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秸稈禁燒禁拋的關鍵時期,白蒲鎮的農民雖然也在田裡忙活,卻不是忙著禁燒,而是忙著把秸稈打捆堆摞,變廢為寶的同時,美化了村居環境。
在白蒲鎮朱窯村的一農田裡,一個個秸稈捆錯落有致地分布在田間,猶如一個個閃閃發光的「金蛋」,蔚為壯觀。不遠處,幾臺摟草機、打捆機和夾包機正在作業,摟草機圓盤狀的釘耙把秸稈摟緊,隨後打捆機跟上把散碎的秸稈緊密打捆,夾包機把圓形秸稈捆夾到車上運走,整個過程全部實現機械化。
不同的村莊,相同的場景,一樣的目的。在該鎮的康莊村,打捆機奔馳在收割後的麥田,裝滿秸稈捆的四輪車行駛在田間地頭,工人們忙碌在「草場」,處處是一派秸稈處理的繁忙景象。
其實在過去,秸稈是農民的「寶貝」,可以燒火、做飯、編制一些簡單的勞作用具,而隨著經濟發展,農家院兒裡基本用不上了,可放地裡燎荒會汙染環境,壓碎了還田,久而久之,又會使得土壤變得疏鬆,不僅影響糧食的生長,遇雨水或灌溉用水浸泡後,汙水進入河道,一定程度上還會造成水環境的惡化。
因此,為切實做好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有效應對出現的新問題,改善鄉村人居環境,白蒲鎮以政府買單的方式,試行打捆轉運作業政府採購模式,探索秸稈禁燒禁拋綜合利用路徑。通過專業化秸稈切碎、收集打捆集中堆放、轉運作業等配套服務,解決農戶家秸稈難處理的問題。這一舉措也得到了村民們的一致好評。
「今年,打捆機的使用,真是方便了我們這些普通老百姓,解決了我們『頭疼』的秸稈處理問題。」在白蒲鎮康莊村,看著自家乾淨田地的蔡美珠告訴記者,以前,秸稈放在田裡,會影響下一熟種子的出芽率,現在她家2畝多地的秸稈已經全部打捆運走了,接下來,灑下稻種,就再也不用擔心稻種的出芽率了。
不僅農戶開心,村裡面的禁燒宣傳小分隊也鬆了口氣。「往年處處是白煙,一到晚上睡覺,更是煙霧繚繞,小孩嗆得睡不著。為了引導農戶禁燒禁拋,我們只要農忙時節就在路上,宣傳禁燒禁拋的危害,雖然宣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個別農戶不聽勸。」黃春法是白蒲鎮朱窯村的禁燒宣傳員,看著周圍的環境越變越好,他感嘆地說:「現在有了打捆機,沒處去的草疙瘩,竟成了『金疙瘩。』」
「今年夏熟在白蒲鎮的朱密村、康莊村進行試點,計劃作業面積7000畝左右,這些回收起來的秸稈最終將運送至光大如皋生物質電廠,用於發電。相對的,發電廠也會支付一定的費用給我們,這樣也減輕了政府的負擔。」白蒲鎮農村工作和社會事業局副局長張紅玲介紹,今後,他們還將在取得經驗的基礎上在全鎮推廣這項服務,讓村民的居住環境更美更舒適。
其實,除了白蒲鎮,在我市的其他鄉鎮,秸稈打捆也在試運行當中。今年以來,我市在進一步加大秸稈禁燒力度的同時,轉變工作方式,堵疏結合,加大秸稈綜合利用,有效遏制了全市範圍內秸稈禁拋禁燒的現象。□融媒體記者吳環宇 朱鈺
如皋市融媒體中心(如皋市廣播電視臺)、中共如皋市委新聞網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