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蒲鎮:只見秸稈成捆 不見一縷青煙

2020-12-08 中共如皋市委新聞網

眼下正是秸稈禁燒禁拋的關鍵時期,白蒲鎮的農民雖然也在田裡忙活,卻不是忙著禁燒,而是忙著把秸稈打捆堆摞,變廢為寶的同時,美化了村居環境。

在白蒲鎮朱窯村的一農田裡,一個個秸稈捆錯落有致地分布在田間,猶如一個個閃閃發光的「金蛋」,蔚為壯觀。不遠處,幾臺摟草機、打捆機和夾包機正在作業,摟草機圓盤狀的釘耙把秸稈摟緊,隨後打捆機跟上把散碎的秸稈緊密打捆,夾包機把圓形秸稈捆夾到車上運走,整個過程全部實現機械化。

不同的村莊,相同的場景,一樣的目的。在該鎮的康莊村,打捆機奔馳在收割後的麥田,裝滿秸稈捆的四輪車行駛在田間地頭,工人們忙碌在「草場」,處處是一派秸稈處理的繁忙景象。

其實在過去,秸稈是農民的「寶貝」,可以燒火、做飯、編制一些簡單的勞作用具,而隨著經濟發展,農家院兒裡基本用不上了,可放地裡燎荒會汙染環境,壓碎了還田,久而久之,又會使得土壤變得疏鬆,不僅影響糧食的生長,遇雨水或灌溉用水浸泡後,汙水進入河道,一定程度上還會造成水環境的惡化。

因此,為切實做好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有效應對出現的新問題,改善鄉村人居環境,白蒲鎮以政府買單的方式,試行打捆轉運作業政府採購模式,探索秸稈禁燒禁拋綜合利用路徑。通過專業化秸稈切碎、收集打捆集中堆放、轉運作業等配套服務,解決農戶家秸稈難處理的問題。這一舉措也得到了村民們的一致好評。

「今年,打捆機的使用,真是方便了我們這些普通老百姓,解決了我們『頭疼』的秸稈處理問題。」在白蒲鎮康莊村,看著自家乾淨田地的蔡美珠告訴記者,以前,秸稈放在田裡,會影響下一熟種子的出芽率,現在她家2畝多地的秸稈已經全部打捆運走了,接下來,灑下稻種,就再也不用擔心稻種的出芽率了。

不僅農戶開心,村裡面的禁燒宣傳小分隊也鬆了口氣。「往年處處是白煙,一到晚上睡覺,更是煙霧繚繞,小孩嗆得睡不著。為了引導農戶禁燒禁拋,我們只要農忙時節就在路上,宣傳禁燒禁拋的危害,雖然宣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個別農戶不聽勸。」黃春法是白蒲鎮朱窯村的禁燒宣傳員,看著周圍的環境越變越好,他感嘆地說:「現在有了打捆機,沒處去的草疙瘩,竟成了『金疙瘩。』」

「今年夏熟在白蒲鎮的朱密村、康莊村進行試點,計劃作業面積7000畝左右,這些回收起來的秸稈最終將運送至光大如皋生物質電廠,用於發電。相對的,發電廠也會支付一定的費用給我們,這樣也減輕了政府的負擔。」白蒲鎮農村工作和社會事業局副局長張紅玲介紹,今後,他們還將在取得經驗的基礎上在全鎮推廣這項服務,讓村民的居住環境更美更舒適。

其實,除了白蒲鎮,在我市的其他鄉鎮,秸稈打捆也在試運行當中。今年以來,我市在進一步加大秸稈禁燒力度的同時,轉變工作方式,堵疏結合,加大秸稈綜合利用,有效遏制了全市範圍內秸稈禁拋禁燒的現象。□融媒體記者吳環宇 朱鈺

如皋市融媒體中心(如皋市廣播電視臺)、中共如皋市委新聞網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和作者!

