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困境:《變形記》現實的荒誕中,對孤獨的恐懼與渴望

2021-01-15 愛琴海ai讀書

格裡格爾·薩姆沙做了一連串的噩夢,等早上清醒過來的時候,他發覺自己已經變成了一個巨大的蟲子,正在床上躺著。他背上背負著堅硬的甲殼,面朝上躺在那裡……

卡夫卡的《變形記》五年以前我曾讀過,今日是重讀。記得當時是受他名聲的召喚,但當我讀起這個故事,卻沒有收穫意想中的驚喜。就是那樣一種感覺,故事單調、晦澀,甚至有些乏味,缺乏美感。沒有一個愉快的閱讀體驗。

今日再讀,便不自覺地為之前的感悟而羞愧了。當然,一個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認識,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閱歷的增長而愈加深刻的。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也是一種趨向成熟化的標誌。

所以,當我發覺能夠深入以前深入不了的故事,比如卡夫卡的這篇《變形記》,還是十分欣喜的。當我探入格裡格爾生活中的孤立和絕望,感悟到他的孤獨和恐懼,方才覺察這部作品與眾不同的偉大,再反觀現實的人生,終於明白卡夫卡之於我們的意義。

1、通過怪異的故事,扭曲變形的世界,印證現實=荒誕,揭露人類的自私與孤獨

《變形記》描述了推銷員格裡格爾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甲蟲,他極力想去和家人聯絡感情,都已失敗告終。最終被世界遺棄,孤獨死去。

這期間,作者通過格裡格爾一系列心理活動、細心觀察和感受,將他變形後人們最初的表現以及接下來的變化全數顯現,讓我們看到一個個荒謬、可怕,又確實存在的靈魂。而,現實的荒誕正是源於這人性的愚蠢和醜陋。

①家人

首先是母親,她雖然表現出對兒子現狀的擔憂和心痛,卻始終不能接受他的樣子。而父親,自格裡格爾變化的第一天起就堅定了信念:對待他最恰如其分的法子就是毫不留情的暴力。唯有他最親近的妹妹願意照顧他,卻也在不久之後,耗盡了全部的寬容、忍耐和關愛。

而故事的滑稽之處在於,已經變作蟲子的格裡格爾仍能保持人類的思維,聽得懂人類的語言。這是悲劇之上的悲劇。

一方面,他極力地想照顧家裡人的情緒,為家人著想,比如躲在沙發底下,用被單掩蓋住身體;有時他甚至還想伸手幫忙,比如當母親再次因他暈倒,他跟在妹妹背後想要施與幫助。他還被妹妹的琴聲吸引,要走上前去告訴她,讓她去音樂學院深造這個好消息。

可是,另一方面,由於現在的他只是一隻甲蟲,家人大多時候不能準確意會他的行動,以致一而再地傷害於他。

很明顯,已然變作動物的格裡格爾之於家人已不再是親人,而是一種拖累,乃至恥辱。他們雖然嘴上不說,內心深處對他卻是厭惡的、受夠了的。只是一時拿不出說得過去的妥當對策而已。

變形後的格裡格爾,在親人面前經歷了一波三折的動蕩。每一次都進一步割裂他和家人的親密關係,同時,也加深他身體上、精神上的雙重痛苦。

直至最後,妹妹大聲地說出她的、也是家裡所有人的真實想法,而長期絕食的格裡格爾也在這個時候耗盡了全部的精氣神:妹妹希望他能離開這個家,他自己更希望如此。

②公司的人

格裡格爾之於公司,在一定程度上,顯然是百般重要的。只因他一時沒有出現,公司便派人來家裡面對面談話。而且,來的還是首席法律代表。可見公司對此事的「鄭重」對待,以及職員在公司不言自明的「重要地位」。

然而,當代表眼看著遲遲不肯露面的格裡格爾以一隻蟲子的形象出現在面前時,他被嚇破了膽,路荒而逃。之後,在那家格裡格爾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的公司裡,再也沒有任何人出現過。那些官員和同事就如同隨風消逝了一般,了無蹤影。

至于格裡格爾在公司的職務職責也沒有先前那般無可替代了。可見,一個人之於他的職業身份,在一定程度上,無所謂重要不重要。該被淘汰時自被淘汰。在這個時候,他已然被社會遺棄。

