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筆記與卡夫卡日記有何差異?|關於埃利亞斯·卡內蒂的5個問題

2021-01-08 新京報書評周刊

《人的疆域》是卡內蒂四部筆記的合集,包括《人的疆域》《鐘錶的痛苦》《蒼蠅的痛苦》《漢普斯特德補遺》,時間跨度從1942年至1985年。這本筆記集成了卡內蒂在整個20世紀的思想流變與寫作主題。關於卡內蒂作品中的幾個關鍵概念,譯者李佳川、胡燁、季衝,詩人王煒給出了自己的解讀。

2020年8月29日《新京報書評周刊》

埃利亞斯·卡內蒂人性的稜鏡

採寫| 新京報實習生 凌曄

1

季衝:

這本筆記與卡夫卡日記有何差異?

卡夫卡的日記與卡內蒂的筆記的不同,還要談一談這兩位大家的日記/筆記與其文學創作之間的關係。我們都知道,除了寫作,卡夫卡是有著自身的職業的:卡夫卡供職於一家保險公司,只能用業餘時間進行寫作。所以,他的日記本就不僅僅是記錄他生活、思考、感受的場所,往往也是他進行文學創作的第一現場——是他的作品誕生的地方。例如,我們眾所周知的《審判》就是卡夫卡於1912年9月22日到9月23日的凌晨,在他的日記本上一夜寫就的。

而卡內蒂之所以寫這筆記,則是出自他作為一個專職作家的考量。卡內蒂一生都奉獻給了文學。不像卡夫卡,卡內蒂並沒有一份用來維持生計的職業。開創筆記的起因是,當時的卡內蒂因為《群眾與權力》緊張的寫作工作,禁止自己從事其他的純文學創作。而這個對自身下達的禁令卻也為熱愛文學創作的卡內蒂帶來了一種窒息感。於是《人的疆域》(Die Provinz des Menschen)等幾部筆記就應運而生了,成為了他在《群眾與權力》寫作壓力之下,進行文學抒發或釋放的窗口。而當卡內蒂於1959年結束了《群眾與權力》寫作工作後,按理說,這部筆記最初的使命也算完成了。但是,寫筆記的這一習慣卻成為了卡內蒂生命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於是,卡內蒂便繼續在筆記中,以跳躍、不連貫的形式記錄著他的生命、他的思考。

2

李佳川:

卡內蒂的德語有什麼特點?

我在讀德語原文時,發現卡內蒂很喜歡用不定代詞「man」作主語,這個詞和英語的「男人」和「人類」不同,在德語中,這個詞大多用來描述一種客觀情況,並不強調主語。我通常選擇譯成「人們」,翻譯的時候我和季衝討論了,我發現她傾向於譯成「我們」。這兩個小詞的選擇其實塑造出了兩個完全不同的作者和讀者的權力關係,用「人們」,是把卡內蒂推到一個相對高的位置,一個冷眼旁觀的姿態;而「我們」是卡內蒂自己作為人類群體中的一員,站在群體之中對全人類進行反思。我想,原文德語風格如何,和譯者對文本的理解有關。

除此以外,卡內蒂也會活用德語,德語中有很多合成詞,他用這個規則玩了很多文字遊戲,比如他寫道,「他發明了一個新的何蒙庫魯茲,即Befehlsstachel(命令的刺)。這是個好詞,但是一個詞本身什麼都做不了,人們必須圍繞在它周圍,觀察它的行動(譯者註:何蒙庫魯茲是中世紀歐洲的鍊金術師創造出的人造人,此處指合成詞, 將Befehl命令與Stachel刺合成一個詞)。」這就是卡內蒂對語言的態度,他成長和生活在多語言環境,這在他的思維方式和身份認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讓他能活用語言,而不是被其禁錮。

《人的疆域 : 卡內蒂筆記1942—1985》

作者:[英] 埃利亞斯·卡內蒂

譯者:李佳川、季衝、 胡燁

版本:理想國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0年5月

在他的自傳《獲救之舌》裡,卡內蒂也經常回憶起在保加利亞的童年時光,在他生活的城市裡就有七八種語言:「那幼年時代的所有時間,都是在西班牙語或者保加利亞語環境中發生的,後來,對我倆說它們中的絕大多數卻都變成了德語事件。」「六十多年中,我不斷從中汲取營養——但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同我當時不熟悉的文字聯結在一起的。」(第13頁)。

3

胡燁:

卡內蒂為何喜歡神話?