相關焦點

  • 啄木鳥狂啄電線桿,瞬間被高壓電擊中,化作一縷青煙直接消失!
    啄木鳥狂啄電線桿,瞬間被高壓電擊中,化作一縷青煙直接消失!電的發明給我們生活帶來了便利之處,很難想像在如今的時代缺失了電,人類世界會變成怎麼樣,不過電是有危險性的,尤其是高壓電,從小我們就會被灌輸遠離高壓電的思想,但是小動物們可不知道高壓電的危險,啄木鳥狂啄電線桿,瞬間被高壓電擊中,化作一縷青煙直接消失!
  • 生物質炭化:秸稈變煤炭,遍地秸稈遍地金
    《秸稈收儲運體系建設規範》推廣培訓邀請函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秸稈收儲運體系建設規範》行業標準已發布,為了推進全國秸稈收儲運體系建設的標準化發展,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農林廢棄物綜合利用分會將舉辦系列活動進行推廣,現誠邀各地秸稈管理機構及利用企業聯合舉辦秸稈收儲運體系建設及秸稈綜合利用會議及活動
  • 南雄掀起菸葉生產備耕高潮 推動秸稈回收利用 推廣新型適用農機
    為儘早抓好菸葉生產這一強縣富民的產業,近期,南雄市安排專業技術人員,將秸稈回收利用、新型適用農機推廣的技術送到田間地頭,助力菸農做好菸葉生產備耕工作。截至目前,該市已備耕6283.5畝。記者日前在南雄市水口鎮水口村看到,不少菸農已經開始在稻田裡忙活起來,大家正運用秸稈機將稻茬回收利用和粉碎還田,促進稻田深翻曬白,只見稻田裡碎稈打捆機、碎稈還田機、五鏵犁分工作業,一派備耕的忙碌景象。南雄市菸草專賣局(分公司)副經理謝俊喜表示,秸稈打捆回收及粉碎還田,既實現了資源利用,又能改善土壤質量,還能提高土壤肥力,有效減少煙田病蟲害。
  • 南昌「秸稈變形記」:農業廢棄物這樣變成寶
    【解說】秋冬季以來,各地秸稈焚燒汙染防治工作正進入關鍵期。秸稈作為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長期面臨禁燒及循環利用的難題,但在江西南昌,它卻成了助力農戶致富的法寶。  日前,記者走訪南昌市的新建區、安義縣等地區的農田發現,通過各類現代農業「黑科技」的利用,秸稈被回收做成燃料、飼料、化肥等產品,全市的秸稈利用率已超過90%。
  • 大慶市杜爾伯特縣秸稈綜合利用實現變廢為寶
    人民網哈爾濱12月25日電 隆冬時節,走進大慶市杜爾伯特縣一心鄉前進村秸稈壓塊燃料加工站,熱火朝天的加工場面與寒冷的天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伴隨著秸稈粉碎機、秸稈成型機有規律的轟鳴聲,成捆的秸稈搖身一變,成為新型秸稈壓塊燃料,整齊排列著等待送往農戶家中。
  • 禪雨入秋,風隨青煙
    禪意青煙,被寒風撕碎。不成一注香,不直一條線。菸灰被吹起向天深深淺淺的一簇簇一團團,飄在香爐上空、寺院四周,煙的香襲和著風吹久久的在深山裡環繞,沉沉的印謐在青石大殿。冷秋,從禪寺的門縫裡飄出,落葉著人生的匆匆。寧靜炫麗著歲月的溫潤。一陣輕柔的禪音,緩緩的貼著長落的幔帳落在蒲墊上。冷風從大殿的後堂吹入,環繞著煙香串襲的木架榫落,輝煌迴蕩著和韻的心律。
  • 南京仍有多人夜間偷偷焚燒秸稈
    每年的這個的時候,都是秸稈焚燒的高發季節,在夜間偷著焚燒的情況屢禁不止。昨晚,記者就在南京市的溧水和江寧區 ,發現了多起焚燒秸稈的現象。  晚九點鐘左右,在南京市溧水區孔家社區南戴村,記者看到不少田間都有焚燒秸稈的情況。火勢雖然已經逐漸熄滅,但從現場情況來看,焚燒面積不小,並且在持續冒著煙。而遠處就是宣傳標語,寫著焚燒秸稈違法。宣傳歸宣傳,附近的一家住戶,甚至在家門口就開始焚燒,並且家人都已經睡覺,無人看管,存在著很大的安全隱患。記者喊醒該村民,說明危害及相關規定,村民隨後自行取水將火撲滅。
  • 《秋季成捆的乾草垛》兩頭蛇-協助拍攝
    秋季成捆的乾草垛圖片一組>秋季成捆的乾草垛【第1幅圖】此作品由棗莊攝影愛好者陳先生在著名的常州地區拍攝秋季成捆的乾草垛【第2幅圖】秋季成捆的乾草垛【第7幅圖】此作品由鹽城攝影愛好者桑先生在著名的武漢地區拍攝秋季成捆的乾草垛【第8幅圖】
  • 吉林省加快推進秸稈飼料化利用進程
    公司,一臺臺已經裝配好的秸稈膨化機正準備發往用戶的手中。公司負責人宋躍君告訴記者,秸稈膨化機破壞了秸稈表面蠟質膜,使秸稈纖維素、半纖維素與木質素分離,再經過高溫殺菌、熟化、糖化的質變過程,加入微生物菌劑,打包厭氧發酵後,使秸稈轉化成柔軟細嫩、適口性好的飼料,可廣泛應用於餵養牛、羊、豬、鹿、鵝等畜禽。