③家中他人

格裡格爾家的僕人們,在他變形後,各自有著不同的表現。

女廚師在事發首日便要求主人將其辭退,而女傭則要求平時呆在廚房裡,並鎖上門。當然,就連自己的親人在格裡格爾面前都表現出驚訝加恐怖的強烈反應,又怎遑論他人。

倒是後來出現的前來幫工的老女傭,那位年紀老邁的寡婦,對待格裡格爾這個特殊的存在,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態度。她不厭惡他,更不覺得他有多麼恐怖。每天早上和晚上的時候,她會去格裡格爾那裡,和他打招呼,向他絮絮叨叨。

儘管格裡格爾並不喜歡她,有時還想攻擊她,在這個家裡,這位老婦人卻是唯一一個將格裡格爾平和對待的人。她不怕他,對他也絕不是特別的友好,但,毋庸置疑,她的表現相比較其他人有著難得的令人稱道之處。

她的存在是對家人的一種反襯,因為發現格裡格爾死去的是她,處理掉他屍體的同樣是她。而家人們甚至都不要知道已然死去的格裡格爾被女傭做了如何處理,以及處理到了什麼地方。

2、透過《變形記》,反思故事主人公以及現代人時刻面臨的困境

①格裡格爾:到處都是無邊無垠的灰色荒原

格裡格爾,自始至終都把自己放在家中舉足輕重的位置上。的確如此,自打他工作以來,一家人的生計就全靠他一人維持,為此,他感到欣慰和光榮。他陶醉於這種自我奉獻和感動中,絲毫覺察不出有何不妥。

變形後的他,首先想到的仍然是家裡人的生活將如何繼續。他擔心他的現狀會使家人陷入困境,卻沒有想到只消兩個月的時間,家人們就已經具備自力更生的能力,而他們需他提供的唯一幫助,僅是遠離這個家而已。這一切看上去,無疑不是一場天大的鬧劇,偌大的諷刺。

其實,是格裡格爾自己編制了一個牢籠,而後再將自身囚入其中。他給父母創造條件使他們自認年歲老邁,而事實卻遠非如此。確鑿的證據即在故事結局處,「一家三口現在都有一個很好的工作,並且各自都有一個很好的發展前景」。

再說格裡格爾工作上,他對老闆忠心耿耿,對工作賣力、認真負責,卻處處不招人待見,受人排擠。乍看下,格裡格爾生活中最大的困境源於他的工作。他之所以一夜噩夢之後變作蟲子,直接原因是工作的壓力和輿論的壓力。而事實上,正是這些外在的、堂而皇之的困境掩蓋了真實。

格裡格爾是為了給父親償還債務,迫於無奈才在公司忍辱負重,小心從事。所以,格裡格爾的困境有相當一部分來自父母家人。剝削他的不只是公司和老闆,還有他的父母親人。他們如果給予他足夠的幫助和愛護,為他分擔,減輕負累,結局就肯定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②現代人:卡夫卡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

倘若要我們通過格裡格爾來反觀現實,自問生活中我們時常面臨的困境是什麼,想必有很多人和格裡格爾一樣「不識廬山真面目」。

要我說,我們首先應該反思的是個人之於他人的重要性。比如,員工之於公司,父母之於孩子,女人之於家庭,老人之於兒女,等等。

首先,員工之於公司。在你的周圍肯定有一些這樣的人,他們幾乎把工作當成生活的全部,完全一副單位離開他轉不下去的勁頭。一年到頭,從早到晚,為工作而忙。他們除了工作還是工作,幾乎沒有生活。除非自己病倒,否則單位永遠都不能沒有他。

其次,父母之於孩子。有句話說得好,可憐天下父母心。想來也的確可憐。自打孩子落地起,做父母的就習慣大包大攬孩子的一切。以致於養成習慣,當孩子慢慢長大,步入青少年的青春敏感期,父母還是該管的管,不該管的也管。家庭日常管,學校功課管,交個朋友還管。總之一句話,孩子在父母眼裡永遠都長不大。於是乎,家庭戰爭不斷。

