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質量的物體慣性的表現不同,或者說抵抗外力作用的能力不同,這本質上就是不同質量物體的慣性強度不同。在局限的空間中,目前的力學認識只發現物體的質量是決定物體慣性強度的唯一因素,F=ma、F=(mv2)/r、F=G*M*m/r2、G=mg等等都是可以用來衡量物體慣性強度的力學定律。
人類目前對地球以外的物體、星體慣性認識也是利用F=ma、F=(mv2)/r、F=G*M*m/r2、G=mg這些公式在進行推理或推導。這是以單一的物體圓周運動去推導星體或星系的圓周運動,並誤以為F=(mv2)/r、F=G*M*m/r2、中的(mv2)/r=G*M*m/r2就可以建立起穩定的圓周運動,而事實上這樣的認識建立起來的圓周運動是極不穩定的,相關的星體或星系很快就會脫軌。
我們不能忽略了一般物體做圓周運動是有幾乎絕對強大的向心力或拉力來對抗物體圓周運動所產生的離心力F=(mv2)/r的。而萬有引力與一般的固體、彈性體所提供的拉力是有關絕對區別的:
1、固體與彈性體提供的拉力隨著可以隨著離心力增加而迅速增加當然相關物體的圓周運動半徑也會有相應的增加,而在較大的軌道上保持穩定的圓周運動,減速時也自動會減小拉力而縮小圓周運動半徑而維持穩定的圓周運動;
2、如果是萬有引力作為克服物體圓周運動產生的離心力的向心拉力的話,情況卻不同了,一但作圓周運動的物體或星體星系加速,圓周運動的半徑必然會增加,需要的向心力也必需要增加才能維持在更大的圓周軌道上運動,而萬有引力在更大的圓周軌道上只會減小,這樣必然導致各種天體或衛星迅速逃離;反之減速運動時,離心力會減小,圓周運動的半徑也必然會減小,而萬有引力卻會因半徑的減小而快速增加,最終必然導致各種衛星的墜落。
很顯然,是無法用萬有引力在目前的力學認識下建立因變速而自動改變圓周運動軌道大小繼續維持各種層次衛星運動的。而事實上太空中各種層次的衛星運動是非常穩定的,而且有很大忖度上的搞幹擾能力。這必然有更多的原因實現了太空中的各種層次衛星的穩定運動,因此我們必然拓展自身的視覺範圍來研究天體力學問題。至少我們應該放眼到太陽系範圍內研究力學問題。
當我們將視野擴大到太陽系或更廣大的物理空間範圍後,我們很容易發現這些公式不再統一物體的慣性強度了,而是出現了絕對的矛盾,特別是各種層次的衛星星體運動中的F=(mv2)/r、F=G*M*m/r2、似乎不再保持密切相關的聯繫,感覺萬有引力F=G*M*m/r2總是能夠大於各種衛星運動產生的離心力F=(mv2)/r而實現各層次衛星的穩定圓周運動。在衛星跟隨主星加速運動的過程中讓衛星加速的作用力從何而來?顯然萬有引力是無法提供的,這樣問題就來了,沒有作用力的保證,衛星如何能夠有效而穩定地跟隨主星體作圓周運動?我是絕對不會無緣無故地產生這種衛星跟隨主星體作穩定圓周運動的現象的。
唯一的解釋就是我們此前的力學認識出現了問題,問題出在什麼地方?那就是我所提出過的目前的力學中慣性認識一定有問題。此前的力學認識中同一物體或相同質量的物體慣性是沒有強度概念的,也就是說同一物體或相同質量的物體無論在宇宙中的任何地方,其慣性的表現完全一致。而事實上,同一物體或相同質量的物體在不同的空間位置其慣性是有強度變化的,因此物體的慣性強度就是物體抵抗外力的能力,也可以用單位質量物體的加速度與相關的受力之比來衡量,這個比例越大說明物體的慣性強度也越大,不同的物理空間必然對物體的慣性產生不同的影響,也就是說不同的物理空間決定了物體的慣性強度。因此物理空是物體產生慣性的基礎,也是決定物體慣性強度的主要原因,另一個物理概念產生,物理空間的慣性係數,不同的物理空間慣性係數不同,慣性係數是衡量物理空間使物體產生慣性的能力,以牛頓/千克(N/Kg)為單位。即:使一千克質量的物體產生特定加速度所需要的作用力大小。為了便於計算的統一,我們可以以使1千克質量物體產生地球重力加速度所需要的力作為標準。地球表面上的慣性係數就是9.8牛頓/千克。離地球表面越遠的物體其慣性強度也會隨著地球的影響而降低,因此地球衛星、甚至於月球也不會輕易地逃離地球或墜落地球了。
引入慣性強度、慣性係數後,再來認識各層次衛星跟隨主星運動就不會再出現困難了,物體或星體慣性強度減小必然相同的圓周運動速度所產生的離心力也會減小,主星體與衛星之間的萬有引力就能夠有效束縛住而產生跟隨螺旋運動了加速時圓周運動半徑會放大,減速運動時圓周運動的半徑會縮小。因此各層次衛星的螺旋運動都會有一個穩定的運動軌道,而且不會被一般幹擾搞亂軌道而墜落或逃離主星體。
對於物體星體慣性的認識我們必須站到足夠的認識高度和廣度才能產生正確的認識,在局限的空間裡大量的認識必然是局限的,慣性認識也不可能例外。任何物體、星體本質上沒有牛頓力學或經典力學認識中的強度不變的慣性,只有物理空間作用下的強度可變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