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變形記》:變成蟲子也許是一種幸運

2020-12-04 金汐筆談

我在波哥大一間陰森的學生公寓裡讀了卡夫卡的《變形記》後,我再沒有這麼激動過。——馬爾克斯

很多人知道卡夫卡這個名字是從《變形記》開始。

關於《變形記》,人們對「標準」式評並不陌生,諸如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異化,底層小人物命運等等。

然而讀過之後發覺,格裡高爾變成甲蟲,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可能,而小說裡「變形」的,又何止格裡高爾一人……

01

《變形記》的故事很簡單,主人公格裡高爾·薩姆沙一覺起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一開始家人還想著幫他保住工作。作為家裡主要經濟收入來源,變成甲蟲的格裡高爾給家裡的生活帶來了很大影響。

接受了格裡高爾不能變成人、不能賺錢的事實,家人開始另想辦法。把擠出來的房間租出去,以賺取收入。日子久了,只有妹妹還記著哥哥,給格裡高爾食物和牛奶,其他人已不聞不問。

格裡高爾以妹妹的音樂才能為榮,一直希望能讓妹妹去音樂學校。

一次妹妹在給租客拉琴的時候,格裡高爾因為對妹妹的音樂著迷而不自覺從房間裡出來,隨著音樂扭動,這一舉止嚇壞了租客,也讓家人蒙受損失,父親因此還打傷了格裡高爾。

自此,家人把他看成累贅,格裡高爾也不敢出門,默默在自己的臥室中死去。當發現格裡高爾已死,家人如釋重負,心情燦爛地出去遊玩了,似乎一切都會變好。

看慣了特效和科幻的今天的人,對《變形記》的情節不會陌生。

只是在一般的科幻電影中,當一隻大蟲子出現,或者一個人變成了蟲子,無論這個人自己,還是周圍其他人等,都會經歷驚恐甚至歇斯底裡的過程。

電影《異形》中異形從寄生的人身體中出來的場面,被奉為影史經典。

據說當年拍攝的時候演員並不知道異形會從人體中綻出,因此實際拍攝的時候女演員的驚叫都是現場真實的反應。

這種反應才是人發現異變的常規反應,雖然多了些驚悚成分。

然而《變形記》裡的筆觸平靜得駭人。

一天早晨,格裡高爾·格裡高爾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

這就是小說的開頭,似乎人變成甲蟲毫不奇怪,就像一覺醒來得了感冒那樣輕描淡寫。

而發現了自己變成大甲蟲,格裡高爾沒有尖叫,也沒有什麼過激反應,問的是「自己是怎麼啦?」

在確定不是做夢或者什麼短暫的病症之後,他開始擔心自己這副身體上不了班,無法坐飛機,完不成工作任務。

格裡高爾這種心態真的是「社畜」真實寫照了,生了病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身體,而是對工作的影響。

