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學美國用核電池,就是技不如人?嫦娥五號背後有何難言之隱?

2021-01-12 騰訊網

美國旅行者號使用核電池續航至今,嫦娥五號為何不使用?

1977年,美國發射"旅行者1號"及"旅行者2號"空間探測器,目的是探測外層星系空間,至今已過去了40幾年,旅行者號仍在繼續工作。核電池是旅行者號工作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且預計將續航到2025年。

核電池續航能力如此強大,為何我國嫦娥五號卻沒有使用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核電池。放射性元素衰變後會釋放出具有熱能的射線,而核電池就是利用半導體換能器將熱能轉變為電能製造而成的,因而它也叫"放射性同位素電池"。其外形和普通乾電池差別不大,但內部裝有放射性同位素源及熱離子或熱電偶式轉換器。

一般核電池可分為低電壓型和高電壓型兩類。低電壓型主要用於醫學領域,這種核電池體積非常小,主要用於驅動心臟起搏器,可使其持續工作10年以上,目前全世界有成千上萬的心臟病人植入了核電池驅動的心臟起搏器,讓他們減少了再次開胸更換電池的痛苦。

而高電壓型則用於航天工業領域。一般人造衛星通過太陽能發電,但在月球上一個月裡有半個月都是黑夜,這使得太陽能電池無法正常工作;另一方面,人類探索的星系空間離太陽越來越遠,太陽光照逐漸變弱,導致太陽能電池沒有足夠的續航能源。

此時便凸顯出了核電池的優勢,它不受溫度、化學反應、壓力、磁場等外界環境影響,可持續不斷的釋放能量,工作時間長,可保證人造衛星或航天探測器持續工作。核電池的出現給人類探索外太空提供了能量基礎,這也是"旅行者號"探測器工作40幾年的動力支撐。

我國首次使用核電池是在嫦娥三號的著陸器及月球車上,當月球黑夜來臨,溫度驟降至-150到-180度,為了保證月球車上的設備不被凍壞,月球車在夜晚進入休眠期並利用核電池產生的熱量保溫,白天到來後又更換成太陽能電池。

而我國的嫦娥五號探月任務全都是在白天完成,因此並不需要核電池。雖然核電池擁有眾多的優勢,但它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點。前面提到核電池利用的放射性元素衰變帶來的熱能,而放射性元素一般都會產生輻射汙染,如果沒有進行妥善防護,將會帶來巨大威脅。

歷史上就曾出現過意外,1964年,美國的一枚衛星運載火箭失靈,導致上面的核電池爆炸,其中的放射性物質散落在全球,引發人們廣泛關注;1968年時美國的天氣衛星脫離軌道,掉落太平洋,後來經過多番尋找,才將裡面的核電池完整取出。

除此之外,目前核電池中的主要放射性元素鈽-238,並不能在大自然中找到,只能進行人工製取,這導致核電池使用成本極其高昂,且嫦娥五號使用太陽能電池就足夠,因此並不需要核電池。

核電池給人類探索外太空提供了能量支持,而我們目前還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解決核電池的成本以及安全問題。

