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變形記》當你睡醒變成了甲蟲,被家人追殺你該怎麼辦呢?

2021-01-14 永恒生態

一,人變成甲蟲的故事

卡夫卡的這本《變形記》是一部20世紀西方文學的超級經典,講有這麼一個人,一覺醒來,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小說開頭的第一句話是這樣寫的:「一天早晨,格裡高爾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

你看,就這麼一句話,聽起來好像普普通通的,但哥倫比亞大作家,《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當他17歲的時候,第一次翻開卡夫卡的《變形記》,剛讀到這第一句話,他就驚呆了,小說竟然可以這麼寫。那按照加西亞·馬爾克斯成名以後的說法,少年時讀卡夫卡的《變形記》給他帶來的這次震驚,就是他文學生涯的開竅時刻,這種前所未有的「卡夫卡式」風格使他受益終生。

卡夫卡

在20世紀的世界文壇,「卡夫卡式」風格確實已經成了最高文學境界的一個代名詞。哪個作家寫作,如果能夠寫出「卡夫卡式」風格,那就是一種大師範兒的表現,而在卡夫卡一生的創作當中,《變形記》這部他20多歲的時候寫成的經典作品,正是「卡夫卡式」風格正式形成的裡程碑之作。故事中這個名叫格裡高爾的人,一覺醒來,竟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他接下來的生活會怎麼樣呢?下面,我就馬上帶你進入這個故事,咱們一起來看看人變成甲蟲以後,會發生什麼樣的後續故事。

先簡單介紹一下故事的主人公,這個莫名其妙變成甲蟲的格裡高爾,他是一個20多歲的小夥子,從事推銷員工作,整日在外面奔波,工作壓力非常大。格裡高爾和父親、母親、妹妹一家四口共同生活,除了格裡高爾,其他三個人現在都沒有固定收入。格裡高爾一個人賺錢養家,特別不容易,一天一天地咬牙挺過來。沒想到,突然有這麼一天,早上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一隻大甲蟲了。格裡高爾所住的這個房間很小,本來感覺就很壓抑,這時候一下子變成這麼個樣子,他當然更壓抑了。接下來的生活該怎麼過呢?自己變成大甲蟲這件事到底該怎麼跟家裡人交代呢?格裡高爾越想越焦慮,不知不覺地就過了很長時間,醒過神來,一看表,發現早已經過了上班時間。格裡高爾的情緒猛然之間從壓抑焦慮跳到了恐懼,自己肯定沒辦法上班了,怎麼辦?

偏偏這個時候,外面門鈴響了,格裡高爾一聽門鈴聲,更害怕了,心裡想:「會不會是公司派什麼人來?」是不是呢?確實來的就是格裡高爾所在公司的人,這可真是越怕什麼越來什麼。格裡高爾所在公司的辦公室主任親自到他家詢問情況,問格裡高爾的家人,說你家格裡高爾為什麼不按時上班?那你想啊,格裡高爾的父母和妹妹當然都很尷尬了,在外面大聲喊,催格裡高爾趕快起床去上班,別懶了。格裡高爾無奈之下,想盡辦法挪動身體打開房間的門,想要跟大伙兒解釋解釋到底發生了什麼,結果呢,辦公室主任只看了一眼,就哇地一聲嚇跑了。父親、母親和妹妹看到格裡高爾變成了大甲蟲,一下子也都蒙了。母親一度昏倒在地,父親暴跳如雷,揮舞著手杖,把格裡高爾趕回了自己的房間。

格裡高爾的家人看著他變成了這麼一副樣子,可是呢,不管怎麼說,也不能眼睜睜地看著他活活餓死吧?那從此以後呢,給格裡高爾送飯這件事就由妹妹來負責了。妹妹來送飯的時候,一般都先敲敲門,格裡高爾聽到了,就躲起來,妹妹把飯送進來,走了以後他再出來吃。最開始,妹妹給格裡高爾送來了一盆鮮香的牛奶,可是格裡高爾的消化系統和味覺器官都已經變成昆蟲模式了,上前一聞牛奶,就感覺一陣噁心。雖然他又渴又餓,卻怎麼也喝不下,哺乳動物的食物已經完全不合他的口味了。後來,妹妹發現了這一點,她就換食譜了,給格裡高爾準備了爛菜葉子,變質了的奶酪,還有一些臭骨頭,上面沾著亂七八糟的陳年調味料。然而這些食物,還就真對上格裡高爾的口味了,狼吞虎咽地連吃帶舔,發出嘶嘶的叫聲,表示自己很開心。不過呀,吃著吃著,時間一長,總是這幾樣,格裡高爾也就吃膩了,胃口越來越不好,吃得越來越少,後來患上了厭食症。