  • 「雨巷同題」第0102期同題:煙
    一縷青煙離人愁,開疆擴土禁大煙。風風火火繞華夏,健健康康國夢圓!幾乎每個成年人都有,或紙菸卷,或散菸絲,亦或煙油膏……兩人相見,不論認識不認識,煙成了搭上腔的外交工具,「見人先讓煙」似乎成了約定俗成的民間準則,我真是覺得那小小一根煙好重要啊。
  • 如何用秸稈驅動汽車?
    例如在丹麥,由專業的秸稈收儲運公司或大型農場主負責秸稈的的收集、晾曬、儲存、保管和運輸等任務,並按照能源企業的要求,對秸稈的質量進行把關,最後統一打捆、堆垛、存儲,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收儲運體系。
  • 「鴉片魚」為啥只見魚頭,不見魚身?
    原標題:「鴉片魚」為啥只見魚頭,不見魚身?   北侖新聞網訊(記者 廖俊利)市民謝先生很喜歡吃「鴉片魚頭」,最近也經常吃。近日,他突然對幾個問題很好奇:為什麼經常吃到的都是魚頭,這種魚的其他部位怎麼不常見,這種魚是不是學名就叫做「鴉片」魚呢?
  • 秸稈養蚯蚓 廢物變黃金
    秸稈、生活垃圾、蚯蚓……看到這些你會想到什麼?淄博市臨淄區皇城鎮崖付村瓦力蚯蚓養殖有限公司,他們給出了答案:有機肥料。該公司利用「日本大平2號紅蚯蚓」,結合先進的規模化高產養殖技術,將農村常見的廢物——農作物秸稈等農業廢棄物分解成為新型肥料,不但環保,而且解決了當地土壤板結等問題。
  • 《長安十二時辰》帶火麥秸稈吸管 農村小夥月銷百萬根
    河南農村小夥孟凡耀,把看似沒用的麥秸稈做成吸管、工藝品,通過淘寶賣向全國。近日,長安十二時辰熱播,垃圾分類新規實施,張小敬同款的天然麥秸稈吸管也火了一把,如今每月賣出上百萬根。土裡長的麥秸稈成了網上熱銷品7月20日一大早,家住清豐縣鞏營鄉孟家村的孟凡耀便帶著妻子一起來到了50裡外的古城鄉梁村嶽父家,最近的兩個月他們常常兩地奔波。嶽父家主要負責收購、加工、存儲麥秸稈,他們家負責銷售、打包、發貨。
  • 湖北老漢看見祖墳冒青煙,專家聞訊而來,勘測後馬上封鎖整座山
    遠遠看著像是有青煙冉冉升起,難道有人在山上點火?這是老人的第一反應。不過,他很快又想到這幾年一直大力提倡愛護山林,就算是在清明節,很多地方都不允許上墳燒紙了,而是採用集中焚燒的形式,就是怕將山林點燃,應該不是有人在點火。那麼這煙難道是自然形成的?還真應了那句老話,「祖墳上冒青煙了」。這句話也向來被大家當作褒義的意思,旨在誇獎對方交好運了,後代出息了之類的。
  • 高校教授解決農村秸稈焚燒難題 把秸稈炭化做成複合肥 為土地設計...
    潘根興教授解決的是農村秸稈焚燒的難題,把秸稈炭化做成複合肥,既解決了秸稈無法處理和焚燒汙染環境的難題,又增加了土壤肥力,讓土壤進入良性循環。在農田裡,1個單位的水稻可以得到0.45個單位的稻子和0.55個單位的秸稈,秸稈處理成了現代農業的難題。他們設計了一個能變廢為寶的反應器,讓秸稈在反應器中炭化。
  • 秸稈類生物質廢棄物衍生新型催化材料
    中青在線訊(周慧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磊)近日,合肥工業大學一項科研成果以秸稈類生物質廢棄物為原料,成功製備出多維數、多尺度、多形態的三維功能催化材料,可高效去除水體中有機及重金屬有毒汙染物,解決了秸稈類生物質廢棄物難以利用的難題。
  • 白蒲鎮勇敢幼兒園:探秘莫比烏斯環 體驗數學之神奇
    近日,白蒲鎮勇敢幼兒園大班建構區牆面上的著名建築物圖片「鳳凰國際傳媒中心」吸引了幼兒的眼球,他們對此建築物十分好奇,於是,老師便引導幼兒開展了「探秘莫比烏斯環」活動。
  • 生物質顆粒燃料:將秸稈枯木「變廢為寶」
    《秸稈收儲運體系建設規範》推廣培訓邀請函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秸稈收儲運體系建設規範》行業標準已發布,為了推進全國秸稈收儲運體系建設的標準化發展,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農林廢棄物綜合利用分會將舉辦系列活動進行推廣,現誠邀各地秸稈管理機構及利用企業聯合舉辦秸稈收儲運體系建設及秸稈綜合利用會議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