確實,卡內蒂喜愛在寫作時引用神話、談論神話,希臘神話、奧維德的《變形記》以及吉爾伽美什史詩都是卡內蒂經常引用的作品,他還常常把一些少數民族的寓言傳說、古老的祭祀儀式和宗教信仰記錄在自己的作品中。

總的來說,卡內蒂對神話的態度與列維·史特勞斯試圖把概念和結構運用到神話研究中不同,後者認為,僅僅從個體的角度,把神話當做個人的神話,是不可行的也是不科學的,研究者應當對神話的各個要素進行歸類,用科學的方法去探尋神話中的普遍結構和原則,以便更好地將神話當做體系來把握。這種機械化甚至有些冰冷的對待神話的態度為卡內蒂所拒絕。

將神話系統化、去個體化的做法在卡內蒂看來,會使神話支離破碎,只剩下乾枯的結構,而忽略掉神話之中最重要的部分。他更看重的是人對神話的直接經驗,讓對神話的「見證者」進行直接的言說,借神話重建語言本身作為主體間進行交流的能力和構建意義的能力,以神話所伴隨的感性和想像力去對抗冰冷麻木的「技術野獸」。

4

李佳川:

如何理解《人的疆域》中書寫的死亡主題?

無論是對死亡還是對永生的討論,歸根到底都是對人類生命維度的討論。卡內蒂啟發我們去思考,人類文明中的倫理道德,有多大程度是建立在人必死這個事實上的?人類對死亡這一事件的已知,和這個事件之後的未知,這二者強大的反差讓人對死亡這個事件充滿恐懼,對永生產生渴望。

卡內蒂對死亡的態度是尊重的,但僅僅是尊重其為一個既定事實,而不是貫穿一生的恐懼,他更是反對利用這種恐懼來支配人們的權力。卡內蒂見證了各種形式的死亡,首先是父親的早亡和身邊親友的離去,其次是二戰期間猶太人的遭遇,以及戰爭給全人類帶來的災難。儘管如此,他依舊與死亡的平視,而對死的這樣的態度,是否正體現出卡內蒂對生命和愛的珍視呢?

卡內蒂寫道,「死,對人來說已經變味了。人類從死亡中獲取太多力量,他們將死亡加之所有生物上。但死亡和愛有種美學的聯繫。愛的罪惡在於,它讓死亡擁有很高的價值,然而最困難的一點是,我們永遠無法給愛降罪。」和對死亡的態度不同,卡內蒂對愛推崇至極,這有可能和猶太教有關。猶太教中的愛有兩種,首先是人和神之間的愛,其次是人和人之間的愛。這種愛是具有普世關懷的,也是能把人和人之間的情感聯絡在一起的。因此便不難理解,為什麼卡內蒂見證了二十世紀初人類的災難後,更加堅信愛的力量。

5

王煒:

卡內蒂對「愛」與「美」的追尋

「對於『愛』與『美』的追尋,可否認為是卡內蒂以及那一代『黑暗時代的人們』留給我們的遺產?」我想,這個問題如果改成「對於『真實』的追尋」可能更恰當一些,以「真實的激情」為坐標,關於卡內蒂,我們得到的認識會比「愛」與「美」更清晰。並且,談論卡內蒂,我需要引用自己杜撰的一個詞「徹底作家」。

應先說明何為「不徹底的作家」。我需要挪用2017年夏天,在一個主題為「紀念布朗肖——寫作的任務:朝向未來的文學」活動中的發言:

「間接官方文學意味著一種言說系統是被預先允許、等待收割和承認的,具有等待性,它是官方語言體制『並不提供,也不願取消的場所』(布朗肖語),並且在和官方語言體制的關係中『獲得了它的地位的所有模糊性』。」