兩個月過去了,有這麼一天,妹妹產生了一個想法,覺得應該把格裡高爾房間裡阻礙他爬行的家具都搬走,尤其是櫥櫃和寫字檯,儘可能給格裡高爾空曠的空間,讓他自由自在地爬。按說這個想法也還是挺好的,而且母親這次在兒子出事以後,也第一次進入了他的房間,幫著女兒一起搬家具,格裡高爾還是像以前那樣躲了起來,怕嚇到母親,他在那裡想:「她們只要把長沙發給我留下就行了,因為沙發底下是我最常待的地方。」這個房間裡還掛了一幅畫,格裡高爾非常喜歡這幅畫,怕母親和妹妹把畫也拿走,就爬上了牆,用自己的身體蓋住了那幅畫,這就是在表示,這個留給我吧。

結果呢,母親在搬家具的時候,一不留神就看到了在畫上趴著的大甲蟲,一下子就嚇暈過去了。妹妹趕緊找急救藥,不小心一隻藥瓶從手裡掉在了地上,摔碎了,一塊碎玻璃飛起來,正劃到格裡高爾的臉上,而且有腐蝕性的藥水也濺了他一身。整個屋子全亂了,父親也趕了過來,氣急敗壞地拿一隻蘋果朝格裡高爾砸了過去,使得力氣非常非常大,蘋果砸中了格裡高爾的後背,把甲蟲殼都打出了裂縫,蘋果就嵌在了格裡高爾的身上,那個樣子真是慘極了。

那在這次搬家具事件以後呢,又過了一個多月,家裡面為了增加點收入,就把一間房子租了出去,租給了三個房客。有這麼一天,在客廳裡面,妹妹在拉小提琴,父親、母親和三個房客靜靜地欣賞音樂。格裡高爾在他的房間裡也聽到了琴聲,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住了,緩緩地爬了出來,一直爬到妹妹腳下。格裡高爾有一個願望,想讓妹妹到自己的房間裡,專門給自己拉上一段小提琴,如果這個夢想能實現的話,那他真是死而無憾了。可就在這時候,有一個房客突然看到了這隻大甲蟲,然後一切就又都亂了,整個屋子一團糟。三個房客不但退了房,還口口聲聲說要提出起訴,要求賠償他們的精神損失。

經歷了這麼一個事件,父親、母親、妹妹更不能忍受格裡高爾了,尤其是妹妹,這次放出了狠話,說:「我不會再把這個醜東西當成自己的哥哥啦,咱們必須把他甩掉,才能正常過日子。」而與此同時呢,在另一個房間裡,格裡高爾已經氣息奄奄了,第二天凌晨,塔樓上的鐘敲了3下,窗外有一絲微弱的光亮照進來,格裡高爾的頭耷拉到地板上,他死了。過了不長時間,大甲蟲的屍體被發現了,家裡人勞煩一個打掃衛生的老媽子把死甲蟲清理走了,然後呢,三個人,父親、母親、妹妹也開始放鬆心情,設計起了未來的生活。

好,以上就是卡夫卡筆下的《變形記》故事的情節梗概。整個故事的氣質比較陰冷,這裡設想出了這麼一種極限境地的問題,說如果有這麼一家人,其中某個家庭成員變形了,變成了非人類的形態,那麼其他家庭成員還會對他保持親情嗎?這個問題實際上也可以說是對親情這種人類高級情感的一種終極拷問,那按照卡夫卡這個故事給出來的事實來看,似乎作者的立場相當悲觀,那就是認為親情經不起極限境地的終極拷問。你看故事裡面的爸爸、媽媽和妹妹,這三個人物面對著親人格裡高爾變成大甲蟲這件事,他們的態度從整體上講是不再把格裡高爾當成親人了,所以讀這個故事,越讀越讓人感到悲涼,好像人生的意義變得虛無了。

