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性有強度是怎樣提出來的

2020-10-18 bd8mo

  牛頓力學認為任何物體都有保持運動狀態的慣性,僅憑牛頓力學的這個認識來理解,慣性是不存在強度之說的。下面我談談我發現慣性強度的過程:

  1、我們在用力加速不同質量的物體時,注意:摩擦力越小越好,可以用滾動軸承的小車改變載重調整質量大小進行試驗,我們會明顯感覺到載重大的小車加速難度越大,載重小的物體加速難度就要小得多,載重大小是局限範圍內衡量質量大小的方法之一,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到「質量越大的物體加速難度越大,質量越小的物體加速難度越小,因此牛頓通過實驗測定分析得到了牛頓第二運動定律,物體的加速度與施加的作用力成正比,與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因此得到了一個關係式:F=ma。我們實際上還可以這樣理解,即:質量越大的物體慣性越大,質量越小的物體慣性也越小實際上這個時候慣性強度概念客觀上已經產生。但是一些人卻否認慣性強度而發明出了慣性質量。那麼問題就來了,F=ma中的m是什麼「質量」?

  F=ma的適用範圍,同一物體的質量是不會隨著空間環境的變化而產生變化的。這是牛頓力學最正確的認識,至少我是承認這個認識的正確性的。那麼問題就出現了,F相同、m相同的情況下就會有:令地球表面上F=ma(),月球表面上F=ma(),則會產生a()遠小於a()的情況。即在地球上和月球上用相同大小的力加速相同質量的物體報獲得的加速度不同,月球上獲得的加速遠遠大於地球上獲得的加速度,如果不承認慣性強度的存在,那麼這種不同該做何解釋?顯然慣性質量就派上了用場,同一物體在地球表面和月球表面的慣性質量不同,這樣一來相同質量的物體就有了地球上的慣性質量和月球上的慣性質量之分了。那麼「同一物體的質量是不會隨著空間環境的變化而產生變化的。」是不是就有問題了?要解決這個矛盾就必須承認慣性強度的客觀存在,否則牛頓力學認識的發展就成了一個自相矛盾的認識。這是我肯定慣性強度的第一個物理證據。

  2、不同質量的物體加速問題,前面實際上已經說了,質量越大的物體越難加速,質量越小的物體越容易加速,顯然質量大的物體我們可以認為其慣性越大,質量越小的物體慣性越小,那麼,慣性強度這一概念在不同的物體間顯然已經客觀上存在,只是一般人們區別慣性強度的大小都是用物體的質量來衡量,並未將慣性強度這個客觀存在的概念提出來。但是,質量是唯一能夠衡量慣性大小的方法嗎?顯然不是,在地球表面上質量還與重量似乎成正比關係,因此衡量物體慣性大小的方法還有重量,重量是萬有引力作用,因此引力質量被發明出來了,而且此前的認識認為引力質量與慣性質量相近,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顯然都是一個變量,這與「同一物體的質量是不會隨著空間環境的變化而產生變化的。」必然也產生了矛盾。也只有慣性強度才能解決這種自相矛盾。

  引力質量與慣性質量真的相近嗎?不!當我們進入各種失重狀態時,特別是進入各種星體質心附近時,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相近嗎?顯然會有天壤之別,因為任何星體的質心並非引力之源。這個時候利用慣性強度就能夠有效地衡量和測定物體的質量,而引力在各種失重環境下是無法觀測物體質量的。這是我第二個肯定慣性強度的物理證據。

  3、衛星軌道的建立發現慣性強度。無論施力或受力物體運動狀態如何,作用力始終等於反作用力的,牛頓力學的第三運動定律就是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這也是我肯定的牛頓力學中的正確認識。局限的環境中,加速物體的過程中慣性強度越大或質量越大的物體反作用力也越大或越強,慣性強度越小或質量越小的物體反作用力越小。在拓展的空間環境中物體的慣性強度不僅受自身質量的影響,而且還受空間環境物質結構的影響,離星體表面越近的物體(或星體)的慣性強度越大,離星體表面越遠的物體(或星體)的慣性強度越小,類推下去,離各種星體距離接近無窮大時,物體的慣性強度接近「零」,物體將失去所謂的「慣性」。

  物體或星體慣性強度的變化是各種星體形成星系的基礎,在經典力學中用萬有引力定律和圓周運動定律所建立起來的衛星是不可能穩定運行的,稍有其它星體的幹擾衛星就會墮落進入主星體或遠離主星體逃之夭夭。而事實上,各種層次衛星的運動都是非常穩定的,一般幹擾根本就不會使衛星墮落或逃跑,這樣一來牛頓力學認識在解釋形體運動的問題上實際上是與星體運動規律是有矛盾的,這個時候慣性強度的變化正好將相關的矛盾合理有效地處理掉了,遠離主星體的衛星的慣性強度會逐漸減小,因而拖住衛星的向心力就相應減小而與不同距離上的萬有引力形成各種層次上的平衡而產生較穩定地圓周運動或橢圓運動,其它星體的幹擾無非是改變一下軌道半徑,而不會隨便使相關的衛星墮落或逃跑。同理宇宙空間的各種層次星體、星系的運動也受益於慣性強度變化所帶來的穩定性好處。

