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秸稈變形記」:農業廢棄物這樣變成寶

2020-11-26 中國新聞網

  【解說】秋冬季以來,各地秸稈焚燒汙染防治工作正進入關鍵期。秸稈作為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長期面臨禁燒及循環利用的難題,但在江西南昌,它卻成了助力農戶致富的法寶。

  日前,記者走訪南昌市的新建區、安義縣等地區的農田發現,通過各類現代農業「黑科技」的利用,秸稈被回收做成燃料、飼料、化肥等產品,全市的秸稈利用率已超過90%。

  在安義縣鼎湖鎮,數臺農用機械正在稻田中來回穿梭。記者在現場看到,田地中,一輛四輪機械車如同剃刀,在稻田中行駛過後,地上留下的便是經過切割並打碎的秸稈碎屑;另一臺機械車像是卷筆刀一般,直接將切割後的秸稈捲入車內,不久後便能從車尾「吐」出一捆豆腐塊狀的秸稈來。

  【同期】江西綠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副總經理 吳江

  第一種方式是秸稈粉碎還田,就是直接通過旋耕粉碎機直接打碎。第二種方式是秸稈打捆,打捆也是一種離田的方式,就是通過打捆之後,把秸稈利用飼料化,讓牛羊這種動物吃。秸稈綜合利用我們今年購置了11臺秸稈粉碎機,未來我們通過這種秸稈粉碎的方式,我們還會加大力度,覆蓋跟我們更多的鄉鎮,為農戶提供碎化服務。

  【解說】鄱陽湖畔的南昌市新建區恆湖墾殖場,金色的陽光播撒在稻田裡,幾臺大型農機也正有序進行作業,田地裡打好捆的秸稈被拖車運送集中收儲。在這裡,堆成兩座小山的秸稈將被製作成為生物肥料、生物質顆粒燃料等。當地的農戶通過秸稈綜合利用收穫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同期】南昌景鵬生態農業有限公司 負責人 熊穎志

  這一噸秸稈收益有個100多塊錢一噸。今年我們預計收儲秸稈15000噸,我們這個倉庫也是為了收儲建的。

  【解說】南昌市新建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熊賢良告訴記者,進行秸稈綜合利用,既提升了耕地的地力,又減少了來年的環境汙染、病蟲害難題;既增加了農民、企業的實際收入,又減少了火災隱患。

  【同期】南昌市新建區農業農村局 副局長 熊賢良

  (我們)專門成立了秸稈綜合利用領導小組,及時出臺了相關配套文件,10多家秸稈綜合利用企業共同參與,使得我們千百年來不起眼的影響生態環境的秸稈變廢為寶。

  【解說】南昌市農業農村局調研員萬雲標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為了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發揮其應有的經濟、生態、社會和環境效益,南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除了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文件外,各級財政也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並還在努力不斷對利用模式進行創新。

  【同期】南昌市農業農村局 調研員 萬雲標

  我們今年410萬塊錢,主要是扶持了23個項目,秸稈利用的項目,通過這個項目的實施,可以解決大概6.8萬噸的秸稈,就是我們創新的一些模式。比如說我們秸稈的鋪墊果園,作為肥料化的利用,還有另外一方面就作為燃料棒的燃燒,還有作為養牛的飼料的用,所以通過這些一些模式的創新,能把我們的利用工作水平上一個新的臺階。