不能僅僅以是否持反抗當權者的立場,來辨認寫作者是否徹底作家。作家的抵抗範圍應當更為廣大。一個持反抗立場的作家——以及被過分優先地,從道德上看待其文學意義的「持異見者」——可能會在審視文學寫作者的自明性方面,缺乏能力。另一方面,文學神話迅速掩蓋了異質性,這也是文學神話應繼續被反對的原因——在今天仍繼續利用或生產文學神話,是文學寫作者在應對那個「正在到來的世界」方面無能力的表現。

徹底作家往往是這樣的作家:他們敏感並致力於探索那種越來越突出的,正在到來的世界的兇猛異質性。毫無疑問,埃利亞斯·卡內蒂正是這樣的作家。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原載於8月29日《新京報書評周刊》B04版。撰文:凌曄;受訪者:季衝、李佳川、胡燁、王煒;編輯:宮照華、安也;校對:翟永軍。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8月29日《新京報·書評周刊》B01版~B08版

「主題」B01丨埃利亞斯·卡內蒂人性的稜鏡

「主題」B02丨卡內蒂成長史 思想之火的誕生

「主題」B03丨《耳證人》 人都是不同自我的組合體

「主題」B04丨圓桌 關於埃利亞斯·卡內蒂的5個問題

「主題」B05丨遠藤周作 在沉默中築起信念的石頭

「主題」B06-B07丨《在雪山和雪山之間》 光陰過客,在山間逆旅

「文學」B08丨藤井省三 魯迅是近代工業社會中的東亞文化原點

相關焦點

  • 卡夫卡的荒謬從何而來?
    卡夫卡這個名字一聽就好像不得了。等到看見照片——這麼苦命。從耳朵、眼睛,一直苦到嘴巴。這麼苦命,和中國的賈島一樣。——木心」關於卡夫卡,木心先生如是說。弗蘭茲·卡夫卡,出生在奧匈帝國末期的布拉格一個猶太中產家庭,父親從事百貨批發生意,脾氣暴戾。有評論家將卡夫卡與莎士比亞相提並論,足見卡夫卡的文學地位。
  • 卡夫卡與中國:無用的文學
    而且,長城的建造是「水平」式空間,而猶太教的巴別塔是「垂直」的維度,一個以空間延展化為主,一個強調時間的垂直性,二者的差異會成為卡夫卡書寫方式的核心問題,一旦垂直的救贖不再可能,彌賽亞的救世就必須下降到更為自然化的層面?彌賽亞就必須自然化?如同小說中寫到的,巴別塔的倒塌在於基礎不牢而必然失敗,「在人類歷史上只有長城才會第一次給一座新巴別塔創造一個穩固的基礎。
  • 文學、少女與死亡:卡夫卡的生命三角
    法國詩人安德烈·布勒東頭一個看出了奈瓦爾與卡夫卡的相似之處。卡夫卡年輕時坐在布拉格的一座山丘上,承認生活是「一個夢,一種漂浮不定的狀態」。在日記和書信裡,他記下了自己的夢境。他「清醒的睡者的幻覺」給他的內心生活蒙上了某種「夢幻色彩」。他受奈瓦爾的影響,也迷上了戲劇和女演員。和奈瓦爾一樣,他相信一切都是徵兆,尤其是少女。這是一些危險的徵兆,因為它們展現了瘋狂和死亡。這種交往,卡夫卡把它發展到了極致。
  • 第二屆「紅色日記徵文大賽」徵集扶貧日記
    [脫貧攻堅 決戰決勝]第二屆「體育彩票•紅色日記徵文大賽」徵集「扶貧日記」【何媒通訊社】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舉全國之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這場千軍萬馬共同參與的大戰役中,許多幹部走出機關,走向基層,進村入戶,調研幫扶,記寫日記(筆記)。
  • 卡夫卡的普羅米修斯:走向一種無用的文學
    但在卡夫卡的改寫中,普羅米修斯的基本原型經過了四次改寫或者重寫。  這個關於普羅米修斯神話的寓言,在卡夫卡的改寫中,不僅僅轉化了故事,而且具有「解神話」的解構普遍性,它也是關於生命(Leben),關於歷史和藝術等等的寓言!  這四種傳說,其實也是生命解釋學的一般法則(如果生命有法則的話!)