然後,女人之於家庭。「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應該算得上是對現代女性相當高的褒獎了。社會上女人必須得憑一己之力爭得一席之位,家庭中更得一如既往地支配好柴米油鹽醬醋茶。現代社會造就出許許多多的女漢子,她們顧了這頭顧那頭,唯獨顧不了自己。

最後,老人之於兒女。父母對兒女好像有操不完的心,尤其是上了年紀的父母。「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這句耳熟能詳的老俗話做老人的並不是不知道,但真正管得住自己,過自己生活的老人並不多。孩子小家庭裡的什麼事他們都想插一手,唯恐人經驗不足走彎路。殊不知,這一手卻成了家庭矛盾的源頭。

總之,首當其衝,我們需要反省的就是自己之於他人的重要性。當今社會,人們都有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工作中的,生活中的。還要做房奴、車奴、孩奴,各種奴隸。大家繞不開名利、金錢的誘惑,得失心、虛榮心更是時常作祟。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裡,稍不留神就會迷失自我。所以,我們應該時常反省自身,學會適當緩解壓力。工作中、同事朋友間懂得拒絕,學會說不;家庭裡,真沒必要凡事親力親為;無論再忙,也別把生活忙丟了;無論再身不由己,也要活出自我,不要輕易放棄自己的執著與追求。

所有這些都是卡夫卡以格裡格爾的經歷、用極其誇張的手法告訴我們的。正如美國詩人奧登所言:卡夫卡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

3、卡夫卡,文學還存在多種別的可能

卡夫卡讓我明白,文學還存在著多種別的可能性。 ——加西亞·馬爾克斯

卡夫卡,是世界文學史上的另類。他寫出一個個荒誕離奇的故事,呈現給讀者一幅幅極其陌生又似曾相識的人生畫卷。

寓言體,象徵手法,是他的強項。馬爾克斯將現實魔幻化,卡夫卡則將魔幻穿透現實,繼而凌駕於現實之上。

就像《變形記》故事中的那隻甲蟲,它到底是不是格裡格爾,當他的妹妹說出「他根本不可能是格裡格爾」時,是否有那麼一瞬你也產生了疑惑?但,事實就是事實,無論它有多荒誕無常。格裡格爾消失了,甲蟲出現了。現實中的一切,孤立、恐懼、絕望、迷惘,還有自私、虛偽,都緊隨這一荒謬而來。

卡夫卡的《地洞》也帶給我同樣的震撼。那隻原本生活在安全牢固、食物充足的地洞中的鼴鼠,卻終日惶惶生活在對未來災難的恐懼中。

同時,在《老光鬼布魯姆菲爾德》中,單身漢布魯姆菲爾德的家中突然間出現了兩個不勝其煩跳來跳去的小球,嚴重幹擾他的生活。就好比他工作間裡突然出現的兩個不務實事的實習生。