02

不只是主人公自己,家人對格裡高爾變成甲蟲的反應也很冷漠。

短暫的驚訝過後,家人開始擔心生計問題,而發現格裡高爾不僅不能給家人帶來經濟收入,反而還會成為累贅的時候,家人對他的態度只有厭惡。

就連小說裡最善良的妹妹,對格裡高爾的態度也說不上好,只是和家人的態度相比,更溫和罷了。

在主人公身體變成蟲之後,感官與習慣上已經開始出現了蟲的特徵,但卡夫卡從來沒有放棄用人的視角來描寫世界。

即使格裡高爾已經不能說「人」話,說出來的全是「動物的聲音」,動物本能吸引他爬向食物等等,他依然認為自己是人。而讀者也依然認為他是人。

家人對格裡高爾的冷漠不是從變成甲蟲開始的,變成蟲只是讓這一切浮出水面了而已。

在格裡高爾是人形形態的時候,家人對他的認知僅限於家庭的經濟來源。

同樣,變成甲蟲之後,家人的厭煩並不來自於對甲蟲本身,他只要躲在屋子裡不出來,就沒人在意。

每次格裡高爾遭到家人嫌棄甚至毒打,都是在他影響了家人的收入的時候。

所以不管格裡高爾是人還是蟲,他被家人看重的都只是他的「功能」。

這一點和妹妹形成反差。

在格裡高爾賺錢「功能」完好的時候,妹妹是被家人嫌棄的那個,家人對妹妹的音樂夢嗤之以鼻,只有格裡高爾還想著攢錢讓妹妹去音樂學院。

而一旦格裡高爾「功能」喪失,妹妹就變成家人關注的對象,被賦予了「功能」的可能性。

在社會中,當一個人不能再履行社會責任,尤其不能賺錢的時候,就會被定義為「沒用」。

在這種邏輯中,同樣一個人,年輕的時候是「紅利」,老了就會變成「負擔」。

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本身就是很脆弱的所在,所謂「久病床頭無孝子」,說的就是當人的「功能性」消失,變成負擔的時候,親人的態度轉變。

