點,以防人手不夠。「我們醫院領導一直很重視物理師工作,每年招人都是優先保證名額。」
除了學科專業設置的原因,晉升通道不暢也對人才的吸引力打了折扣。
「儘管單位對人才很重視,但物理師招來了以後,職稱升不上去。」戴建榮說。
國內物理師在公立醫院面臨「晉升無門」的尷尬,但這並非醫院本身的問題。「物理師沒有合適的職稱序列去晉升。」戴建榮說。
為解決物理師的晉升問題,有一些「湊合」的辦法,包括晉升技師或者工程師序列等。但戴建榮說,這實際上難度很大。
例如,有一些地方讓物理師按技師的序列去晉升職稱,但技師職稱晉升需要考試,所出的題目全是技師專業的,而非物理師專業,需要單獨學習相關專業課程後再去考試,「但能競爭過技師本專業的人嗎?」他反問道。
此外,還有一部分物理師是晉升研究員序列,其中的難度戴建榮本人也深有體會。
「像我們醫院、上海復旦腫瘤醫院、中山腫瘤醫院等一部分醫院的物理師是晉升研究員序列的,但研究員職稱其實是專門為做研究的人設置的,他們評職稱考核的主要是研究成果,包括申請了多少課題、發表了多少高水平論文等。物理師並不是全職科研人員,他們都是為病人服務的,工作時間幾乎都在放療科,是臨床醫務工作者,這對物理師的晉升不合適、也是不利的。」戴建榮說。
儘管晉升研究員序列與物理師的工作本身並不完全匹配,但這個機會物理師也不願放棄。
「正常下班時間是5點半,但我一般都是八、九點鐘才到家,有時候甚至11點多才回家。」李遼說,平時治療方面的工作很忙,所以經常要利用包括下班時間在內的業餘時間來做科研。
這也對她的生活造成了一定影響。「我回家太晚,女兒總是不睡覺等我。所以現在她基本上11點之前是睡不了的,最早也要11點半。」李遼說。
留不住——因待遇低選擇跳槽
除了「進得少」,「出得多」也是物理師數量較少的原因。而這其中的主要因素是待遇。
國內物理師的待遇遠低於國外,所以人才流失得也很嚴重。
任雯婷表示,身邊就有優秀的物理師在國內工作了幾年後,直接出國深造,然後在國外做物理師,待遇比國內好。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癌症中心臨床物理師嚴祥勝曾指出,美國放療醫生的待遇很高,是普通醫生的兩倍,醫學物理師的收入也是其他行業物理師或工程師的兩倍。
就算不出國,在公立醫院,由於晉升通道阻塞,物理師的待遇也無法大幅提高,因此,也有一些曾在公立醫院工作的物理師選擇了跳槽到私立醫院。「公立醫院晉升難度大,上升通道基本被堵死。同時,工作和科研壓力也很大,有的物理師就跳槽去私立醫院了。」李遼說,去了私立醫院完全不用考慮職稱問題,待遇也比公立醫院好。
此外,跳槽去企業的物理師數量也不少。戴建榮指出,最多的還是去放療設備公司了,一些放療設備公司需要有物理師做研發、技術支持。「公司沒有公立醫院這麼嚴格的晉升體系,而是憑業績說話。好多優秀的物理師就這麼從醫院走了。」
晉升體系的解決,無疑將對物理師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戴建榮表示,物理師的職稱問題牽扯到多個方面,期盼國家衛健委、人社部、教育部等相關部門聯合協調解決。
(實習生胖雨珊對本文亦有貢獻)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