  華山 楊燕 秦榮洲 江西南昌報導

責任編輯:【李雨昕】

相關焦點

  • 死豬、秸稈屢屢成害 農業廢棄物處理亟待提速
    在這個生態農業和環境保護的產業,中國可能在基礎研發、科技積累、實業應用和無害處理覆蓋率等各個方面,都大大落後於世界領先水平。FALHU2015這樣的專業展覽,或將加快與國內外最新科技和技術的交流引進,大大提升中國生態農業資源處理的水平。
  • 花金龜吃秸稈 鄉村垃圾變成寶
    原標題:花金龜吃秸稈 鄉村垃圾變成寶 近日,山東省陽穀縣西湖鎮孫樓村傳出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駐該村的鄉村振興服務隊隊員勇濤、崔榕健利用白星花金龜幼蟲吃垃圾的試驗取得了突破。 在孫樓村白星花金龜幼蟲養殖基地的試驗棚裡,堆滿了正在腐熟的各種秸稈瓜菜秧蔓,「這些都是為白星花金龜幼蟲準備的『美食』,用不了多久,就會被全部吃掉。」
  • 生物質炭化:秸稈變煤炭,遍地秸稈遍地金
    、農林廢棄物綜合利用地方政策 3、農林廢棄物綜合利用實用性技術及工藝 4、農林廢棄物綜合利用項目及案例 5、農林廢棄物綜合利用相關單位 徵稿範圍:沼氣、生物質等秸稈資源利用,農膜地膜回收及再生設備,畜禽糞汙利用等各環節技術設備和產品工藝,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設施設備及產品深加工
  • 秸稈回收好方法 秸稈炭化讓秸稈變成炭
    我國有豐富的秸稈資源,每年有多達幾十億噸的各種各樣的秸稈資源,而且秸稈是可再生資源,往年的時候這些秸稈不僅沒有好好利用,而且還都被作為廢棄物讓人頭疼,為了解決問題,各地出了不少政策,甚至對農民處理秸稈進行補貼也沒有獲得特別好的效果。
  • 青島市農業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協作團隊成立
    原標題:青島市農業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協作團隊成立   11月24日,青島市農業有機廢棄物
  • 秸稈類生物質廢棄物衍生新型催化材料
    中青在線訊(周慧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磊)近日,合肥工業大學一項科研成果以秸稈類生物質廢棄物為原料,成功製備出多維數、多尺度、多形態的三維功能催化材料,可高效去除水體中有機及重金屬有毒汙染物,解決了秸稈類生物質廢棄物難以利用的難題。
  • 山東青島市農業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協作團隊成立
    11月24日,青島市農業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協作團隊成立大會在即墨召開。協作團隊由市農業農村局農機(農技)中心聯合有關科研院所、推廣單位和企業共同發起籌建,確定了29家成員單位。
  • 秸稈養蚯蚓 廢物變黃金
    秸稈、生活垃圾、蚯蚓……看到這些你會想到什麼?淄博市臨淄區皇城鎮崖付村瓦力蚯蚓養殖有限公司,他們給出了答案:有機肥料。該公司利用「日本大平2號紅蚯蚓」,結合先進的規模化高產養殖技術,將農村常見的廢物——農作物秸稈等農業廢棄物分解成為新型肥料,不但環保,而且解決了當地土壤板結等問題。
  • 最火的「小麥秸稈」製品,現在推出手機殼了!
    現誠邀地方政府、研究機構及秸稈設備、秸稈收儲運和秸稈相關生產企業參與此標準的意見回饋、現場調研及研討會等,並歡迎各企業機構參與起草單位。《2019中國農林廢棄物綜合利用資料彙編》誠徵稿件為了充分傳遞行業多元信息、推廣實用性技術、推進行業項目信息交流、展示行業企業風採、《2019中國農林廢棄物綜合利用資料彙編》誠徵稿件:1、農林廢棄物綜合利用行業信息2、農林廢棄物綜合利用地方政策3、農林廢棄物綜合利用實用性技術及工藝4
  • 秸稈造紙產業化新技術:用生物氧化法,處理33種生物廢棄物
    秸稈造紙產業化新技術:用生物氧化法,處理33種生物廢棄物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張賽男 2017-11-06 18:37
  • 「畜禽糞汙+秸稈」堆肥還田資源化利用解決農業面源汙染問題
    畜禽糞便和秸稈等農業廢棄物是農業面源汙染的治理的難點,畜禽糞汙與秸杆廢棄物的「汙」 與「廢」,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寶庫」,已經成為社會普遍的共識,秸稈和畜禽糞便其實是一種可利用的再生資源,好氧靜態堆肥處理技術是使畜禽糞便和秸杆廢棄物實現資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徑之一。
