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工作的義大利醫學物理師:3月飛回成都「復工」 幫助救治患者

2021-01-11 封面新聞

謝楠 封面新聞記者 寧芝

3月11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梁宗安教授和護士長唐夢琳,從成都出發,與中國紅十字總會派遣的專家團隊集合,趕赴義大利支援抗疫。

而幾乎在同一時候,遠在義大利的醫學物理師Lucia Clara Orlandini(露西婭.克拉拉.奧蘭迪尼)教授正從義大利趕赴成都。她是中國醫療機構首位全職引進的非華裔放射腫瘤物理師,現任四川省腫瘤醫院放療中心物理工程科學術主任,特聘外籍放射物理專家。

露西婭已在成都工作和生活5年,得知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的消息時,她正在義大利探望家人。疫情期間,腫瘤患者的治療有沒有受到影響?為了儘快回到成都幫助治療患者,她經歷2次轉機、20多小時行程,抵達成都,又經過14天隔離,終於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她是誰?背後有什麼故事?記者進行了一番探訪。

跟隨丈夫到四川生活

5年後這裡成她第二故鄉

到成都工作前,露西婭是義大利佛羅倫斯綜合醫院癌症中心醫學物理室主任,義大利國家放射安全官員,義大利醫學物理師協會,義大利放射安全官員協會,歐洲放射腫瘤治療協會,歐洲放射學協會等多個學術協會的會員,有著20多年的工作經驗。

露西婭坦言,她是因為丈夫來到中國工作的。5年前,她的丈夫為了理想來到中國發展,而她想陪著丈夫,因此在網上查詢消息,通過歐洲放射腫瘤治療協會的專家介紹,聯繫上了當時中華放射腫瘤學會的主席,四川省腫瘤醫院院長郎錦義教授,經過面試和考核後成功被四川省腫瘤醫院錄取,於2015年10月與該醫院籤訂了全職聘用合同。

來到中國後,露西婭聘請了中文家教,每周末學習中文,而她也已經會使用字典、認識拼音,會說簡單的中文,比如「你好」、「不要動」等。如今,露西婭已經把四川當成了她的第二故鄉,她最喜歡的休閒方式就是去太古裡,吃一頓午飯、逛一逛超市。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3月7日,露西婭從義大利「逆行」返回到成都工作,她說,「作為放療物理師,雖然不直接救治病患,但還是希望儘快回到崗位,幫助患者的救治。現在希望老公和孩子也能儘早回到成都。」

讓四川醫療走向世界

曾獲「天府友誼獎」

露西婭上班準時,工作嚴謹、一絲不苟,贏得了同事和患者的好評,周圍人都親切地稱她為「露西婭」。在進入到四川省腫瘤醫院工作後,她成為了四川與義大利、與歐洲進行國際醫療交流的紐帶。

在露西婭的「牽線搭橋」下,四川省腫瘤醫院與義大利多家醫療學術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四川省腫瘤醫院青年醫生前往義大利進行了進修學習、四川省腫瘤醫院柔性引進多名國際專家、四川省腫瘤醫院參與國際學術期刊編寫……她不斷推動著四川對外交流和友好合作。

在青年醫生前往義大利進修時,露西婭還幫助他們聯繫在義大利的住宿,更是親自帶領這些醫生前往義大利的醫院,幫忙辦理各種手續,還幫忙聯繫意方醫院免除了他們的學費,提供免費的午餐等,儘可能地提供幫助。

2017年,為表彰露西婭的傑出工作以及她為四川省對外交流和友好合作做出的重要貢獻,她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天府友誼獎」。

得知獲獎後,露西婭高興地說:「能夠有機會到四川省腫瘤醫院工作,是我的榮幸!我因為丈夫來到成都工作,現在我卻得獎了,必須馬上告訴他。」

率先在國內實現多個「一」

讓標準與國際接軌

來到四川省腫瘤醫院後,露西婭讓很多放射治療的技術標準與國際接軌。比如,為了保障加速器運行的準確性,在她的指導下,四川省腫瘤醫院首次應用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最新絕對劑量測定標準,標定了四川省腫瘤醫院多臺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的絕對劑量,使四川省腫瘤醫院的放療絕對劑量標定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露西婭還率先在國內採用患者體表定位標記放射治療技術,從圖像獲取到患者復位再到治療實施,治療位置精確度大幅提升,保證了胸部腫瘤的治療效果。

此外,她在國內首次成功將Stealth Chamber穿透型電離室應用在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小射野劑量學中,突破了傳統小射野劑量測量技術的局限性;率先在國內採用新型乳腺託架和新型膝蓋固定系統裝置為患者實施無體膜固定的放射治療,改進了乳腺癌患者的放療效果;帶領本院物理師團隊率先在國內開展以電子射野影像設備為基礎的跨加速器平臺In Vivo體內劑量學,可及時監測患者的受照劑量。