相關焦點

  • 不學美國用核電池,就是技不如人?詳解嫦娥五號背後的難言之隱
    美國旅行者號使用核電池續航至今,嫦娥五號為何不使用?1977年,美國發射「旅行者1號」及「旅行者2號」空間探測器,目的是探測外層星系空間,至今已過去了40幾年,旅行者號仍在繼續工作。核電池是旅行者號工作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且預計將續航到2025年。
  • 嫦娥五號和天問一號,為何不學美國火星車用核電池,技不如人?
    嫦娥仙子月宮取寶,天問一號火星探路,中國航天接連放大招,經歷了高光時刻。但是啊,細心的網友注意到一個細節:美國「好奇」號火星車安裝了核電池,在火星上開了8年,仍然精力充沛。其實不只好奇號,曾經的旅行號1號、2號、阿波羅登月飛船、新視野號,最新的毅力號等等,都使用了核電池,反觀我們的的當家花旦嫦五和天問一號,依然是渾身披掛電池板,是它們不需要核電池,還是技不如人呢?
  • 中國太空飛行器核電池技術與美國技術相差還有多遠
    嫦娥仙子月宮取寶,天問一號火星探路,中國航天接連放大招經歷的高光時刻,但是細心的你注意到一個細節沒有,美國好奇號火星車安裝了核電池在火星上開了8年仍然精力充沛,其實不止好奇號,曾經的旅行者一號,二號,阿波羅登月飛船,新視野號,最新的毅力號等等,都使用了核電池,反觀中國的「當家花旦」嫦娥五號和天問一號依然是渾身披掛電池板,是它們不需要核電池,還是技不如人呢?
  • 「嫦娥五號」升空,美國為何著急要求分享數據?難道美國登月有假
    靜心科技,一個靜心看待世界的人!11月24日凌晨4點30分,中國用長徵遠程五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這一天,中國人倍受鼓舞,國外也沒有閒著。這次任務中,又不知道有多少科技是從美國盜竊的?看到這些,我真想飛過去質疑他們一番,這樣多年,怎麼就是看不到中國的努力和進步。但是仔細一想,還是覺得讓他們說去吧,做好自己的事。就像當年,美國登月計劃一樣,到現在還有很多人質疑美國登月計劃是假的,可是美國官方從來不去爭辯。
  • "嫦娥五號"升空,美國為何著急要求分享數據?難道美國登月有假
    這句話怎麼聽,都不像是在祝福中國"嫦娥五號"成功發射,反倒是讓人覺得有些不舒服。不少中國網友紛紛表示,你們美國動不動禁止中國學者參與國際天文學術會議,不斷對我們技術封鎖,現在還想讓我們分享數據,沒門!還有網友表示,為何美國如此著急要中國嫦娥五號的樣本數據?這個樣本數據是真的如此重要嗎?
  • 嫦娥三號的核電池:動力持久不怕凍還可取暖
    龐之浩說,月晝月夜有330多攝氏度溫差,必須保證各載荷在寒冷的月夜下著陸器和探測器不被凍壞,太陽出來時再自動喚醒開始工作。為突破長時間經受嚴寒難關,在月球上過夜,嫦娥三號將攜帶核能電池飛天。核電池對將在月夜環境下生存的嫦娥三號的保溫至關重要。
  • 去月球「挖土」,嫦娥五號發射背後有個益陽「男保姆」
    塔架構造有數以萬計的零部件,符一行要檢查好每一個連接鍵、每一顆螺絲釘是否緊固,連接是否可靠,插銷是否插穩,油管接頭是否漏油,因為每一個不到位的細節都會為發射埋下可怕的隱患。「我們這個工作就是火箭的保姆,必須要用生命保證火箭的安全。」這位益陽小夥笑稱自己為長徵五號的「超級保姆」。
  • 嫦娥五號月表挖土,你可知背後有多少國防專利?
    嫦娥五號成功落月,還要在月球上再挖兩天「土」。作為我國航天史上最難的一項工程,嫦娥五號可是有一系列「月表挖土」相關專利噠!這又牽扯到一系列的技術問題,簡單來說就是土太硬、熱量散不掉、採的樣品不好封存等等...
  • 直播畫面卡頓,嫦娥五號月球著陸,真不如半個世紀前阿波羅登月?
    有的說嫦娥五號那麼先進,連個直播都看不安穩,阿波羅當年的視頻都清晰又流暢,還不如人家半個世紀以前的技術! 首先當然是直觀,百聞不如一見,用計算機生成圖像怎麼都不如直播來的更直觀,所以從神舟系列開始,我國開始在火箭多個位置以及飛船內設置直播攝像頭,大部分畫面都可以在現場直接觀看到,對於科學家掌握火箭和飛船以及航天員的狀態是非常有幫助的!
  • 「月球挖土人」嫦娥五號,挖回來的月樣究竟能幹什麼用?
    11月24日,嫦娥五號在海南文昌發射場順利發射升空,11月30日,嫦娥五號已經進入月球圓形軌道,將會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嫦娥五號的行蹤,為什麼會這麼引人注目呢?因為它將會執行中國首個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很多人看到的只是那個深度世界第一,深潛時長世界第一的榮譽,但是卻不知道它背後的科學意義,這一次的嫦娥五號也有類似的問題。