  慣性強度並非我的發明,只是我發現了它的重要性而明確地提出來而已,星體星系穩定的運動是慣性強度變化的結果,人造衛星、宇宙飛船顯然也必然受制於自身慣性強度在宇宙空間的變化,因此慣性強度這一概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關焦點

  • 引力質量、慣性質量與慣性強度
    質量是人類人為定義的物體基本物質含量的測定標準,是有一個千克質量的標準物體的。人們要想知道什麼物體質量有多少,就必須用相關的物體與標準質量物體進行力學對比,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等背槓桿對比法(即天平),其次是比例槓桿對比法(槓桿秤)。彈簧秤是沒法有效測定物體質量的,彈性儀器只能在極有限的地球表面上下近似地測量物體的質量。
  • 物理環境決定物體慣性強度的有力證據
    不同質量的物體慣性的表現不同,或者說抵抗外力作用的能力不同,這本質上就是不同質量物體的慣性強度不同。G=mg等等都是可以用來衡量物體慣性強度的力學定律。那就是我所提出過的目前的力學中慣性認識一定有問題。此前的力學認識中同一物體或相同質量的物體慣性是沒有強度概念的,也就是說同一物體或相同質量的物體無論在宇宙中的任何地方,其慣性的表現完全一致。
  • 物體是因為有質量所以有慣性,還是因為有慣性所以有質量?
    按照公認的說法,質量是反映物體運動狀態變化的難易程度,即慣性的度量。有了質量才有慣性,質量決定慣性。也就是說加速物質會受到慣性力,是因為它相對全宇宙所有物質加速,這就相當於全宇宙物質對於它作反向加速,因而對該物體一個作用。馬赫認為慣性應該是一種現象,而非屬性,其背後應該有更深刻的本質東西。但馬赫認為在一個沒有任何引力作用的太空中(實際上絕不存在這樣一個地方),物體就不會有慣性的論斷也是輕率的。
  • 物體是因為有質量所以有慣性,還是因為有慣性所以有質量的?
    後來他們從樹上下來,變成了能直立行走的人,會發現另外一個現象,草原上正在吃草的羚羊,遇到了突然衝出來的獵豹,它們會快速逃跑,從起動到跑到最大速度需要一個時間,速度是一點點快起來的。也就是說,羚羊本身有保持靜止狀態的趨勢。
  • 關於慣性的幾點思考
    在此慣性定義中,凸顯引力場的作用,不關乎參考系。也就是說慣性系和非慣性系都是符合的。都有保持當下的運動狀態的性質。但慣性定律需要考慮參考系。慣性定律只適用於慣性參考系。這樣我們就可以脫離的經典力學的「循環論證」問題。不需要去尋找理想中的勻速直線運動和靜止狀態。
  • 慣性導航的優勢、局限及應用前景
    1、慣性導航的理論依據說到慣性導航的理論依據,那就不得不提牛頓對慣性導航的貢獻!慣性導航裡用到的兩個重要工具:牛頓第二定律和微積分都與牛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路程與速度都不能直接測量,但加速度可以,只要有加速度,就能知道每時每刻的路程了。但是現實情況不是一維,而是三維立體空間。怎麼辦呢?這時候我們需要知道角度的變化情況。因此,我們還需要一個角度加速度計(陀螺儀)。陀螺儀的發明也離不開牛頓的功勞,正是他研究了高速旋轉剛體的力學問題,才為後人提供了發明陀螺儀的理論研究。陀螺儀再加上加速度計,就是慣性導航的傳感器部分了。
  • 廣義相對論的理論源頭:慣性系的不同理解,重溫基本物理概念
    一、對於慣性系認識的混亂我們從中學到大學的物理課上一直都在談慣性系。然而,隨著學習的增加,你不問我,我很明白,你一問我,我卻茫然。這是因為不同教材中關於慣性系的表述並不是統一的,你讓我拿出一個明確的概念出來,確實是不能一下子說明白。
  • 什麼是慣性意識?什麼是下意識?明白這些有什麼用?
    因此,機能型慣性意識是指人外在的無需刻意去做的行為舉止,心理型慣性意識指人內在的不自控的心理活動或者說是不自控的想法。慣性意識可以通俗理解為,機能型慣性意識是人行為習慣養成的心理學原理,心理型慣性意識是人三觀體系或對人對事對物印象評價形成的心理學原理。
  • 等效原理:引力質量等價慣性質量,慣性怎麼來的,叫「慣性」恰當嗎
    對於牛頓來說,「物體間有引力存在」這不是問題,問題是「引力多大,如何計算,以及物體間為什麼會有引力存在」。所以在實驗觀察中,用於描述「力的作用產生加速度」和慣性現象,這種情形時的物體質量稱為「慣性質量」,而產生引力現象時的物體質量稱為「引力質量」。對處於三維空間背景中的同一個有質物體來說,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是同一個物體在同一空間中存在狀態的兩種表現形式。
  • 高考數學得分技巧 怎樣迅速提分
    高考數學得分技巧 怎樣迅速提分距離高考已經沒剩幾天了,對於今年高考的小夥伴們來說,這些高考的「黑經驗」簡直就是送分的,今天有途網小編和大家說說高考數學得分技巧 ,教你怎樣迅速提分,歡迎閱讀。1.帶個量角器進考場,遇見解析幾何馬上可以知道是多少度,小題求角基本馬上解了,要是求別的也可以代換,關係。
  • 慣性不是力,為何還有慣性力?
    之後牛頓在伽利略等人成就的基礎上總結出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總有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只有作用在物體上面的力才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物體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性質就是慣性。拋出去的石頭已經脫離了手,手不會再給石頭施加力,石頭能夠向前運動是因為石頭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運動的車急剎車時,車裡的乘客會向前傾也是因為慣性的原因。