相關焦點

  • 疫情下返川的義大利醫學物理師:「我是這裡的一分子」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下返川的義大利醫學物理師:「我是這裡的一分子」中新社成都7月2日電 題:疫情下返川的義大利醫學物理師:「我是這裡的一分子」作者 嶽依桐站在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旁,身穿白大褂的四川省腫瘤醫院放射治療中心物理技術工程部學術主任露西婭·克拉拉
  • 醫學物理師價值被低估,得趕緊重視起來啦!
    放療部門有著投入高、設備昂貴、技術複雜的特點,需要多個工種通力配合、協同工作,而最重要的角色就是主管醫療的放療醫生和主管技術的醫學物理師。2015年我國癌症新發病例429萬例,其中215萬名患者需要接受放療(北美的標準是,至少50%的癌症患者一生中需要至少一次放療),按照美國的最低標準,平均每年每300位新放療患者需要一個醫學物理師,每350位新放療患者需要一名劑量師,那麼中國需要13300名醫學物理師。
  • 首屆中國物理師放療好計劃大賽啟動
    中國網6月28日訊 今天,首屆中國物理師放療好計劃大賽在北京鳴鑼開賽,旨在為全國的醫學物理師搭建展現自我才華的舞臺,薈聚菁英雲巔論道、以賽代訓、共話進步。大賽以促進中國醫學物理界的技術交流、提升臨床放療計劃的設計能力、並激發中國醫學物理界的研究與創新為目標,期望惠及腫瘤患者的每一次治療。
  • 中國物理師放療好計劃年度總決賽在京舉行
    據了解,自6月開賽以來,本屆賽事得到了放療領域知名專家的鼎力支持,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胡逸民教授、北京協和醫院張福泉教授、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石梅教授擔任大賽主席,並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柏森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胡偉剛教授、北京協和醫院邱傑教授、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吳昊教授、山東省腫瘤醫院尹勇教授組成專家導師團輔導選手、點評計劃、評判打分。
  • 揭秘質子重離子醫院物理師:腫瘤患者看不見的「醫生」
    如果說質子放射方法治療腫瘤中不可或缺的硬體是質子重離子治療設備,那麼醫學物理師就是腫瘤放射治療中不可或缺的「軟體」,他們甚至從未出現在患者眼前,卻在整個治療過程中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醫學物理師操作質子重離子治療設備  除了對設備精度的檢測和維護,物理師們的另一項重要工作是和臨床醫生配合,在腫瘤放射治療、醫學影像、核醫學以及其他非電離輻射如超聲
  • 中國物理師巔峰對決 放療好計劃年度總決賽圓滿收官
    北京2019年12月18日 /美通社/ -- 2019年12月14日,中國物理師放療好計劃年度總決賽在京舉行,歷經全國海選賽、區域預賽為期半年的激烈角逐,21位選手從近千名報名參賽的放療物理師選手中脫穎而出問鼎總決賽。
  • ...高校專業設置少,醫生、技師轉崗存風險,醫學物理師「供應」無法...
    每經記者:周程程 每經編輯:陳星物理師也許是放療患者「最熟悉的陌生人」了。在放射治療過程中,患者可能認識了放療科醫生、技師與護士,但對物理師卻知之甚少。實際上,患者的每一個放療計劃都是他們設計的。但尷尬的是,如此重要的崗位卻人才嚴重不足。是什麼制約了物理師的供給?各大醫院如何應對人才匱乏的現狀?
  • 國內缺少1.2萬個醫學物理師,瓦裡安中國如何變革國內放療?
    中國有2000家左右的三甲醫院,但不是所有的三甲醫院都有放療科。原因不是因為沒有放療醫生,而是因為沒有醫學物理師,沒有物理師,醫院就不能開放療科。現在,國內缺少12000個醫學物理師,去哪兒找?通過什麼樣的學校機制能突然間培養這麼多人?所以,在中國目前的情況,我們要彎道補缺,只有通過人工智慧和數位化。
  • 年輕的物理師們,有一篇前輩語錄請查收
    醫學物理師,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但對腫瘤放療患者而言,物理師是不可或缺的「生命守護者」,在對抗癌症的路上,他們一直與醫生並肩作戰。近期,佛羅裡達大學質子治療中心(UFHPTI)醫學物理主任李左鋒教授到訪上海美中嘉和腫瘤門診部(下稱門診部)學術交流和指導期間,我們就「中美物理師職業現狀及發展」為題對他進行採訪。
  • 中國放射科物理師人才「奇缺」
    萬象放射科物理師人才奇缺這是一個異常關鍵卻少有人知的重要崗位。每一名癌症患者在接受放療前,醫生都會在患者的CT影像上勾畫出需要治療的腫瘤病灶,隨後由放射科的物理師設計具體的治療計劃、確保放療設備精度和「靶向」打擊精度,實現對腫瘤病灶的精確打擊。
  • 中國放射科物理師人才「奇缺」:全國僅有約4000名
    每一名癌症患者在接受放療前,醫生都會在患者的CT影像上勾畫出需要治療的腫瘤病灶,隨後由放射科的物理師設計具體的治療計劃、確保放療設備精度和「靶向」打擊精度,實現對腫瘤病灶的精確打擊。在普通三甲醫院,放射科物理師進行的放療操作多為針對「光子設備」的操作。但上海市委市政府經過10多年的籌謀,2015年在全亞洲第一個花費10多億元引入了被譽為癌症患者「救命稻草」的質子重離子設備。
  • 放療物理師的日常
    他們的工作範圍以計劃室和放射治療室為主,面對的服務對象通常是電腦和機器,而並不直接接觸患者,所以物理師的名字常常會被遺忘!但是他們卻又是治療癌症患者版圖上,不可或缺的一塊兒拼圖,在癌症的放射治療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說,物理師是不露臉的抗癌「幕後工作者」。
