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卡夫卡的《變形記》他把一隻甲殼蟲的故事,推向世界文學巔峰

2021-01-14 餅子讀行

文:櫻塵

在古羅馬時期,奧維德曾經寫過一本書,叫《變形記》。書中大多是在描述人(神)可以變成動植物,動植物又可以變成人(神)的神話故事,這些故事中,有一些會顯得比較悲苦,但有一些卻含著愛的溫情,同時還能體會到一些人與自然的融合,兩者之間自由的切換身份。就如我們《西遊記》裡的孫大聖,即使七十二變,終究還是可以變回原形——猴子。

但是在20世紀的另一部同名小說《變形記》中,主人公格裡高爾的變形,就成了一種悲哀的絕望。《變形記》是弗朗茲·卡夫卡的代表作品。弗朗茲·卡夫卡是二十世紀現代派荒誕小說家。美國詩人奧登評價卡夫卡時說:「卡夫卡對我們至關重要,因為他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連《百年孤獨》的作者馬爾克斯,他的魔幻故事靈感起源都是來自於卡夫卡的《變形記》。

卡夫卡生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那時的社會民不聊生,經濟蕭條,人們生活的異常艱難,再加上自己身體瘦弱,常年有病在身,這一切使得卡夫卡一生都生活在痛苦與孤獨之中。對社會的孤獨感與恐懼感,成就了他的創作風格,寫出了《變形記》這樣的作品。

在《變形記》中,小說的主人公格裡高爾在某一天早晨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甲殼蟲。可是他似乎並未意識到這一點,只以為自己是在做夢。也是,格裡高爾實在太需要睡眠了,他作為一個公司的小職員,卻有著一大家子需要他去養活。未出嫁的妹妹,上了年紀的父母,唯獨沒有自己。他作為長子、哥哥,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和賺錢的義務。

當他的母親催他去上班時,他從嘴裡發出了吱吱的聲音。儘管如此,他還是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改變,而是繼續在半睡半醒中焦急,火車就要快來了,自己要趕不上這班車了。如果趕不上車就會遲到,遲到就會被老闆罵,這都不要緊,要命的是會被扣錢!一大家子都指著這點錢活呢。

眼看快要遲到了,公司經理派秘書來催格裡高爾趕快去上班。這時,秘書發現躺在床上的不再是格裡高爾,而是一隻巨大的甲殼蟲時,秘書嚇得從樓梯上滾了下去。可是格裡高爾呢,卻心裡一沉:「完了,這份工作丟了。」似乎他一點兒也不在乎自己變成什麼樣子,他只在乎這份工作,以後怎麼生活,怎麼付房租,怎麼養活這一家人。

這讓我想起前幾個月在網上流傳的一個段子:不要大聲責罵年輕人,他們會立刻辭職的,但是你可以往死裡罵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車有房有娃的那些。這些中年人,就是變成甲殼蟲的格裡高爾,沒有了自己,全部的一切都在為著賺錢,工作。否則,如何生活?

格裡高爾終於認清楚自己現在的處境了,不再是一個安分守己的小職員,不再是妹妹的哥哥,父母的兒子,只是一隻沒有用的甲殼蟲。在家庭的經濟狀況越發拮据,父親不得不到外面去打工,母親和妹妹不得不做一些臨時家用。家裡人開家庭會議時,他只能趴在門外偷偷去聽;為了不讓別人看到自己,給家裡人丟臉,他不敢趴在窗戶上看外面的風景,只有趴在天花板上倒掛著,這樣才能覺得舒服點,舒暢的出口氣。

格裡高爾的希望也被一天又一天的日子所戳破時,格裡高爾變得越發抑鬱和絕望。終於,格裡高爾帶著絕望離開時世界。這隻甲殼蟲死了。

這個小人物因為沒有自己,因為弱小,在這個充滿危機和忙碌的社會中,陷入了無助的困境。卡夫卡用這種荒誕的異化手法寫出了這樣的一部小說,荒誕之下,卻反映著一個冷酷卻又無比現實的社會風貌,在不僅是那個時代,現代亦是如此,當自我價值失落之後,除了自己的消滅還能夠有什麼生路,也許死亡真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但格裡高爾的死只是歸結於社會的殘酷,和自我的失落嗎?他身邊的親人又是如何對待這只可憐的甲殼蟲呢?一開始,格裡高爾作為全家的唯一經濟來源,他在家裡有著一定的地位和權利。反而是年紀小點的妹妹經常被父親數落,嫌棄不給家裡掙錢。但是當格裡高爾變成一隻甲殼蟲後,全家人對他的態度就完全變了。人性在一直甲殼蟲面前開始扭曲。

