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繪本《卡夫卡變蟲記》:愛與忽略

2021-01-17 皮皮島情感美文

在眾多的繪本中,《卡夫卡變蟲記》曾經長時間佔據著兒子「童書琅琊榜「的榜首。原因很簡單:多好玩呀!想想看,一個小男孩一夜之間神奇地變成了一隻棕紫色的超級大甲蟲。充滿好奇、緊張、無奈和沮喪,在曲折離奇之後,又有驚喜和回歸,這對孩子來說是怎樣的一種體驗啊?是嘗試,是冒險,也是穿越。正如每個女孩心中都有一個公主夢,每個男孩的心中也一定都有一個甲蟲英雄夢。穿著硬硬的鎧甲、揮動著帥氣的鉗子,英勇威武的走在樹幹上……

《卡夫卡變蟲記》開啟了孩子心中一次魔幻之旅,童話的美好對於孩子來說已然足夠,可以沉浸其中,樂而忘返。而那些被忽略的無奈和悲傷,那些對愛的呼喚和吶喊,是留給父母的,可以讓我們重新去審視和衡量愛的方式。陪孩子讀書的過程,也是一次心靈之旅。

每個父母都不會吝嗇對孩子的愛,就像卡夫卡父母的話「我們永遠都愛你,不管你是男孩還是蟲子「。然而,我們常常執著於愛的廣度,卻忽略了愛的深度;我們常常習慣於從大人的視角去看孩子,卻忽略了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仔細想想,我們所說的愛未必是孩子心中的愛,我們所說的快樂也未必是孩子喜歡的快樂。如果低下身子,換位思考,或許第一個發現卡夫卡變成蟲子的是他父母。

《卡夫卡變蟲記》只給了我們一次變形的假設。在生命的長河中,孩子肯定還會經歷許許多多次的變形,有蛻變、有畸變。做一個用心關注的父母,在他們每次變化的時候都有溫暖的目光和有力的臂膀。這種愛,是力量之源。

也許生命中還有很多已經變形的「卡夫卡」,但我們卻熟視無睹。可能是朋友,可能是家人,可能是風景,也可能是健康。你發現了嗎?