  • 《雷鋒日記》:穿越「時光隧道」的青春印記
    如果說,此前雷鋒日記還屬私人物品的話,《雷鋒日記》便從一個純私人的物品變為社會公共財富。 雷鋒遺留的日記本、記事本共有9本,其中有一本是沒有用過的。其餘8本若按雷鋒成長經歷來劃分的話,有3本是雷鋒參軍前寫的,時間跨度在1958年至1959年;另外5本是雷鋒參軍後寫的,時間跨度在1960年至1962年。
  • 少女,是卡夫卡升入文學殿堂的階梯?
    在一切似乎已經結束的時候,還會有新的力量,這正好意味著,你活著。」他說卡夫卡邁出了灰暗的絕望,走向明亮的絕望。但在達尼埃爾·德馬爾凱的傳記《卡夫卡與少女們》裡,卡夫卡卻變得曖昧和複雜起來。在那本疑為偽作、但受到布羅德充分認可的《卡夫卡談話錄》裡,卡夫卡幾乎就沒有談過女性。但在這本書裡,我們發現,卡夫卡終生都在繞著女人打轉,簡直就是一個靠吸少女的精氣而存活的文學魔鬼。
  • 《溫家寶地質筆記》:青年知識分子的成長教科書
    我想,對於我這樣非地質專業的普通讀者而言,《溫家寶地質筆記》更是一本教科書。它是年輕人成長的教科書,告訴人們,偉大始於平凡,理想創造輝煌。它也是知識分子成長的教科書,告訴我們,科學沒有捷徑,堅持才有奇蹟。這本特別的「教科書」,每個人都可以從中獲益良多。就我個人而言,最讓我感動的是兩組關鍵詞:理想與行動、閱讀與反思。
  • 2017年買了100多本書,強烈推薦這10本!
    這本《耕堂讀書記》是他的讀書感悟。書中多是對中國古代經典小說和散文的心得,文中金句疊出,妙語橫生,語言也通俗風趣,喜歡文學的人很值得一讀。另外,還有兩本關於他為所購舊書包裝封面的書,書名叫做《書衣文錄》,書中有大量關於他在書衣上的題字,多為寥寥可數的心情記錄和流水帳式的隨筆,文學價值不高,或適合研究孫犁的學者。3.
  • 學習筆記的 5作用、4誤區、3分類、6要點
    記筆記的意義?每個人都記錄過筆記,但有趣的是,從來沒有哪個學校把記錄筆記當作一個課程。原因很多,當中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學習內容、傳達載體、以及學習者個人的習慣和能力的差異。記筆記的5大作用記錄筆記的好處有很多:1. 保持專注。所謂眼到,耳到,手到,心到。多一種感官的投入,讓我們更好地保持專注。2. 強化知識重點和要點。
  • 《變形記》出版100周年,卡夫卡不也是那隻不幸的甲蟲?
    但當我發現這是你的日記時,我就把它放到了一邊。我不想窺探你的靈魂。」「可是你讀了詩了。」「是的,詩我讀了。那些詩放在一個黑色公文包裡,取名為《美好集》。好多地方我不懂。有些東西,我要稱之為愚蠢。」「你為什麼讀我的詩?」我已經十七歲,碰我的東西就是對我的大不敬。「我怎麼不能讀你的詩?
  • 卡夫卡《變形記》,預示當代人命運:當個打工人,或變成甲蟲
    而卡夫卡的痛苦,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進退不得」。卡夫卡是出生在捷克的猶太人,然後寫作是用德語,「作為不入幫會的猶太人,他在猶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為說德語的人,他不完全屬於奧地利人」,這個身份確然已經很「進退不得」;在表達上,他同樣「進退不得」。
  • 研究了50個牛人,發現他們身上都有這10個共同習慣