首先是父親,他似乎沒有太在意自己的兒子變成什麼,只是覺得很丟臉,他無情的驅趕自己的兒子離自己遠遠的,甚至拿起一個蘋果就想砸死他。母親呢?似乎是有著母子連心一說,但是卻不敢上樓看一眼變成甲殼蟲的兒子,好不容易鼓起勇氣進了兒子的臥室,結果被嚇暈了過去。在格裡高爾在房間裡死去的時候,她並不阻止人們用掃帚清理變成甲殼蟲的兒子屍體,並暗自鬆了口氣,他們終於解脫了。

還有他的妹妹,那個曾經不受待見的人卻成了家裡最勇敢的人,因為她最有愛心,願意給這隻甲殼蟲送飯。只是對于格裡高爾來說,這個家裡唯一關心他的妹妹也在變,從一開始期待他能否變回人樣,給他送來食物,為他騰出可以自由爬行的空間,到後來,妹妹也經歷不住時間的磨礪,開始有一頓沒一頓的送來了殘羹剩飯。甚至當格裡高爾嚇跑了房客時,他的妹妹忍無可忍地說:「把他趕走,他就是我們一切不幸的根源!」

親人尚且如此,他公司的老闆更是跑得比誰都快。前邊還在當眾宣講他對格裡高爾的信任和袒護,肯定格裡高爾的工作能力,轉眼當知道格裡高爾成為一隻甲殼蟲,態度立馬轉變,沒有任何同情之心。

一隻甲殼蟲的葬禮是沒有眼淚,沒有悲傷的。父母、妹妹將他埋葬後,甚至決定去春遊一趟,內心都在悄悄暗喜,終於打發走了一隻甲殼蟲。很奇怪,他們對于格裡高爾的死盡然如此態度,足矣可見,當環境環境發生變化時,人性也會隨之變化。

卡夫卡通過描寫周圍人對于格裡高爾的態度的轉變,毫不客氣的揭露了異化的人格。格裡高爾僅僅是身子的異化,而他周圍的親人、同事,雖外面是人,內心卻也隨著格裡高爾的異化而異化,荒誕。也正因如此,導致格裡高爾最後被迫無奈地遠離人群,遠離社會,在孤獨和痛苦中死去。

一生都在用靈魂寫作的卡夫卡,他在這部作品中,用荒誕的筆法讓我們注意到:我們要重新審視自己,審視人性的存在,唯有良知和責任,才能讓我們勇敢的面對生活,尋找生命的意義,在這樣的忙碌世界中,拯救人性,拯救自己。

歡迎關注,和我一起讀書!