其實呢,作者卡夫卡寫這個故事的時候,在現實生活中的的確確是遭遇到了某種人生的虛無感。他和自己家人之間的關係此時降入了冰點,卡夫卡的父親是個非常強勢的父親,強調家長的權威,要求兒子對自己言聽計從。卡夫卡上大學,本來想念文學專業,可是父親認為念文學沒用,應該學法律,卡夫卡就只好念了法律專業,後來成為法學博士。畢業以後,卡夫卡的工作也是父親幫他找的,把他安排在了一家保險公司工作。卡夫卡熱愛文學,業餘時間寫小說,他父親對此特別看不慣,覺得這小子太不實際,沒正事兒。父子倆矛盾越積越深,終於在這個時候大爆發了。

在這場父子衝突當中,卡夫卡的母親站到了老伴兒一邊,而平時和卡夫卡最貼心的妹妹現在也倒戈了,投靠了父親。卡夫卡一氣之下,甚至產生過輕生的念頭,後來還是用文學的方式抒發了苦悶,寫出了小說《變形記》,把生活中的父親、母親和妹妹就當成了小說人物的原型,而那個不幸變成大甲蟲的格裡高爾呢?可以說是他本人假想的一種自我化身。卡夫卡是在通過這個故事表達對自己家人的一種不滿,他想說什麼親情都是靠不住的,一切都是浮雲,所以說,《變形記》這個故事就有了這麼一種陰冷悲涼的氣質。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卡夫卡寫這個故事的時候,還只有20幾歲,非常年輕,對人生和人性的看法比較情緒化,他這種對親情所做的極限境地終極拷問也比較偏激。實際上,卡夫卡的家庭生活是不乏溫情的。他30多歲的時候患上了肺結核,在100年前他生活的那個時代,肺結核屬於不治之症,卡夫卡去德國柏林治病療養,父母和妹妹省吃儉用,定期給他匯款,寄去各種生活用品,讓遠在他鄉病魔纏身的卡夫卡時時能感受到親情的溫暖。有一次他收到家裡寄過來的白糖,激動得難以自已,說自己真想回家跟父親一起好好喝一次啤酒啊。所以你看,讀《變形記》這個故事,在體驗那種親情拷問殘酷的同時,你也要儘量跳出來,不要過分被作品陰冷悲涼的氣質限定住,其實作者本人也還是有相信親情的一面的。

現在呢,咱們就要說回到這一講剛開頭提到的「卡夫卡式風格」這個問題了。《變形記》這個故事在主題處理上不能算是十分深刻,比較簡單化,格裡高爾家裡面的三個親人形象,尤其是父親形象,處理得過於漫畫化,並沒有承載很深的人性內涵。作為一部小說,《變形記》真正了不起的地方還是在於它的風格,在於它正式奠定了文學史上前無古人的「卡夫卡式風格」。這也正是加西亞·馬爾克斯最佩服最驚嘆的地方,原來小說還能這麼寫!

下面我就帶你來好好領略領略《變形記》中所體現的「卡夫卡式風格」的精髓所在,那這種風格,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可以這麼講,那就是用清晰、精確、冷靜的筆調來講讓人無比震驚的事情。你想啊,正常情況下,如果發生了某件令人震驚的事情,比如說,就像這個故事裡所講的,一個人一覺醒來竟然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太可怕了吧?那講述這件事的話,講起來是不是就很容易語調特別高亢,感嘆詞特別多?可是在卡夫卡這裡,再可怕的事情,也就是很正常地在那裡給你講,沒有什麼感嘆詞,發生了什麼,有了什麼感覺,如實記錄下來就可以了,而正是這樣的如實記錄,反而會產生一種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覺,比那種大聲吶喊的方式有力量多了。接下來呢,我就結合作品,給你舉幾個典型的例子。