  • 慣性不是力,為何還有慣性力?
    之後牛頓在伽利略等人成就的基礎上總結出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總有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只有作用在物體上面的力才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運動的車急剎車時,車裡的乘客會向前傾也是因為慣性的原因。從亞里斯多德到牛頓,經歷了將近兩千年的時間,人類終於能夠對這種簡單的運動有了深刻的認識。牛頓建立起完整的力學體系後,大到天體的運動,小到蘋果的落地,都要遵從牛頓的指揮。
  • 慣性定律
    變速運動的物體有慣性嗎?牛頓定律說: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那麼做變速運動的物體慣性是如何表現出來的呢?我們來看這樣一個實驗(下圖): 結論:一切物體均有慣性,慣性是物質自身的一種屬性。物體的慣性,在任何時候(受外力作用或不受外力作用),任何情況下(靜止或運動),都不會改變,更不會消失。
  • 牛頓第一定律是誰提出來的 是誰提出來的牛頓第一定律
    那你知道牛頓第一定律是誰提出來的嗎?牛頓第一定律是艾薩克·牛頓提出來的。牛頓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經驗事實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來的。艾薩克·牛頓爵士(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是著名物理學家、數學家、科學家和哲學家,同時也是英國當時鍊金術的熱衷者。他在1687年7月5日發表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裡提出的萬有引力定律以及他的牛頓運動定律是經典力學的基石。
  • 2018初中物理知識點:慣性和慣性定律
    下面是《2018初中物理知識點:慣性和慣性定律》,僅供參考!   慣性和慣性定律:     1、伽利略斜面實驗:     ⑴三次實驗小車都從斜面頂端滑下的目的是: 。     ⑵實驗得出得結論:在同樣條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車前進地越遠。
  • 單身的人都中了慣性定律的魔法嗎?首發
    而物理學中的慣性定律可以簡單定義為,「任何物體都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直到外力迫使它改變運動狀態為止」。這個是由英國著名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提出來的,我們也稱之為牛頓第一定律。情感與物理學,大家一定感到很奇怪,表面看起來完全沒有什麼聯繫的啊。
  • 慣性的力量有多大?
    看一個人慣性的力量到底有多大?看看我們日常的結果就知道。盤點一下,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習慣的結果。想改變結果,就要培養對其有益的好習慣。一旦你開始意識到這一點,就會開始兩股力量的較量,每一次都是硬仗,往往是舊有的習慣得勝,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新習慣輕易又被打敗。培養新習慣是一個不斷地重複失敗的過程,太多人中途折返,無法堅持。知道,卻做不到,真是讓人沮喪,甚至絕望,也很容易在某一個地方自我放棄。所以,能不能自我管理,培養出好習慣,是一個分水嶺。
  • 為何我們的研究生提不出問題?思維已形成"慣性停滯"
    王崇臣指出,從小學到高中再到本科,都是以教師為主導的學習模式,突然間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學生的思維早已形成「慣性停滯」。從培養方式來看,學生提問題是受打壓的。特別是本科生課堂上,如果學生提出一個跟教學內容相偏離的問題,教師很可能會說「由於課時的問題,這個問題在課堂上暫且不討論」,導致學生在提問題上喪失主動性。
  • 慣性力到底是什麼?5分鐘讓你明白慣性力!
    為了便於說明和理解,筆者將用一個具體的例子而非抽象的概念來介紹慣性力,如圖所示:這是一輛向右做勻加速運動的小車,加速度為a,小車內有一根輕質細繩,繩的一段掛在車廂頂部,另一端連著一個小球,小球的質量為m,小球和車保持相對靜止。我們對小球進行受力分析。
  • 心理學家說:慣性思維有四種類型,但希望你能跳出來,成為第五種
    我覺得,畫家是個有料的人。於是,愉快地採訪就從「慣性思維」開始了。其實,細細想來,我們每天都在慣性思維的支配下,做出自己的第一判斷:同事遲到了,你首先想到的是,這個懶蛋,又起晚了。其實,可能是今天堵車,他起的夠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