相關焦點

  • 《變形記》卡夫卡用一隻甲殼蟲,寫盡了「社畜」有多討厭上班
    開頭的那段,是我根據《變形記》改寫的變形之前的某一天早上,卡夫卡的開頭是這樣的:「一天早晨,格裡高爾. 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大得嚇人的害蟲。」卡夫卡處理最高級的地方,就是從始至終沒講述主人公為什麼會變成一隻巨型甲殼蟲。
  • 卡夫卡《變形記》:變成一隻甲蟲後,世界會如何對待失去價值的人
    只要提到20世紀文學,一個一定繞不開的人物就是弗蘭茲·卡夫卡,作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是無可替代的,直至今日,文學界仍然燃燒著「卡夫卡熱」。卡夫卡生活於一戰後動蕩不安的社會,社會的壓抑,父親「如暴君般的統治」,讓他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只能通過寫作,將這種壓抑通過主人公宣洩出來,所以作品就呈現出荒誕的色彩。《變形記》是具有鮮明卡夫卡特色的一本中篇小說,作者將本身性格經歷環境的投射其中,寫出了時代與人的共同困境。有價值時,敲骨吸髓;無價值時,棄之如敝履。
  • 《變形記》的主人公到底變成了一隻什麼蟲子?
    『一天清晨,格裡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 這就是卡夫卡那篇曠世的《變形記》開頭,在這篇被認為是卡夫卡代表作的中篇小說中,推銷員格裡高爾在家庭和社會的雙重壓力下,竟變成了一隻蟲子。
  • 甲殼蟲?不,這是一隻獨角仙!
    正北方網訊(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 劉惠)7月28日,呼和浩特市玉泉區森林公安局接到七彩城工程部一名施工人員反映,稱其在居住的房屋內發現一隻很特別的昆蟲,形似甲殼蟲,又不同於甲殼蟲。接警後,民警迅速出警,經過現場勘查,報警人所捕獲的並非甲殼蟲,而是一隻獨角仙,它的外形似甲殼蟲,甲殼為深褐色,頭部尖端有一隻角。據民警介紹,獨角仙也有學名,叫雙插犀金龜,是金龜子科的一種。這種金龜子因為頭上長著一個發達的角,為了區別叫法,被人們叫做獨角仙。它最突出的特徵就是雄性成蟲的頭部有兩邊對稱、雙分叉的矩形犄角。
  • 卡夫卡《變形記》當你睡醒變成了甲蟲,被家人追殺你該怎麼辦呢?
    一,人變成甲蟲的故事卡夫卡的這本《變形記》是一部20世紀西方文學的超級經典,講有這麼一個人,一覺醒來,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小說開頭的第一句話是這樣寫的:「一天早晨,格裡高爾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
  • 好書推薦:《變形記》—一隻「甲蟲」的悲哀
    —卡夫卡《變形記》是奧地利作家弗蘭茲·卡夫卡創作的中篇小說。小說主要講述了主人公格利高裡·薩姆沙是一家公司的旅行推銷員,常年在外奔波,用微薄的薪金支撐整個家庭的開銷。但當格利高裡某天早上醒來發現自己突然變成一隻巨大的甲蟲後,一切都發生了變化,格利高裡不僅丟掉了工作,家人對它的態度也從同情、憐憫變成嫌棄、噁心,最終格利高裡在自責中結束自己的生命。
  • 經典國民車系列(一)大眾甲殼蟲的故事
    摘要:我們早已從歷史影像中看到過甲殼蟲的身影,歷史沉澱感會讓你覺得她份量十足,其背後還蘊藏著許多許多故事。...我們早已從歷史影像中看到過甲殼蟲的身影,歷史沉澱感會讓你覺得她份量十足,其背後還蘊藏著許多許多故事。開發背景  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西方國家正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恢復過來,特別是美國,工業水平已經超越了歐洲。
  • 卡夫卡《變形記》:變成蟲子也許是一種幸運
    我在波哥大一間陰森的學生公寓裡讀了卡夫卡的《變形記》後,我再沒有這麼激動過。——馬爾克斯很多人知道卡夫卡這個名字是從《變形記》開始。關於《變形記》,人們對「標準」式評並不陌生,諸如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異化,底層小人物命運等等。
  • 《變形記》(上)▏從甲蟲的角度看世界