先看這麼一段,故事一開頭,講格裡高爾早上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甲蟲了,之後是怎麼一種情況呢?你要注意了,作者並沒有表達什麼情緒,說什麼:哇,太可怕,太嚇人之類的話,而是用清晰、精確、冷靜的語調描寫了格裡高爾變成甲蟲之後的樣子,他是這麼寫的:「格裡高爾仰臥著,稍稍一抬頭,就看見自己一個圓拱形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好多塊弧形的硬片,許多隻小腿,細得十分可憐,都在他眼前亂七八糟地舞動著。」咱們看這裡的描寫,寫一隻大甲蟲仰著身子的樣子,主要看到的就是肚子,圓拱形的,棕色的,還分成了好多好多塊弧形的硬片,直接把圖像給出來,讓你看得一清二楚。至於那些胡亂舞動的小細腿呢,從這裡可以看出人剛變成甲蟲,還根本沒辦法控制自己的身體,所以才出現了這麼一種樣子。那這個畫面就給得特別具體明確,不帶情緒,沒有驚嘆號,把實際情況擺在那裡,人變成甲蟲之後的那種可怕的感覺自然而然就帶出來了,這就是地道的「卡夫卡式風格」。

接下來,咱們再來看一段篇幅長一些的描寫,就是咱們前面故事梗概裡講到的格裡高爾所在公司辦公室主任來訪那一段。格裡高爾用盡全力挪動身體出了房門,把辦公室主任給嚇跑了。父親暴跳如雷,無情地驅趕變成大甲蟲的兒子回屋去。那格裡高爾就往回退了,什麼樣子呢?你看作者是這麼寫的:「格裡高爾變成甲蟲以後,還根本沒有練習過後退,所以退得非常非常慢,他現在其實是可以轉身的,可是呢,做轉身的動作很費時間,他擔心父親會不耐煩,會狠狠地對著自己的後背或者腦袋給上致命一擊。於是,驚恐之下,格裡高爾一面側過頭去瞅著父親,一面儘可能快速地調轉身子,想讓父親明白自己是想趕快離開。好不容易格裡高爾蹭到了門口,卡到門上怎麼擠也進不去,他的一側身體已經擦傷了,滴出了液體,在門上留下了很難看的斑點,懸在空中的一部分身體,數不清的細腿在胡亂地踢著。這時候,父親從背後使勁推了他一把,算是助了格裡高爾一臂之力。終於進屋了,只是流了很多很多的血。」 你看,以上這段描寫,寫甲蟲後退、轉身、擠進門的一系列動作和心理活動,還是不帶情緒,沒有驚嘆號,就是把整個的情況一五一十地記錄下來。這樣呢,「卡夫卡式風格」就又顯示出了力量,筆調清晰、精確、冷靜,把可怕的東西含在裡面,讓你讀起來感覺到驚心動魄。

最後,我再帶你來看看格裡高爾生命最後一天的最後一次轉身動作。卡夫卡描寫這個動作,把自己的獨特風格演繹到了極致。這一天,父親、母親、妹妹談話的時候,突然發現格裡高爾又爬出來了,就在他們身邊,父親這次並沒有大喊大叫,只是微微舉起雙臂,向格裡高爾示意,讓他趕快滾回自己的屋裡去。那經過了這麼長時間的適應以後呢,格裡高爾的轉身技術本來已經練得很純熟了,可以很快速地做出轉身動作,但是現在他這麼一轉身,才發現出問題了,原來父親砸在他背上的那隻蘋果已經腐爛了,背上的傷化了膿,傷口很嚴重,所以轉起身來非常艱難,不得不用腦袋來幫忙。

格裡高爾多次抬起頭來,並且用頭撞擊地面,以這樣的方式他才最終完成了轉身動作,然後使勁爬、使勁爬,爬了好長時間,才爬回到自己的門口。他這時費盡力氣,扭過頭來看了一眼,看到母親此時已經睡著了。你看,這不但是格裡高爾的最後一次轉身,也是他對家人的最後一次深情回望。作者在這裡面沒有做任何煽情描寫,還是一如既往地採用他那種清晰、精確、冷靜的筆調去寫。這樣呢,就寫出了一種極致的「卡夫卡式風格」。卡夫卡就是用這樣的風格,確立了他在整個20世紀文壇的王者地位。

