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說出「我愛你」之前,十多年一晃而過。愛爾蘭斯萊戈小鎮的新年夜,酒吧裡擠滿年輕的面孔。康奈爾(保羅·麥斯卡飾)和瑪麗安(黛西·埃德加·瓊斯飾)把愛捧在手心,鄭重交給對方。
從少年時期到大學的人生裡,他們早就愛著對方。愛對方,甚於愛自己。但就像兩個被困在自己舞步裡的人,儘管他們從斯萊戈的中學到都柏林的聖三一學院始終處於同一個空間,十一二歲起就習慣對方的存在,愛意從萌生到最終形成清晰的句子,卻真的經過了那麼久的時間。
身邊一起慶祝新年的都是他們的中學同學。這些同學,有人已在憂愁中自盡,有人愛過康奈爾,有人戲弄過瑪麗安。有人像他們一樣永遠地離開小鎮,有人將在這裡終老一生。同學的臉一起出現,就是時間的證明。改編自薩莉·魯尼同名小說的愛爾蘭劇《普通人》(Normal People),始於康奈爾和瑪麗安的中學最後一年,結束於大學後期倆人做出又一個短暫分開的決定時。
兩位美麗的主演賦予文字新的生命,注入呼吸和肉體之美。康奈爾俊美似希臘神祇,鼻梁筆直,眼神憂鬱。瑪麗安比年輕時的蘇菲·瑪索更年輕,眼睛的輪廓精雕細琢,鼻尖微翹,深深的疲憊經常透過她的美麗臉龐浮現。
他們相愛,毋庸置疑,但仍然逃不掉分分合合。因為成長總是艱難,充滿痛苦。大量的性愛包含豐富意味,在引誘與被引誘,奉獻與索取,顫抖與嘆息中揭示不同的內心。皮囊之下,倆人認識對方,關係中長久的傷害被稀釋,終被諒解。性成為內心缺失的直接表現。瑪麗安冷漠與暴力的家庭,導致她的受虐傾向,隨著影片的行進漸漸顯出奇醜無比的面貌。
在動蕩的青春裡,他們首先了解並接納了對方,然後才回頭看向自己。「我愛你」之所以難以說出口,是因為兩顆敏感的心需要時間來了解自己,認清世界,解開時間的謎團。
片子拍得很美,不徐不疾地品嘗寸寸光陰是怎麼滑過他們的髮膚。它邀請我們加入瑪麗安和康奈爾的成長,不止是冷眼的看客。如果僅僅是看客,我們可以輕易地指出二人一次次因為自尊、驕傲或太過小心而誤解對方。時機總是不對,一個想遠離人群時,一個想融入;一個想假裝是另一個人,一個才剛開始接受自己。
鏡頭凝視發呆的瑪麗安和她目光所落的草間昆蟲,陪康奈爾在黑暗房間裡盯著唯一亮光的屏幕。畫面安靜,節制,注意細節和光影。一幅幅閃現的畫面仿佛凝固的光陰,它們眨眼即逝。導演很清楚,時間狡猾,若非如此,怎麼抓住它,噴灑使其現身的藥水,使它出現在我們面前。
與眾不同又敏感的人總會孤獨,一生中至少有一段時間只與孤獨為友。瑪麗安和康奈爾在不同的時期經歷徹底的孤獨,但頻率錯拍。
瑪麗安在中學時進入這個階段,被同學排斥,偷偷和康奈爾相愛。中學時的康奈爾人人愛,身邊友伴環繞。他藏起愛讀書的一面,忽略與朋友們的不同。「不管怎樣,我們到底是朋友。」
在聖三一重新相遇後,孤獨追上了康奈爾。瑪麗安卻有了三五好友,不斷有人拜倒在她裙下。她的天賦開始發光,從孤僻女生轉身成為風流老練的焦點中心。康奈爾反失去受人矚目的優勢,只有一個室友能勉強稱得上是朋友。他念英文專業,學習寫作,在都柏林舉步維艱。他不愛發表意見的隨和性格在新的環境中堵住了嘴,使他更難發表自己的意見。內心深處,康奈爾也許懷疑公開表達意見的必要性,亦缺乏大城市生存所必需的鬥志和手段。
中學時朋黨中不大起眼的一位忽然投水自盡,令康奈爾徹底崩潰。他痛哭流涕地坐在心理治療師的面前,告訴她自己的真實感覺。「從前在老家,身邊友人雖然各異,但最後我們總歸是朋友。在都柏林,人們似乎不再喜歡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而我已經回到不從前。我曾以為,在都柏林能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漸漸認識到人的孤獨本質,也理解了最後一次回老家見到的那位朋友,他的嘆息與不甘。自盡者是那種常見的平庸友人,總是在聚會快結束時建議再飲一杯,拉著人不想回家。他似乎喜歡你多過喜歡自己。沒有人之後,他竟選擇自盡。
同學的葬禮,時間最殘酷的一頁。自盡同學的父母泣不成聲,社交媒體上充滿不夠情真意切的懷念。事後,瑪麗安和康奈爾交流自己對這一切的真實看法。在有了愛,體會過肉體的迷戀之後,他們要學會對對方坦誠,學習成長路上更難的一課。
康奈爾此時開始具有寫作者的勇氣,他拿出自己的心仔細審視:傷心,是否不是因為懷念那個同學,而是兔死狐悲,意識到自己前路無著,也沒有了退路。
而瑪麗安,那麼聰明美麗的瑪麗安,卻在這個階段對自己的敵意漸增。她漫不經心地交往男友,在性虐中暫時逃離自我。性愛後的恍惚中瑪麗安上街,小店店員看了她一眼。她一驚,仿佛被看到內心。
兩個人就這樣在同一個時空中跳著不同的舞。舞池中他們時而靠近對方,又因為微不足道的小事倏忽遠離,但始終處在對方關注的目光中。而破壞性的成長,一直在進行。
最後,經過所有這些之後,他們又像小時候一樣坐在地板上,敞開心扉與對方交談。「如果不是你,我不會在這裡。我會成為完全不同的人。」「我也是。」
讓戀人們分開的原因有很多。誤解、階級差異、節拍不同、時機不對、空間阻隔,這些康奈爾和瑪麗安都已經歷。但他們還是很年輕,太年輕了,人生才剛剛開始。
他們決定試試看,愛能讓自己走多遠。瑪麗安鼓勵康奈爾去紐約吧,去寫作,體驗新的生活。「你走,我會留在這裡。我們會沒事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