    「我變成了一隻甲蟲。——卡夫卡《變形記》卡夫卡的《變形記》裡,銷售員格雷郭爾在睡夢中醒來之後發現自己變成了甲蟲後逐漸被人們拋棄的故事。當他變為甲蟲後仍然在想自己的工作,想著自己應該為了家庭生計奔波勞碌,想著自己應該如何應對員工主管,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當他變為甲蟲也無法放下自己身上的擔子,他變為甲蟲的巨大又使他感到沉重的軀體是他在現實生活中的壓力的具象。他蟲的外形讓他和這個社會逐漸隔絕再被自己的親人甚至這個世間所拋棄,出於對家人的愛與對這樣情況的無奈和絕望致使他逐漸走向死亡。
  • 「甲殼蟲」成「偵察兵」
    在一個平常無奇的上午,一隻「甲殼蟲」飛進了非洲肯亞境內一所住宅,悄無聲息地落在屋頂房梁上。與其他甲殼蟲不同的是,這隻「甲殼蟲」顯然是有備而來——它是一架仿生無人機,充當著「偵察兵」的角色。其就位後迅速打開高清攝像機,將室內恐怖分子製造人體炸彈、策劃爆炸襲擊的一舉一動拍了下來。
  • 甲殼蟲廣告 《最後一英裡》
    短片講述了甲殼蟲陪伴一個小男孩經歷人生無數個裡程碑的故事——初見時的欣喜,第一次學會開車,戀愛中的旅行,陪妻子生產,陪孩子長大,送別孩子離開家等等。 簡約隨性的暖色調水彩插畫讓整個廣告看起來充滿年代感和溫馨感。
  • 卡夫卡的困境:《變形記》現實的荒誕中,對孤獨的恐懼與渴望
    格裡格爾·薩姆沙做了一連串的噩夢,等早上清醒過來的時候,他發覺自己已經變成了一個巨大的蟲子,正在床上躺著。他背上背負著堅硬的甲殼,面朝上躺在那裡……卡夫卡的《變形記》五年以前我曾讀過,今日是重讀。記得當時是受他名聲的召喚,但當我讀起這個故事,卻沒有收穫意想中的驚喜。就是那樣一種感覺,故事單調、晦澀,甚至有些乏味,缺乏美感。沒有一個愉快的閱讀體驗。
  • 雲和「甲殼蟲大王」養成記
    7年前,憑著對甲殼蟲的熱愛,高中生黃賽和夥伴開始創業。7年後,他們已擁有138個品種的甲蟲,活體數量超過10000隻,半年銷售達18萬元。  黃賽的創業故事告訴我們,年輕人只要有執著的信念,一隻小小的甲蟲,也能成就創業夢想!
  • 2500萬輛「老車」的告別 大眾甲殼蟲
    美國《時代》周刊記者譏諷它是「BEETLE」,大眾因此而得名「甲殼蟲」!當量產車裂變成文化甲殼蟲誕生的本意,是為了希特勒的虛榮心。在當時,美國人的私家車個人保有量為5人一臺車,而德國人的私家車保有量為1:50;「我要讓每一個德國家庭,都有一臺可以負擔的起的,經濟、耐用、維護成本低廉的私家車」成了希特勒最想解決的事。於是甲殼蟲誕生了。
  • 文學之蟲:從卡夫卡的《變形記》到麥克尤恩的《蟑螂》
    伊恩·麥克尤恩令人愉悅、略顯得意的英國脫歐諷刺小說《蟑螂》,向卡夫卡的《變形記》巧妙致敬,卻講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這本小說講述的是一隻蟑螂醒來之後,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個宿醉的首相,和鮑裡斯沒什麼兩樣。當它習慣了新的骨架和嘴裡的舌頭後,便著手引導英國陷入一場廣受讚譽的國家災難。這隻蟑螂完全靠直覺行事——這也許與蟑螂的單細胞頭腦有關——而內閣的大多數成員實際也都是蟑螂。
  • 2001:太空漫遊與變形記
    因為講解一堆概念確實比講解一個故事要使人乏味的多。《2001:太空漫遊》裡的確出現了很多超前的概念。比如:視頻電話、空間站中利用自身旋轉的離心力來模擬重力、太空餐的特點以及太空廁所的使用方法等等…這些概念毋庸置疑是超前的,但對我沒有那麼大的震撼。
  • 原來大眾甲殼蟲的設計靈感不是來源於昆蟲甲殼蟲
    說到汽車設計靈感,很多人會想到大眾甲殼蟲,可能很多人以為它的設計靈感來源於昆蟲甲殼蟲,其實這是個美麗的誤會。當時還是無名氏的它生產出來後第二年就參加了柏林汽車博覽會,被美國《時代》周刊記者嘲笑為「beetle」,而大眾心態好到炸,可能也覺得確實挺像的,於是把它正式命名為甲殼蟲。
  • 大眾的甲殼蟲到底有多頑強
    英國少校赫斯特發現了這裡面的商機,他覺得與其把大眾汽車剩下的東西當廢鐵賣了,還不如利用一下做點什麼。 於是他就收集了大眾汽車剩下的這些模具,篩選了之後發現,唯一可以快速投產的就是甲殼蟲。 恰逢戰後的德國失業率是極高的,德國人需要工作,英國軍隊也正好需要汽車,赫斯特就說服英國軍方訂購了2萬輛甲殼蟲。
  • 冒險遊戲《變形記》新預告 變成甲蟲踏上非凡之旅
    冒險遊戲《變形記》新預告 變成甲蟲踏上非凡之旅 時間:2020-04-22 16:36:21 來源:gematsu
  • 《和平精英》甲殼蟲汽車怎麼樣 甲殼蟲汽車性能評測
    導 讀 和平精英在最近的遊戲中進行了新的更新,在這次更新中,官方加入了幾輛新的汽車類型,其中便有大眾的甲殼蟲汽車為原型的新車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