故事將近結尾的時候,講格裡高爾死了以後,全家人見到了大甲蟲的屍體,都是百感交集。這時候母親招呼妹妹,讓女兒到自己房間裡來一下,商量一點事情。請注意,在這裡,作者給出了一個交代,說母親講話的時候,臉上掛出一絲憂鬱的笑容。咱們仔細分析一下「憂鬱的笑容」這個表達,「憂鬱」這個詞兒和「笑容」這個詞兒,感覺上是不是很不搭,可是作者偏偏就把它們組合到了一起,組合成了這麼一種表達。是不是母親那種百感交集的心理狀態就都在「憂鬱的笑容」裡面表達出來了,而作者用的這一招呢,是屬於修辭學上的高級技法,叫做「矛盾修辭法」。

題外話,這篇故事的結尾,寫格裡高爾悲慘地死去了,他家裡的人甩掉這個大包袱,開始籌劃未來新生活,看起來應該是一個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的結尾,但是作者卡夫卡完成作品之後,卻反覆講過,說他對這種結尾處理非常不滿意,這麼寫太俗了。那究竟該怎麼寫才不俗,才更高級呢?卡夫卡最終也沒有想出一個更好的處理方案。那在他創作的其他很多作品裡,卡夫卡嘗試過開放式結尾的寫法,他寫的三部長篇小說,其中包括最有名的《城堡》,甚至乾脆就不寫結尾了,三部長篇都沒最終收尾。所以你看,如何結尾這樣的常規寫作技術問題,哪怕對於卡夫卡這樣的超級大作家來說,也是一道很難解的難題。

第二,這部小說講到了一種人變成甲蟲的極限境地,而極限境地這個概念,對於進入卡夫卡的文學世界是非常重要的。卡夫卡筆下很多描寫極限境地的名篇,例如《在流放地》《地洞》《飢餓藝術家》等等,精彩指數其實都並不亞於《變形記》,也特別推薦你延展閱讀。