03

不只家人,人們對自己的要求也會以「功能」來衡量。

變成甲蟲的身體與自身對自我的認知嚴重不符,而身處社會中的我們,在工作中變身「甲蟲」的時候,也會無數次在心裡問「自己是怎麼啦?」

網友調侃人們對一件事先前反對後來又接受的轉變是「真香」。

一件事「真香」很少因為這件事本身,而是其他事情更惡臭,相比之下,這件事情就「真香」了。

如果存在巫師的水晶球,讓十幾二十幾歲的人看到自己的未來,他一定不會認可水晶球裡的那個「自己」,他會問「我是怎麼啦?」。

其實現實生活裡大部分人都會變成甲蟲,只是人形的身體讓人不去想那些,反正大家都如此,我跟「常人」一樣就好。

這種狀態是海德格爾說的「沉淪」,然而「沉淪」是人生的常態,找到、面對真實的自己從來都很難,需要極大的勇氣。

從這個角度說,變成甲蟲或許是格裡高爾的幸運,正是這一令人不適的外觀讓他有機會看清人生的「真相」。

德勒茲和加百列這樣評論卡夫卡小說的「變形」:變成動物不是人的「退化」,恰恰相反,而是積極的「逃離」,讓自己成了一種「無意義」存在,逃離了「意義」本身。

相關焦點

  • 《變形記》的主人公到底變成了一隻什麼蟲子?
    『一天清晨,格裡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 這就是卡夫卡那篇曠世的《變形記》開頭,在這篇被認為是卡夫卡代表作的中篇小說中,推銷員格裡高爾在家庭和社會的雙重壓力下,竟變成了一隻蟲子。
  • 卡夫卡《變形記》,預示當代人命運:當個打工人,或變成甲蟲
    而卡夫卡的痛苦,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進退不得」。卡夫卡是出生在捷克的猶太人,然後寫作是用德語,「作為不入幫會的猶太人,他在猶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為說德語的人,他不完全屬於奧地利人」,這個身份確然已經很「進退不得」;在表達上,他同樣「進退不得」。
  • 卡夫卡《變形記》當你睡醒變成了甲蟲,被家人追殺你該怎麼辦呢?
    一,人變成甲蟲的故事卡夫卡的這本《變形記》是一部20世紀西方文學的超級經典,講有這麼一個人,一覺醒來,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小說開頭的第一句話是這樣寫的:「一天早晨,格裡高爾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
  • 卡夫卡的困境:《變形記》現實的荒誕中,對孤獨的恐懼與渴望
    格裡格爾·薩姆沙做了一連串的噩夢,等早上清醒過來的時候,他發覺自己已經變成了一個巨大的蟲子,正在床上躺著。他背上背負著堅硬的甲殼,面朝上躺在那裡……卡夫卡的《變形記》五年以前我曾讀過,今日是重讀。記得當時是受他名聲的召喚,但當我讀起這個故事,卻沒有收穫意想中的驚喜。就是那樣一種感覺,故事單調、晦澀,甚至有些乏味,缺乏美感。沒有一個愉快的閱讀體驗。
  • 卡夫卡《變形記》:變成一隻甲蟲後,世界會如何對待失去價值的人
    卡夫卡生活於一戰後動蕩不安的社會,社會的壓抑,父親「如暴君般的統治」,讓他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只能通過寫作,將這種壓抑通過主人公宣洩出來,所以作品就呈現出荒誕的色彩。《變形記》是具有鮮明卡夫卡特色的一本中篇小說,作者將本身性格經歷環境的投射其中,寫出了時代與人的共同困境。有價值時,敲骨吸髓;無價值時,棄之如敝履。
  • 《變形記》出版100周年,卡夫卡不也是那隻不幸的甲蟲?
    【編者按】《變形記》是卡夫卡的代表作,寫於1912年,發表於1915年。今年恰好是《變形記》發表100周年。100年過去了,主人公格裡高爾內心所感受到的孤獨、冷漠和悲涼,在今天依然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澎湃新聞獲得授權摘錄《卡夫卡談話錄》中的部分篇章。
  • 文學之蟲:從卡夫卡的《變形記》到麥克尤恩的《蟑螂》
    伊恩·麥克尤恩令人愉悅、略顯得意的英國脫歐諷刺小說《蟑螂》,向卡夫卡的《變形記》巧妙致敬,卻講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這本小說講述的是一隻蟑螂醒來之後,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個宿醉的首相,和鮑裡斯沒什麼兩樣。當它習慣了新的骨架和嘴裡的舌頭後,便著手引導英國陷入一場廣受讚譽的國家災難。這隻蟑螂完全靠直覺行事——這也許與蟑螂的單細胞頭腦有關——而內閣的大多數成員實際也都是蟑螂。
  • 《變形記》卡夫卡用一隻甲殼蟲,寫盡了「社畜」有多討厭上班
    開頭的那段,是我根據《變形記》改寫的變形之前的某一天早上,卡夫卡的開頭是這樣的:「一天早晨,格裡高爾. 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大得嚇人的害蟲。」卡夫卡處理最高級的地方,就是從始至終沒講述主人公為什麼會變成一隻巨型甲殼蟲。
  • 冒險遊戲《變形記》新預告 變成甲蟲踏上非凡之旅
    冒險遊戲《變形記》新預告 變成甲蟲踏上非凡之旅 時間:2020-04-22 16:36:21 來源:gematsu