  • 剛剛嫦娥五號成功落月!一起盤點有何意義?
    嫦娥五號將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 11月28日 嫦娥五號順利進入環月軌道 11月26日 嫦娥五號完成第二次軌道修正 11月26日 國際電聯秘書長祝賀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 嫦娥五號「打水漂」返回地球,驗證載人登月,阿波羅不敢玩
    許多人產生疑問,為什麼太空飛行器不直接降落到地面,而偏要在大氣層上面跳幾下,如果不是「多此一舉」,難道這背後有什麼深意嗎?有好事者說,這是在驗證「錢學森彈道」,為以後的軍事鬥爭作技術準備;還有人說這是嫦娥五號做高空機動,防止有國家攔截我們從月球帶回的寶貝。
  • 嫦娥五號成功升空,背後的精神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
    今日凌晨四點三十分,嫦娥五號成功發射升空。這標誌著中國航天事業跨上新臺階,中國對宇宙的探索更近了一步。這次航空器升空的主要目的是採集2公斤的月球土壤並送回地球,因此嫦娥五號也被網友調侃稱為「挖掘機」。嫦娥五號成功升空,是無數科研人用辛勤的汗水堆砌而成。他們身上的航天精神值得我們每一位學生學習。1.工匠精神。航天事業也可以稱為航天行業,是許多從事太空飛行器研究製造發射的工作者構成的行業。每一位工作者,他們身上都具有著對這一行業的熱愛與熱忱的心,這就是工匠精神。
  • 直播畫面卡頓中斷,嫦娥五號月球著陸器真不如51年前的阿波羅?
    有朋友生氣了 嫦娥五號在月球表面預選著陸區成功進行了軟著陸,本應該是件大喜的事情,但有些朋友卻很不滿意。為啥?因為說好的全程直播,看著看著就卡了,不僅卡,到了關鍵時刻它居然還中斷不播了,正一盆涼水從頭澆到腳以為登月失敗,電視新聞裡卻說軟著陸獲得圓滿成功。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 直播畫面卡頓中斷,嫦娥五號月球著陸器真不如51年前的阿波羅?
    嫦娥五號在月球表面預選著陸區成功進行了軟著陸,本應該是件大喜的事情,但有些朋友卻很不滿意。許多人紛紛在社交平臺鬧意見,說既然嫦娥五號這麼先進,為什麼連一個電視直播都搞不定,你看看人家美國,1969年阿波羅11號登月就實現了電視直播,那畫面儘管模糊些,卻也比咱們流暢多了。
  • 嫦娥五號落月背後的800秒
    值得一提的是,嫦娥五號落月最後階段的發動機關機,需要有精準的指令。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研製的γ關機敏感器,就是落月過程中的「剎車指令員」。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研製專家告訴記者,落月開始後,置於嫦娥五號底部的γ關機敏感器便實時測量著探測器與月面的距離。當嫦娥五號落到距月面不足5米高度時,該設備發出關機指令,關閉軌控和姿控發動機。這一瞬間,決定著落月任務的成敗。
  • 嫦娥五號何以穩穩落月
    嫦娥五號何以穩穩落月(科技自立自強·逐夢深空)在經歷了一周的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後,嫦娥五號探測器於12月1日23時11分降落在月面預選著陸區。與嫦娥三號、四號相比,嫦娥五號的落月過程有何不同?
  • 「嫦娥五號」任務成功背後,有2名南寧妹助力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在「嫦娥五號」任務發射的捷報背後,有兩名廣西籍技術人員的助力。
  • 這就是中國智慧!嫦娥五號完美落月的背後,四大高新科技不容忽視
    12月1日23時11分,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預選著陸區,是我國第三個成功月面軟著陸的探測器。著陸過程中,著陸器配置降落相機拍攝圖像並傳回著落影像圖。成功著陸後,將開始探索和採集月球樣品。這看似輕鬆的一幕,實際上卻歷盡艱辛,……這背後離不開四大高新科技的保駕護航。
  • 嫦娥三號採用核動力 比"好奇號"不遜色
    技術人員們忙碌的身影讓人感覺到,這裡的工作緊張而有序。在AIT大廳內,五院總裝與環境工程部的試驗人員們正在進行嫦娥三號探測器的熱試驗準備工作,通過本次試驗來最終確認其能否忍受在奔月、落月過程中所要承受的嚴峻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