所有這些故事乍看之下晦澀難懂,但當意會到其中暗含的深意,我們便能感同身受。

卡夫卡曾經孤身獨對一個異質的世界,當這個世界以他獨具一格的表現形式出現在我們面前時,卡夫卡以及他的文學之於我們的重要性便不言自明。

相關焦點

  • 書香海口 好書推薦 |《地洞》卡夫卡的恐懼或許也是我們的恐懼
    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中一個聖徒般的存在。對卡夫卡來說,「寫作是一種祈禱的形式」,是一種奇特的、神秘莫測的慰藉。他說他自己的本質就是恐懼,他恐懼一切,但唯一不恐懼的就是寫作本身。卡夫卡設想,自己最理想的寫作狀態是「帶著紙筆和一盞燈待在一個大的被隔離的地窖的最裡面」,有人給他送飯,飯只放在距他房間很遠的地窖最外層的門邊,在這樣的狀態中他將會寫出多少偉大的著作!
  • 讀卡夫卡的《變形記》他把一隻甲殼蟲的故事,推向世界文學巔峰
    但是在20世紀的另一部同名小說《變形記》中,主人公格裡高爾的變形,就成了一種悲哀的絕望。《變形記》是弗朗茲·卡夫卡的代表作品。弗朗茲·卡夫卡是二十世紀現代派荒誕小說家。美國詩人奧登評價卡夫卡時說:「卡夫卡對我們至關重要,因為他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連《百年孤獨》的作者馬爾克斯,他的魔幻故事靈感起源都是來自於卡夫卡的《變形記》。
  • 卡夫卡《變形記》:變成一隻甲蟲後,世界會如何對待失去價值的人
    卡夫卡生活於一戰後動蕩不安的社會,社會的壓抑,父親「如暴君般的統治」,讓他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只能通過寫作,將這種壓抑通過主人公宣洩出來,所以作品就呈現出荒誕的色彩。《變形記》是具有鮮明卡夫卡特色的一本中篇小說,作者將本身性格經歷環境的投射其中,寫出了時代與人的共同困境。有價值時,敲骨吸髓;無價值時,棄之如敝履。
  • 卡夫卡的荒謬從何而來?
    卡夫卡這個名字一聽就好像不得了。等到看見照片——這麼苦命。從耳朵、眼睛,一直苦到嘴巴。這麼苦命,和中國的賈島一樣。——木心」關於卡夫卡,木心先生如是說。弗蘭茲·卡夫卡,出生在奧匈帝國末期的布拉格一個猶太中產家庭,父親從事百貨批發生意,脾氣暴戾。有評論家將卡夫卡與莎士比亞相提並論,足見卡夫卡的文學地位。
  • 30.騎煤桶的人-卡夫卡-外國文學作品選00534-2013年版
    卡夫卡一生寫下了被稱為「孤獨三部曲」的長篇小說《美國》、《審判》和《城堡》,以及中短篇小說《判決》、《在流放地》、《地洞》、《變形記》等。《變形記》是卡夫卡的代表作,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異化現象,塑造了深感孤獨與悲哀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格裡高爾這一形象。卡夫卡的作品深刻反映了現代西方人的異化感和孤獨感。
  • 《變形記》卡夫卡用一隻甲殼蟲,寫盡了「社畜」有多討厭上班
    開頭的那段,是我根據《變形記》改寫的變形之前的某一天早上,卡夫卡的開頭是這樣的:「一天早晨,格裡高爾. 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大得嚇人的害蟲。」卡夫卡處理最高級的地方,就是從始至終沒講述主人公為什麼會變成一隻巨型甲殼蟲。
  • 卡夫卡《變形記》,預示當代人命運:當個打工人,或變成甲蟲
    而卡夫卡的痛苦,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進退不得」。卡夫卡是出生在捷克的猶太人,然後寫作是用德語,「作為不入幫會的猶太人,他在猶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為說德語的人,他不完全屬於奧地利人」,這個身份確然已經很「進退不得」;在表達上,他同樣「進退不得」。
  • 《一個勺子》:從現實到荒誕的距離,聚焦現實的哲思是成功的
    首執導筒的陳建斌用荒誕劇來形容《一個勺子》,一如眾多評論裡所說,這部戲帶有濃濃的中戲味兒,在看似不經意的影像背後,有種強烈的文學象徵意味。的確,《一個勺子》有著荒誕派戲劇通常關注的存在主義母題。那麼,從現實題材的無奈感到荒誕劇的荒誕感,到底缺少了點什麼。
  • 《變形記》出版100周年,卡夫卡不也是那隻不幸的甲蟲?
    【編者按】《變形記》是卡夫卡的代表作,寫於1912年,發表於1915年。今年恰好是《變形記》發表100周年。100年過去了,主人公格裡高爾內心所感受到的孤獨、冷漠和悲涼,在今天依然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澎湃新聞獲得授權摘錄《卡夫卡談話錄》中的部分篇章。