相關焦點

  • 少女,是卡夫卡升入文學殿堂的階梯?
    《卡夫卡與少女們》,(法)達尼埃爾·德馬爾凱著,管筱明譯,一頁folio|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9年9月版不理解少女的風情瞧,這個人。他處處留情,經常腳踩兩隻船,有時是三隻。他用美妙的修辭來引誘少女,用才華來表達愛意。而在點燃對方的激情之後,他卻又無法交出相等的火焰。所以他一再陷入「愛的險境」:「我愛一個姑娘,姑娘也愛我,可我不得不離開她。」
  • 卡夫卡的荒謬從何而來?
    卡夫卡這個名字一聽就好像不得了。等到看見照片——這麼苦命。從耳朵、眼睛,一直苦到嘴巴。這麼苦命,和中國的賈島一樣。——木心」關於卡夫卡,木心先生如是說。弗蘭茲·卡夫卡,出生在奧匈帝國末期的布拉格一個猶太中產家庭,父親從事百貨批發生意,脾氣暴戾。有評論家將卡夫卡與莎士比亞相提並論,足見卡夫卡的文學地位。
  • 卡夫卡與中國:無用的文學
    ——這難道不是卡夫卡以道家「無為」與「無用」的思想,來改造猶太聖經《創世記》的故事與寓意嗎?一方面,《創世記》第十一章第一至九節寫道:那時,天下人的口音言語都是一樣。他們往東邊遷移的時候,在示拿地遇見一片平原,就住在那裡。他們彼此商量說:「來吧,我們要作磚,把磚燒透了。」他們就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
  • 卡夫卡構築的內心地下城堡
    作者:晏硯硯 卡夫卡的名字,已經成為一個無可替代的符號,《變形記》以當仁不讓的姿態表達了卡夫卡作品中最顯著的特徵。 《卡夫卡短篇小說選》收錄了卡夫卡296篇作品,篇幅不一,有的長則十多頁,有的短則幾十個字,他的文學作品中表現的強烈的哲學意義,成功地在20世紀的德國文學史上建立了嶄新的審美觀念,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他的作品,讓現代人至今讀起來也會感覺到對於內心的挖掘,對藝術的感嘆。
  • 文學、少女與死亡:卡夫卡的生命三角
    按:近百年來以卡夫卡為題材或傳主的作品在全世界範圍內不下數百部,而以少女為線索探究卡夫卡內心和文學世界的,大概只有法國當代作家達尼埃爾 · 德馬爾凱的《卡夫卡與少女們》一書。《卡夫卡與少女們》中文版的譯者管筱明在序言中寫道,「對於卡夫卡的文學創作,少女不僅是靈感,是素材,而且是力量。」卡夫卡死於生命中最後一位少女朵拉的懷抱裡,堪稱「死在遲來的浪漫精神之頂點」。
  • 這本筆記與卡夫卡日記有何差異?|關於埃利亞斯·卡內蒂的5個問題
    2020年8月29日《新京報書評周刊》埃利亞斯·卡內蒂人性的稜鏡採寫| 新京報實習生 凌曄 1季衝:這本筆記與卡夫卡日記有何差異?卡夫卡的日記與卡內蒂的筆記的不同,還要談一談這兩位大家的日記/筆記與其文學創作之間的關係。
  • 卡夫卡:一個籠子在尋找一隻鳥
    而我,則穿過了查理大橋,在對岸一個寂靜的街巷上,找到了卡夫卡博物館。  與之前的熱鬧相比,這裡實在算得上冷清,這與卡夫卡的地位不匹配,卻符合卡夫卡的個性,他說過:「我們唯一能夠逃避的就是逃避本身。」  先要走上一個木製的二樓樓梯,才開始進入博物館。
  • 從小給孩子讀繪本,到底有用嗎?讀童書的3大好處,父母應該了解
    我給家裡兩個孩子都是從小開始讀繪本,一直堅持到現在,雖不敢保證每天都讀吧,但一周之內,至少有五天會讀繪本是一點都不誇張的。給孩子讀繪本的好處非常多,接下來我以孩子們最近特別喜歡讀的《神探狗狗》、《四季時光》和《五味太郎思維遊戲書》這三套書為例,分享一下讀繪本對孩子在至少3個方面的好處。
  • 卡夫卡的普羅米修斯:走向一種無用的文學
    一切難道不都是老生常談?  卡夫卡的寫作,一直就處於一個這樣虛構的籠子之中。生活在小城布拉格的猶太人,為何想像美國與城堡?那是把自己置於一個虛擬的籠子,而且還是金籠子,正是如此的籠子,虛擬的籠子,讓卡夫卡成為我們這個數字複製時代的同時代人。  卡夫卡有著穿越這個籠子的技藝嗎?
  • 卡夫卡《變形記》:變成蟲子也許是一種幸運