  • 30省市放射治療物理師齊集深圳學「瞄準」 只為「精準射殺」腫瘤
    日前,來自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的放射治療物理師齊集深圳,參加首屆經美國醫學物理協會(AAPM)官方認證的冬季醫學物理培訓班(Winter School),學習核心是國內剛起步的「精準放療」。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院長王綠化表示,這是一次為全國腫瘤放射治療培育國際化「未來人才」開創性行動,將來廣大腫瘤患者甚至可以「大病不出市」。
  • 中科大附一院教授赴義大利協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中國科大附一院教授赴義大利協助當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受國家衛生健康委委派,3月25日中午,安徽省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專家徐曉玲教授作為中國政府第三批赴義大利抗疫醫療專家組顧問,從福建福州飛赴義大利支援該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 上海質子重離子醫院:引來最牛放射物理師
    2013年9月,莫耶教授飛抵上海,談了醫院未來願景,他沒有任何猶豫,便與醫院籤了約,就此成為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的首位外籍僱員。莫耶教授的到來,吸引了數位全球一流放射物理師。院長郭小毛教授介紹,目前醫院已組建完成具有國際頂尖水準的放射物理師團隊,成員分別來自美國、新加坡、德國等。怎樣儘快將最先進技術應用於廣大腫瘤患者?
  • 向世界分享「零死亡」救治經驗 「江蘇經驗」登上著名醫學期刊
    中國江蘇網3月24日訊 歐洲著名醫學期刊《重症監護年鑑》3月18日在線發表論文《重症關口前移是降低新冠肺炎患者病死率的關鍵:江蘇經驗》。文章由江蘇省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副組長、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楊毅教授和江蘇省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江蘇省人民醫院黃茂教授作為通訊作者,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孫駸博士作為第一作者,著名重症醫學專家、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邱海波教授指導。它向世界分享江蘇「零死亡」的救治經驗,希望能幫助更多國家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 超200萬癌症病患需放療,物理師僅4000多名,待遇不高、晉升無門...
    「可以這麼說,沒有物理師,就沒法做複雜先進的放療。」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放療科物理主任戴建榮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這樣說。但令他擔心的是,目前我國物理師十分匱乏,無法滿足腫瘤病人的放療需求。數據顯示,我國2015年新發惡性腫瘤病例392.9萬例,60%~70%的患者需要放療,但當年物理師僅有3294人。4年過去了,物理師的數量依然不樂觀。
  • 中國專家組到義大利行程滿滿滿 抽空和武漢病人見了個面
    封面新聞記者 閆雯雯 程渝義大利時間3月12日晚,來自中國的抗疫醫療專家組抵達了義大利首都羅馬。儘管義大利與中國有6個小時時差,但專家們卻顧不上舟車勞頓以及時差的影響,第二天一早就投入了馬不停蹄的工作當中。
  • 國家衛健委:分別調集3萬毫升血漿支持河北、遼寧重症患者救治
    國家衛健委:分別調集3萬毫升血漿支持河北、遼寧重症患者救治 杭州網  發布時間:2021-01-13 19:22    中新社北京1月13日電 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13日在北京舉行。中國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在會上表示,為了支持遼寧、河北的救治工作,國家衛健委分別調集了3萬毫升血漿支持兩地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近期河北和遼寧相繼發生新冠肺炎的聚集性疫情。此次疫情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老年人多,二是患有心腦血管基礎性疾病的人員較多。經統計,河北確診病例平均年齡50歲,高於60歲以上的病例佔30%。遼寧60歲以上人群佔37%,平均年齡達到53歲。
  • 六次從死亡線拉回,西安交大一附院救治全省最危重新冠肺炎患者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杜俊凱仍然心有餘悸,「我們所有人都沒有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經驗,所以當時救治這名患者真的是冒著巨大的職業暴露風險,好在防護一直做的比較到位。雖然事後我們也驚慌過、擔憂過,但沒時間細想,因為還有病人等著我們去救治。」2月7日,星期五,多雲,患者進隔離病房第3天。副院長劉青光:這個病人讓我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