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一生沒幹什麼好事,除了督促建廠造出了一臺「傳奇」車型。建的廠叫「Gesellschaft zur Vorbereitung des Deutschen Volkswagens mbH」1938年正式更名為「Volkswagen」,中文直譯:大眾汽車。建廠造的第一款車VW-1型轎車;建廠第二年,這款車在柏林汽車博覽會上參展。美國《時代》周刊記者譏諷它是「BEETLE」,大眾因此而得名「甲殼蟲」!
當量產車裂變成文化
甲殼蟲誕生的本意,是為了希特勒的虛榮心。在當時,美國人的私家車個人保有量為5人一臺車,而德國人的私家車保有量為1:50;「我要讓每一個德國家庭,都有一臺可以負擔的起的,經濟、耐用、維護成本低廉的私家車」成了希特勒最想解決的事。於是甲殼蟲誕生了。二戰結束後,直至1972年2月17日,第15007034輛甲殼蟲出廠,比福特T型車多一輛,取得了全球產銷量冠軍。
在不足30年的時間裡,甲殼蟲汽車已經爬遍了歐洲和美洲大陸。尤其是在二戰結束後的漫長蕭條經濟體制裡,從德國人眼中你會看到,甲殼蟲已經成為了德國經濟的活化石。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一臺皮實耐用的大規模量產車,悄然間已經變成了汽車文化中搖曳生輝的明星。
當一臺車肩負著拯救國家經濟的重任,且出色完成後,你很難不認識它,當一臺車至今銷量已突破2500萬臺,也很難跟它沒故事可說。即便是一個汽車小白,當你說出「甲殼蟲」三個字之後,他腦海裡也一定會有了這臺車的樣子。汽車文化有很多種。少不了技驚四座後的驚鴻一瞥,也少不了口碑與歷史沉澱出來的產物。甲殼蟲,則是後者。
當它駛向中國
讓我們把時光追溯到1994,在那一年,中國第一個外匯交易中心——深圳外匯交易中心成立;那一年,中國首次接入國際網際網路;同樣是那一年,中國第一次在北京舉辦國際家庭轎車研討和展示會。這也是甲殼蟲汽車第一次來到中國來展出,而當時卻只是作為概念車,並未在華銷售。
一直到2000年,新甲殼蟲才終於在中國國際車展上亮相。而當時要40餘萬元以上才能買到手。在當時的中國汽車市場環境中,這臺更像玩具的車,已經不是平民車了,而是個「高價姑娘」。當我們在北京和上海街頭看到新甲殼蟲時,中國轎車正開始進入家庭,這與德國相比,竟相差了半個多世紀。當別人在玩新甲殼蟲時,我們還在討論十萬元家轎的市場究竟有多大。
所以我們必須承認,中國汽車文化的起步的確很晚,但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現在可以很自豪的說,中國崛起的速度是超乎尋常的!而對於這臺世紀之車甲殼蟲而言,中國人對他的態度也是非同尋常!
在商品之中,請告訴我一個能讓你心甘情願為之買單的緣由;在我看來,無非三件事:高性價比、漂亮或者是滿足願望。性價比,無需贅言;美麗無價,所以藝術品的價格總是那麼信口開河。而滿足自己的願望,則是大部分人會忘記性價比最直觀的因素。因為與美麗一樣,情懷也沒個價碼。
而甲殼蟲這臺車,就特別不可思議的把這三條都佔了,尤其是對女性朋友而言!一臺20萬左右的車(2019款指導價20.78萬-25.58萬),在當下的汽車市場體系中,已然不是天價了。同時,它又好開、耐用、漂亮、有文化沉澱。關鍵是,它也太可愛了!!!!!
但很可惜的是,如今甲殼蟲已經停產。這對於為了它而奮鬥的少男少女們,實在是噩耗。我想,人生中逃不過的遺憾,一定有一件事是錢賺夠了,想買的東西卻下架了。這讓我想起了《大魚海棠》裡的一句話:在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是如期而至;最悲傷的事情是它已遠去,你思念千遍而不可得,所有的眼淚都有一個名字,最苦澀的那種,叫做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