    我在波哥大一間陰森的學生公寓裡讀了卡夫卡的《變形記》後,我再沒有這麼激動過。——馬爾克斯很多人知道卡夫卡這個名字是從《變形記》開始。日子久了,只有妹妹還記著哥哥,給格裡高爾食物和牛奶,其他人已不聞不問。格裡高爾以妹妹的音樂才能為榮,一直希望能讓妹妹去音樂學校。一次妹妹在給租客拉琴的時候,格裡高爾因為對妹妹的音樂著迷而不自覺從房間裡出來,隨著音樂扭動,這一舉止嚇壞了租客,也讓家人蒙受損失,父親因此還打傷了格裡高爾。
  • 卡夫卡《變形記》:變成一隻甲蟲後,世界會如何對待失去價值的人
    卡夫卡生活於一戰後動蕩不安的社會,社會的壓抑,父親「如暴君般的統治」,讓他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只能通過寫作,將這種壓抑通過主人公宣洩出來,所以作品就呈現出荒誕的色彩。《變形記》是具有鮮明卡夫卡特色的一本中篇小說,作者將本身性格經歷環境的投射其中,寫出了時代與人的共同困境。有價值時,敲骨吸髓;無價值時,棄之如敝履。
  • 布拉格置放納粹犧牲者、卡夫卡女友米萊娜紀念石
    布拉格置放納粹犧牲者、卡夫卡女友米萊娜紀念石 資料圖片:捷克反法西斯戰士,記者、翻譯者和作家米萊娜-耶申斯卡曾是卡夫卡的女友紀念石黃銅板上鐫刻著紀念文字:「米萊娜-耶申斯卡曾在這裡生活,她1896年出生, 1939年遭監禁,1944年5月17日遇害於拉文斯布呂克。」
  • 離世92年後 卡夫卡手稿回到以色列國家博物館
    卡夫卡的遺願是把手稿焚毀,他的朋友沒聽;他這位朋友的遺願是將手稿送給以色列文化機構,但是他的秘書沒聽,將卡夫卡手稿從1968年私藏至今……以色列於是跟他打了一場漫長的官司。
  • 書香海口 好書推薦 |《地洞》卡夫卡的恐懼或許也是我們的恐懼
    人民網海南頻道《書香海口 好書推薦》欄目與大家一起讀經典~ 今天海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張杰給大家推薦一部世界名著:卡夫卡《地洞》 推薦書籍:卡夫卡《地洞》 「 卡夫卡是
  • 讀繪本,學習「愛的能力」
    經營好各種「關係」是一種基本能力,可以讓人感受到愛和幸福。而這正是「愛與夢想」繪本課程開設的初衷。課程背景小學低年段學生處於人生觀和審美觀的形成期,是自我意識、情緒理解、親社會行為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愛與聯結能力的啟蒙階段。具有藝術、審美、樂趣與教育意義的兒童文學——繪本,對於這一階段的孩子有著獨特的價值。
  • 孩子每天讀繪本,就能提高閱讀能力嗎?別讓努力的假象耽誤了孩子
    我身邊不少媽媽都在堅持陪孩子讀繪本,幾年如一日,為的就是讓孩子愛上閱讀,學會閱讀,好為將來上學打基礎。可是陪孩子讀了上百本繪本,講了無數個故事,孩子真的學會閱讀了嗎?有哪些方法能切實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這是你在給孩子讀繪本,或者教他自主閱讀前應該花時間好好思考的問題。不然你付出的時間和金錢很可能會打了水漂,除了營造一種努力的假象,其他什麼也沒有改變。
  • 讀繪本只會照書念?用好 3 個小技巧,寶寶聽了還想聽
    圖片來源:後臺留言  怎麼讓家長給娃讀繪本更省心、省錢、省力?  為此丁香媽媽邀請了早期教育專家、北京外國語大學碩士寶莉爹和有 10 年兒童原版閱讀推廣經驗寶莉媽,為我們帶來的關於繪本共讀的免費直播,教各位家長教寶寶讀繪本的方法。
  • 卡夫卡《變形記》,預示當代人命運:當個打工人,或變成甲蟲
    而卡夫卡的痛苦,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進退不得」。卡夫卡是出生在捷克的猶太人,然後寫作是用德語,「作為不入幫會的猶太人,他在猶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為說德語的人,他不完全屬於奧地利人」,這個身份確然已經很「進退不得」;在表達上,他同樣「進退不得」。
  • 卡夫卡的困境:《變形記》現實的荒誕中,對孤獨的恐懼與渴望
    所以,當我發覺能夠深入以前深入不了的故事,比如卡夫卡的這篇《變形記》,還是十分欣喜的。當我探入格裡格爾生活中的孤立和絕望,感悟到他的孤獨和恐懼,方才覺察這部作品與眾不同的偉大,再反觀現實的人生,終於明白卡夫卡之於我們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