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經美國醫學物理協會(AAPM)官方認證的冬季醫學物理培訓班
學員交流
深圳新聞網2019年2月18日訊(記者 劉夢婷 通訊員 鍾慧紅)無數外星飛船剎那間雷射齊發,活了億萬年的「地球母親」瞬間灰飛煙滅,這幾乎是每個科幻電影都會販賣的恐怖景象。如果把「地球母親」想像成腫瘤,不僅「恐怖片」變「勵志片」,駕駛飛船的「外星人」也會變成「英雄」。
日前,來自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的放射治療物理師齊集深圳,參加首屆經美國醫學物理協會(AAPM)官方認證的冬季醫學物理培訓班(Winter School),學習核心是國內剛起步的「精準放療」。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院長王綠化表示,這是一次為全國腫瘤放射治療培育國際化「未來人才」開創性行動,將來廣大腫瘤患者甚至可以「大病不出市」。
從去美國「求學」到深圳「辦學」
放射治療被人形象地比喻為「聚焦太陽光燒螞蟻」。
作為現代腫瘤治療的三大手段之一,它的優勢十分鮮明:三期以前癌症治癒率、有效率高,在某些癌症治療方面可以與外科手術競爭。例如,對非小細胞肺癌、鼻咽癌、乳腺癌等腫瘤治療均有獨特優勢,尤其對體質弱或者年紀大不適合做手術的老人和小孩,可縮短住院時間和減少創傷,在治療徹底性方面也表現優異。
「目前,美國代表了放射治療學的最前沿,以前國內只有少數醫院自己聯繫AAPM,派遣放療物理師參加其Summer School,取得國際認證的物理師資格。更多的則是零散地派物理師去美國醫院學習,由於語言障礙和環境因素等,系統性掌握全部知識有難度。」王綠化說,作為加速器的操作者、醫生放射治療方案的具體執行人,醫學物理師對機器和治療方案的熟悉、理解程度,將一定程度影響最終的放療效果,這種與國際接軌的高級人才「極其稀缺」的行業困境必須得到改變。
「首批冬令營學員幾乎全部來自省級醫療機構,而授課的則是來自美國和港臺地區的權威專家。」活動總執行人、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曾在美國維吉尼亞大學任教的主任物理師王越男說,此次邀請到包括AAPM高級醫學物理學家Raymond K Wu教授、美國Fox Chase癌症中心的放射物理系Charlie Ma教授和Lili Chen副教授、馬裡蘭大學醫學院Cedric Yu教授、羅格斯大學羅伯特伍德詹森醫學院放射腫瘤物理系Ning Yue教授、史丹福大學Lei Xing教授、Beaumont Health System首席質子放療物理師 Leo Ding,以及香港理工大學蔡璟教授、臺北榮民總醫院放射腫瘤科高級醫學物理師李玉麟教授等來到深圳為30多位學員授課。
一周內,圍繞立體定向放療主題,學員們與學者零距離互動,除了授課,更配有實際上機做方案,甚至連茶歇時間都在探討問題。很多資深物理師學員都表示「開眼界」、「收穫太大了」,第一次不用出國就能學到世界一流的知識。
培育敢對腫瘤下狠手的「精準射手」
傳統放療模式,可能是一次小劑量,30次完成。優點是安全,缺點是腫瘤幾乎是「不死鳥」,在治療間隔期就很快得到修復,容易出現「野火燒不盡」的情況。
美國早在10年前,放療醫生們通過臨床實踐發現,在現代圖像引導、數字定位的幫助下,給予「消融性」劑量,可能只需5次就能起到「斬草除根」作用。這種一招斃命的方式,可有助於患者理解什麼是「精準放療」。
「這種治療方式對物理師的要求就比較高,醫生制訂好作戰方案後,物理師需要做到:精就是劑量把握,準則是位置選擇,還要保護病人的安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放療科負責人任驊介紹說,目前國內癌症患者接受精準放療患者只有20%左右,僅是美國等發達國家的三分之一。
王綠化指出,2017年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大陸每百萬人擁有直線加速器僅為1.57臺,遠低於美國12.4臺,甚至沒有達到世衛組織(WHO)建議的2-4臺。與此相關,60-70%的惡性腫瘤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需要放射治療,預計未來幾年,全國將新增1500臺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和10臺質子加速器,這些高精尖設備需要懂得用它們的人才,就如不能讓「開拖拉機的駕駛飛機」。
以一臺加速器配備1-2名物理師計,未來對高級物理師的需求缺口非常大,這塊放療事業發展的「短板」從現在、從深圳出發去主動彌補,未來就可能惠及更多腫瘤患者,讓他們在家門口就可以接受精準放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