  • 讀卡夫卡的《變形記》他把一隻甲殼蟲的故事,推向世界文學巔峰
    文:櫻塵在古羅馬時期,奧維德曾經寫過一本書,叫《變形記》。書中大多是在描述人(神)可以變成動植物,動植物又可以變成人(神)的神話故事,這些故事中,有一些會顯得比較悲苦,但有一些卻含著愛的溫情,同時還能體會到一些人與自然的融合,兩者之間自由的切換身份。就如我們《西遊記》裡的孫大聖,即使七十二變,終究還是可以變回原形——猴子。
  • 讀繪本《卡夫卡變蟲記》:愛與忽略
    在眾多的繪本中,《卡夫卡變蟲記》曾經長時間佔據著兒子「童書琅琊榜「的榜首。原因很簡單:多好玩呀!想想看,一個小男孩一夜之間神奇地變成了一隻棕紫色的超級大甲蟲。充滿好奇、緊張、無奈和沮喪,在曲折離奇之後,又有驚喜和回歸,這對孩子來說是怎樣的一種體驗啊?是嘗試,是冒險,也是穿越。
  • 黑色荒誕漫畫《變形記》推銷員變身3億年蜚蠊蟲的哀傷與選擇
    ----卡夫卡 這本後浪出品的漫畫基本還原了卡夫卡在1915年,也就是差不多100多年前寫的《變形記》,只是書中的格裡高爾清晨醒來時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甲蟲,嚇壞了父母和妹妹。漫畫作者法國的埃裡克·科貝昂直接把蟲子具象化為蜚蠊(音同匪連),一個古老的物種,早在古生代(石炭紀和二疊紀)就是大約3億年前就已經存在。
  • 卡夫卡的荒謬從何而來?
    卡夫卡這個名字一聽就好像不得了。等到看見照片——這麼苦命。從耳朵、眼睛,一直苦到嘴巴。這麼苦命,和中國的賈島一樣。——木心」關於卡夫卡,木心先生如是說。弗蘭茲·卡夫卡,出生在奧匈帝國末期的布拉格一個猶太中產家庭,父親從事百貨批發生意,脾氣暴戾。有評論家將卡夫卡與莎士比亞相提並論,足見卡夫卡的文學地位。
  • 2001:太空漫遊與變形記
    也許沒有這本《2001:太空漫遊》,劉慈欣也許還是會成為一個作家,甚至也會是一個科幻作家。畢竟,阿瑟.克拉克的書傳入中國時,儒勒.凡爾納和赫伯特.喬治.威爾斯等科幻作家的作品也傳入了中國。但是,那時的劉慈欣是否還會在娘子關電廠裡眺望星空,這恐怕是一個很難的事情。眺望星空在劉慈欣眼裡有著非常重大的含義。
  • 《變形記》(上)▏從甲蟲的角度看世界
    「我變成了一隻甲蟲。——卡夫卡《變形記》卡夫卡的《變形記》裡,銷售員格雷郭爾在睡夢中醒來之後發現自己變成了甲蟲後逐漸被人們拋棄的故事。在他變成蟲再到他與其他人適應自己「甲蟲」身份過程中,人們人性的弱點暴露得一覽無餘。就算是為這個家庭忙忙碌碌來回奔波的人,是這個家庭的一員,也會因為不是「人」與這個社會不同而被放棄。
  • 親人變成臭蟲,你會怎麼辦?
    《變形計》的開篇,一個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的中年男子,開始體驗一種完全不一樣的生命樣態,並在這種荒誕中走向生命的終點。講的是主人公格裡高爾有一天早上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一隻甲蟲,這一變化給他和他的家庭帶來巨大影響。然而變成甲蟲的格裡高爾,還有人類的思想與意識。
  • 周末玩什麼:當人變成蟲子,當人瘋狂消滅蟲子,當狐狸隨時可以成精……
    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就是使用火的技巧store.steampowered.com/widget/1179210/王亦般:《變形記》(Steam)關鍵詞:卡夫卡、諷喻、魔幻現實一句話推薦:當人變成蟲。清晨,你在朋友的家中醒來,驚訝地發現你變成了一隻甲蟲。一開始,你感到很慌張,因為你馬上就要上班遲到了。
  • 卡夫卡:一個籠子在尋找一隻鳥
    而我,則穿過了查理大橋,在對岸一個寂靜的街巷上,找到了卡夫卡博物館。  與之前的熱鬧相比,這裡實在算得上冷清,這與卡夫卡的地位不匹配,卻符合卡夫卡的個性,他說過:「我們唯一能夠逃避的就是逃避本身。」  先要走上一個木製的二樓樓梯,才開始進入博物館。
  • 最怕的不是變成甲蟲,而是人與人關係的異化、人與社會的異化
    《變形記》與當時的歷史背景《變形記》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推銷員格裡格爾一覺醒來後,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作為家裡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這樣的改變,無疑給家裡蒙上了一層陰影。起初,家人看在他多年來為家庭貢獻的份上,看在親情的份上,他們願意儘可能地幫助格裡格爾。可是慢慢地,家人還是無法忍受他。
  • 卡夫卡構築的內心地下城堡
    作者:晏硯硯 卡夫卡的名字,已經成為一個無可替代的符號,《變形記》以當仁不讓的姿態表達了卡夫卡作品中最顯著的特徵。 《卡夫卡短篇小說選》收錄了卡夫卡296篇作品,篇幅不一,有的長則十多頁,有的短則幾十個字,他的文學作品中表現的強烈的哲學意義,成功地在20世紀的德國文學史上建立了嶄新的審美觀念,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他的作品,讓現代人至今讀起來也會感覺到對於內心的挖掘,對藝術的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