    蘭陵王註:人的很多靈感都是轉瞬即逝的,所以及時做筆記很必要。我所見到的優秀人中,80%的人都有記筆記的習慣。我個人也喜歡記筆記,尤其讀書的時候,一本書我要記500條左右的筆記,然後再用思維導圖對所有筆記進行梳理,這也是我的讀書方法。
  • 完美日記敲鐘上市 市值超122億美元
    2017年推出了彩妝品牌完美日記,在18個月的時間完美日記就成為了天貓彩妝類品牌銷量第一,並將這一紀錄保持至今。  2017年底到2018年初,完美日記在小紅書進行大量內容推廣,與KOL/KOC進行合作,大量小紅書用戶分享了完美日記的產品體驗,以及如何使用各類口紅、腮紅、眼影等畫出精緻的妝容,使完美日記熱度迅速被引爆,而這種熱度外溢到電商平臺,拉動完美日記銷量和品牌知名度的快速上升。
  • 卡夫卡:一個籠子在尋找一隻鳥
    :一個籠子在尋找一隻鳥  李 伶  全球首個整座城市被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是布拉格,據說當初希特勒也鍾情於這座城市的美,下令不許炮彈落入布拉格城,才使得布拉格成為二戰時損失最小的城市。這座歐洲最古老最長的橋上有30尊聖者雕像,都是出自捷克17-18世紀巴洛克藝術大師的傑作。有座雕像據說摸了有財運,已被遊人摸得鋥亮發光。橋上的人競相拍照留念,或欣賞在陽光照射下波光粼粼的伏爾塔瓦河穿越著城市,流向遠方。  而我,則穿過了查理大橋,在對岸一個寂靜的街巷上,找到了卡夫卡博物館。
  • (宏先生說)完美日記如何打造私域流量池?
    這家公司成立於3年,僅用18個月就登上2018年天貓雙12彩妝類品牌第一;2019年618大促,僅1個小時就登上天貓彩妝類目TOP1!短短幾年,拿到四輪融資,估值達到140億元。可能你已經猜到了,對,這家公司就是--完美日記。
  • 卡夫卡構築的內心地下城堡
    作者:晏硯硯 卡夫卡的名字,已經成為一個無可替代的符號,《變形記》以當仁不讓的姿態表達了卡夫卡作品中最顯著的特徵。 《卡夫卡短篇小說選》收錄了卡夫卡296篇作品,篇幅不一,有的長則十多頁,有的短則幾十個字,他的文學作品中表現的強烈的哲學意義,成功地在20世紀的德國文學史上建立了嶄新的審美觀念,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他的作品,讓現代人至今讀起來也會感覺到對於內心的挖掘,對藝術的感嘆。
  • 愛因斯坦曾到中國,在日記裡對中國人有何評價?為何會讓人憤怒?
    愛因斯坦作為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和科學家,他所說的話在國際上是具有一定的權威性的,然而在1922年愛因斯坦曾經在上海停留三天之後,卻在他的日記中寫下了讓國人難以接受的評價,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溫家寶出書回憶地質人生 筆記及照片首次披露
    本書收入溫家寶同志1968年至1985年在地質系統工作期間的工作、學習筆記160餘篇,手跡影印件632幅。這是作者從現存45本、400多萬字的筆記中摘選的。本書還收入作者撰寫的回憶文章24篇,照片50餘幅。本書所收筆記、回憶文章及照片均為首次公開發表。
  • 想要解鎖孩子觀察、思考、記錄問題的能力?和他一起寫自然筆記吧
    . --- Monet訓練孩子的思維,讓它以一種有目的的好奇心去看,世界就會在孩子面前打開。把孩子的觀察、問題和思考記錄下來,會豐富孩子的經驗,培養他們的感激、崇敬和博物學家的技能。孩子天生的好奇心使他們成為寫自然日記的最佳人選。託馬斯·貝瑞說:「教孩子們認識自然世界應該被看作是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