  • 昆蟲,讓秸稈處理不再是難題—新聞—科學網
    「崔家峪鎮,可能將會成為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的『試驗田』。」中國昆蟲學會科技諮詢開發工作委員會主任、山東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劉玉升如是說。   秸稈處理一向是一道難題,以往普遍實行的秸稈直接還田並未能產生預期效應:由於直接還田秸稈時間短,腐解不了,且直接影響下一茬作物的根系生長,造成大量死苗,增加播種量。
  • 高校教授解決農村秸稈焚燒難題 把秸稈炭化做成複合肥 為土地設計...
    規模化種植技術大面積應用後,秸稈還田成了難題。每年到了收穫季節,全國各地的環保隊伍都在巡邏、蹲點,防止農民焚燒秸稈汙染空氣。秸稈處理成了事關農業發展、環境保護的大難題。事實上,除了動物糞便,秸稈降解也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把秸稈還田,可以藉助土壤中的微生物「循環分解」,但秸稈「自然循環」的速度很慢,前面的沒降解掉後面的又源源不斷生產出來了。人類生產所產生的廢棄物遠超「自然循環」的極限。
  • 「小秸稈」大能源|如何利用秸稈生產生物質顆粒燃料
    利用農業的廢棄物及各類秸稈或雜草,經粉碎、蒸汽攪拌,在一定的溫度下進行擠壓(壓縮)、乾燥等工序,製成生物質「顆粒」燃料,替代煤、石油等不可再生燃料,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1、什麼叫生物質顆粒?生物質顆粒是由農業廢料和各種秸稈通過在一定溫度下壓碎,擠壓和乾燥製成的。
  • 生物質顆粒燃料:將秸稈枯木「變廢為寶」
    《秸稈收儲運體系建設規範》推廣培訓邀請函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秸稈收儲運體系建設規範》行業標準已發布,為了推進全國秸稈收儲運體系建設的標準化發展,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農林廢棄物綜合利用分會將舉辦系列活動進行推廣,現誠邀各地秸稈管理機構及利用企業聯合舉辦秸稈收儲運體系建設及秸稈綜合利用會議及活動
  • 《變形記》的主人公到底變成了一隻什麼蟲子?
    『一天清晨,格裡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 這就是卡夫卡那篇曠世的《變形記》開頭,在這篇被認為是卡夫卡代表作的中篇小說中,推銷員格裡高爾在家庭和社會的雙重壓力下,竟變成了一隻蟲子。
  • 卡夫卡《變形記》:變成蟲子也許是一種幸運
    我在波哥大一間陰森的學生公寓裡讀了卡夫卡的《變形記》後,我再沒有這麼激動過。——馬爾克斯很多人知道卡夫卡這個名字是從《變形記》開始。關於《變形記》,人們對「標準」式評並不陌生,諸如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異化,底層小人物命運等等。
  • 專家建議: 加大對秸稈生物質炭化產業的政策扶持
    7月中旬,不少地區夏糧已經收穫完成,以往作為農作物廢料的秸稈已成為當地農戶的「搖錢樹」。在我國多個地區,一系列低成本高效益的秸稈回收、加工、再使用等「綠色工業鏈條」的形成,使得昔日讓人勞心費力的秸稈變成了今日農戶增加收入的「綠色聚寶盆」。秸稈作為農業廢棄物,是農業生產的「另一半」,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用則利、棄則害。
  • 「撿垃圾」的博士李東:賦予廢棄物新生命
    李東的研究方向為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重點從事畜禽糞汙、農作物秸稈、生活垃圾、工業糟渣等有機廢棄物能源化、肥料化和飼料化的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成果轉化和國際援助等工作。他常常自嘲,自己就是個「掏大糞、撿垃圾、拾秸稈」的人。別人眼裡的「廢物」,他卻像對寶貝一樣,甚至賦予其新的「生命」。
  • 如何用秸稈驅動汽車?
    億噸這樣的玉米秸稈,造成了令人頭疼的農業垃圾難題。 第三步,要把秸稈變成糖。 在中國,有個地方常年保持五六十攝氏度的高溫,而且時刻處於動蕩不安之中。那就是山東能源研究院某實驗室中的一臺恆溫搖床,躺在這裡的是一種嗜熱厭氧細菌——熱纖梭菌。它們的祖先來自於美國國家黃石公園的熱泉,至今已經繁衍了成千上萬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