  • 卡夫卡《變形記》:變成蟲子也許是一種幸運
    我在波哥大一間陰森的學生公寓裡讀了卡夫卡的《變形記》後,我再沒有這麼激動過。——馬爾克斯很多人知道卡夫卡這個名字是從《變形記》開始。關於《變形記》,人們對「標準」式評並不陌生,諸如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異化,底層小人物命運等等。
  • 卡夫卡《變形記》當你睡醒變成了甲蟲,被家人追殺你該怎麼辦呢?
    你看,就這麼一句話,聽起來好像普普通通的,但哥倫比亞大作家,《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當他17歲的時候,第一次翻開卡夫卡的《變形記》,剛讀到這第一句話,他就驚呆了,小說竟然可以這麼寫。那按照加西亞·馬爾克斯成名以後的說法,少年時讀卡夫卡的《變形記》給他帶來的這次震驚,就是他文學生涯的開竅時刻,這種前所未有的「卡夫卡式」風格使他受益終生。
  • 卡夫卡構築的內心地下城堡
    作者:晏硯硯 卡夫卡的名字,已經成為一個無可替代的符號,《變形記》以當仁不讓的姿態表達了卡夫卡作品中最顯著的特徵。 《卡夫卡短篇小說選》收錄了卡夫卡296篇作品,篇幅不一,有的長則十多頁,有的短則幾十個字,他的文學作品中表現的強烈的哲學意義,成功地在20世紀的德國文學史上建立了嶄新的審美觀念,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他的作品,讓現代人至今讀起來也會感覺到對於內心的挖掘,對藝術的感嘆。
  • 《變形記》的主人公到底變成了一隻什麼蟲子?
    『一天清晨,格裡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 這就是卡夫卡那篇曠世的《變形記》開頭,在這篇被認為是卡夫卡代表作的中篇小說中,推銷員格裡高爾在家庭和社會的雙重壓力下,竟變成了一隻蟲子。
  • 卡夫卡:一個籠子在尋找一隻鳥
    而我,則穿過了查理大橋,在對岸一個寂靜的街巷上,找到了卡夫卡博物館。  與之前的熱鬧相比,這裡實在算得上冷清,這與卡夫卡的地位不匹配,卻符合卡夫卡的個性,他說過:「我們唯一能夠逃避的就是逃避本身。」  先要走上一個木製的二樓樓梯,才開始進入博物館。
  • 《地洞》:一個地洞主人的生存困境,我們人人皆有
    在這部小說中,作者採用擬人化的藝術手法,將地洞主人——一個小動物擬人化為一個具象的人,一個極其留戀地洞又嚮往外面世界的矛盾體,一個時刻躲避敵人又渴望與其相見的矛盾體,一個表現我們現代人生存處境的矛盾體。
  • 文學之蟲:從卡夫卡的《變形記》到麥克尤恩的《蟑螂》
    伊恩·麥克尤恩令人愉悅、略顯得意的英國脫歐諷刺小說《蟑螂》,向卡夫卡的《變形記》巧妙致敬,卻講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這本小說講述的是一隻蟑螂醒來之後,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個宿醉的首相,和鮑裡斯沒什麼兩樣。當它習慣了新的骨架和嘴裡的舌頭後,便著手引導英國陷入一場廣受讚譽的國家災難。這隻蟑螂完全靠直覺行事——這也許與蟑螂的單細胞頭腦有關——而內閣的大多數成員實際也都是蟑螂。
  • 黑色荒誕漫畫《變形記》推銷員變身3億年蜚蠊蟲的哀傷與選擇
    「你活著的時候應付不了生活,就應該用一隻手擋開點兒籠罩著你的命運的絕望,同時,用另一隻手記下你在廢墟中看到的一切。」 ----卡夫卡 這本後浪出品的漫畫基本還原了卡夫卡在1915年,也就是差不多100多年前寫的《變形記》,只是書中的格裡高爾清晨醒來時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甲蟲,嚇壞了父母和妹妹。漫畫作者法國的埃裡克·科貝昂直接把蟲子具象化為蜚蠊(音同匪連),一個古老的物種,早在古生代(石炭紀和二疊紀)就是大約3億年前就已經存在。
  • 讀《百年孤獨》一個關於文明進程的寓言,也是一個關懷人類的預言
    我再從整個《百年孤獨》的故事中,提取一個有關戰爭的寓言故事,大家也許會看到馬爾克斯的故事魅力所在,對我而言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關於戰爭的故事,有一段是神甫帶著棋盤到樹底下與第一代的阿爾卡帝奧下棋,阿爾卡帝奧沒有答應,他說:既然雙方都同意規則,那為什麼還會產生爭鬥?神甫無言以對,於是就再也沒有找他下棋。這是一段很值得回味的一段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