相關焦點

  • 卡夫卡《變形記》,預示當代人命運:當個打工人,或變成甲蟲
    他既喜歡寫作,又不想將它們都發發表出來,生前很少發表作品, 臨終時還留下了遺言,要友人布洛德把他的作品全部焚毀;愛情上他既熱烈追求菲利斯,但是又為文學奉行禁欲主義,怕感情影響創作,最終兩人婚姻無果;在工作方面,卡夫卡拿到了法學博士學位,卻在一家保險公司上班;他嚮往寫作自由的生活,但是為了支持家庭收入他不得不按部就班地工作;卡夫卡對於不得不上班這件事有多難接受呢?
  • 卡夫卡《變形記》:變成蟲子也許是一種幸運
    我在波哥大一間陰森的學生公寓裡讀了卡夫卡的《變形記》後,我再沒有這麼激動過。——馬爾克斯很多人知道卡夫卡這個名字是從《變形記》開始。然而讀過之後發覺,格裡高爾變成甲蟲,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可能,而小說裡「變形」的,又何止格裡高爾一人……01《變形記》的故事很簡單,主人公格裡高爾·薩姆沙一覺起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一開始家人還想著幫他保住工作。
  • 《變形記》卡夫卡用一隻甲殼蟲,寫盡了「社畜」有多討厭上班
    開頭的那段,是我根據《變形記》改寫的變形之前的某一天早上,卡夫卡的開頭是這樣的:「一天早晨,格裡高爾. 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大得嚇人的害蟲。」卡夫卡處理最高級的地方,就是從始至終沒講述主人公為什麼會變成一隻巨型甲殼蟲。
  • 卡夫卡《變形記》:變成一隻甲蟲後,世界會如何對待失去價值的人
    卡夫卡生活於一戰後動蕩不安的社會,社會的壓抑,父親「如暴君般的統治」,讓他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只能通過寫作,將這種壓抑通過主人公宣洩出來,所以作品就呈現出荒誕的色彩。《變形記》是具有鮮明卡夫卡特色的一本中篇小說,作者將本身性格經歷環境的投射其中,寫出了時代與人的共同困境。有價值時,敲骨吸髓;無價值時,棄之如敝履。
  • 冒險遊戲《變形記》新預告 變成甲蟲踏上非凡之旅
    冒險遊戲《變形記》新預告 變成甲蟲踏上非凡之旅 時間:2020-04-22 16:36:21 來源:gematsu
  • 《變形記》(上)▏從甲蟲的角度看世界
    「我變成了一隻甲蟲。——卡夫卡《變形記》卡夫卡的《變形記》裡,銷售員格雷郭爾在睡夢中醒來之後發現自己變成了甲蟲後逐漸被人們拋棄的故事。當他變為甲蟲後仍然在想自己的工作,想著自己應該為了家庭生計奔波勞碌,想著自己應該如何應對員工主管,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當他變為甲蟲也無法放下自己身上的擔子,他變為甲蟲的巨大又使他感到沉重的軀體是他在現實生活中的壓力的具象。他蟲的外形讓他和這個社會逐漸隔絕再被自己的親人甚至這個世間所拋棄,出於對家人的愛與對這樣情況的無奈和絕望致使他逐漸走向死亡。
  • 最怕的不是變成甲蟲,而是人與人關係的異化、人與社會的異化
    《變形記》與當時的歷史背景《變形記》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推銷員格裡格爾一覺醒來後,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作為家裡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這樣的改變,無疑給家裡蒙上了一層陰影。起初,家人看在他多年來為家庭貢獻的份上,看在親情的份上,他們願意儘可能地幫助格裡格爾。可是慢慢地,家人還是無法忍受他。
  • 《變形記》的主人公到底變成了一隻什麼蟲子?
    『一天清晨,格裡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 這就是卡夫卡那篇曠世的《變形記》開頭,在這篇被認為是卡夫卡代表作的中篇小說中,推銷員格裡高爾在家庭和社會的雙重壓力下,竟變成了一隻蟲子。
  • 卡夫卡的困境:《變形記》現實的荒誕中,對孤獨的恐懼與渴望
    格裡格爾·薩姆沙做了一連串的噩夢,等早上清醒過來的時候,他發覺自己已經變成了一個巨大的蟲子,正在床上躺著。他背上背負著堅硬的甲殼,面朝上躺在那裡……卡夫卡的《變形記》五年以前我曾讀過,今日是重讀。記得當時是受他名聲的召喚,但當我讀起這個故事,卻沒有收穫意想中的驚喜。就是那樣一種感覺,故事單調、晦澀,甚至有些乏味,缺乏美感。沒有一個愉快的閱讀體驗。
  • 《變形記》出版100周年,卡夫卡不也是那隻不幸的甲蟲?
    【編者按】《變形記》是卡夫卡的代表作,寫於1912年,發表於1915年。今年恰好是《變形記》發表100周年。100年過去了,主人公格裡高爾內心所感受到的孤獨、冷漠和悲涼,在今天依然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澎湃新聞獲得授權摘錄《卡夫卡談話錄》中的部分篇章。
  • 《變形記》中,薩姆沙變成大甲蟲之後,生活發生了翻天地覆的變化
    卡夫卡雖然作為業餘作家,但他的作品卻深受讀者喜愛,在喜愛的同時,對他寫作時怪誕的手法深為震驚。作家就像我們每個普通人一樣,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內心敏感的他,洞察著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脆弱性,用小說《變形記》表現了出來。
  • 親人變成臭蟲,你會怎麼辦?
    「一天早晨,格裡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他仰臥著,那堅硬得像鐵甲一般的背貼著床,他稍稍抬了抬頭,便看見自己那穹頂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塊弧形的硬片,被子幾乎蓋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來了。
  • 好書推薦:《變形記》—一隻「甲蟲」的悲哀
    —卡夫卡《變形記》是奧地利作家弗蘭茲·卡夫卡創作的中篇小說。小說主要講述了主人公格利高裡·薩姆沙是一家公司的旅行推銷員,常年在外奔波,用微薄的薪金支撐整個家庭的開銷。但當格利高裡某天早上醒來發現自己突然變成一隻巨大的甲蟲後,一切都發生了變化,格利高裡不僅丟掉了工作,家人對它的態度也從同情、憐憫變成嫌棄、噁心,最終格利高裡在自責中結束自己的生命。
  • 讀卡夫卡的《變形計》,你距離那隻甲蟲還差多遠呢?
    如果第二天醒來,你變成了一隻甲蟲,你會怎麼辦?家人又會如何看待你呢?卡夫卡的中篇小說《變形計》會帶給你答案,要知道變形的不是人,是這個時代,是人的思想。《變形計》主要講述的是推銷員格裡高爾,在第二天早上醒來之後,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
  • 文學之蟲:從卡夫卡的《變形記》到麥克尤恩的《蟑螂》
    伊恩·麥克尤恩令人愉悅、略顯得意的英國脫歐諷刺小說《蟑螂》,向卡夫卡的《變形記》巧妙致敬,卻講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這本小說講述的是一隻蟑螂醒來之後,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個宿醉的首相,和鮑裡斯沒什麼兩樣。當它習慣了新的骨架和嘴裡的舌頭後,便著手引導英國陷入一場廣受讚譽的國家災難。這隻蟑螂完全靠直覺行事——這也許與蟑螂的單細胞頭腦有關——而內閣的大多數成員實際也都是蟑螂。
  • 《Metamorphosis》評測:用甲蟲的視覺去感受世界
    卡夫卡的變形記,是我們很多人學習過的小說,今天為大家介紹一款改編自變形記的同名獨立遊戲,《Metamorphosis》這個遊戲中,玩家將成為一隻甲蟲。它講述了主角格裡高爾.薩姆沙在朋友家中醉酒,一覺醒來後變成了一隻甲蟲的故事。是不是很有意思呢,感興趣的玩家不妨來看看吧。
  • 卡夫卡:一個籠子在尋找一隻鳥
    而我,則穿過了查理大橋,在對岸一個寂靜的街巷上,找到了卡夫卡博物館。  與之前的熱鬧相比,這裡實在算得上冷清,這與卡夫卡的地位不匹配,卻符合卡夫卡的個性,他說過:「我們唯一能夠逃避的就是逃避本身。」  先要走上一個木製的二樓樓梯,才開始進入博物館。
  • 讀繪本《卡夫卡變蟲記》:愛與忽略
    在眾多的繪本中,《卡夫卡變蟲記》曾經長時間佔據著兒子「童書琅琊榜「的榜首。原因很簡單:多好玩呀!想想看,一個小男孩一夜之間神奇地變成了一隻棕紫色的超級大甲蟲。充滿好奇、緊張、無奈和沮喪,在曲折離奇之後,又有驚喜和回歸,這對孩子來說是怎樣的一種體驗啊?是嘗試,是冒險,也是穿越。
  • 卡夫卡構築的內心地下城堡
    作者:晏硯硯 卡夫卡的名字,已經成為一個無可替代的符號,《變形記》以當仁不讓的姿態表達了卡夫卡作品中最顯著的特徵。故事直接切入格裡高利變形的早上,對於一直承擔著家庭重要經濟來源的他來說,心裡想到的依然是不能誤了早班的火車,然而家人面對變故的冷漠,以及變故後一家人的不同態度,都會讓人覺得匪夷所思,似乎有些過於冰冷。不過曾經讀過一篇小說,一個家庭條件不錯教養良好的女孩子因為對丈夫的愛,去了丈夫家便搶著做事,可是丈夫卻冷冰冰地告誡她:小心將來這些事都要歸你做。
  • 讀卡夫卡的《變形記》他把一隻甲殼蟲的故事,推向世界文學巔峰
    但是在20世紀的另一部同名小說《變形記》中,主人公格裡高爾的變形,就成了一種悲哀的絕望。《變形記》是弗朗茲·卡夫卡的代表作品。弗朗茲·卡夫卡是二十世紀現代派荒誕小說家。美國詩人奧登評價卡夫卡時說:「卡夫卡對我們至關重要,因為他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連《百年孤獨》的作者馬爾克斯,他的魔幻故事靈感起源都是來自於卡夫卡的《變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