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於1938年的第一代甲殼蟲,以國民車的身份走進了全世界家庭。1998年第二代甲殼蟲則通過彼得·希瑞爾的時尚包裝,成為了比MINI出道更早的高端小車。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第三代甲殼蟲的世界吧。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為網易汽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網易汽車9月24日報導 誕生於1938年的第一代甲殼蟲,以國民車的身份走進了全世界家庭。1998年第二代甲殼蟲則通過彼得·希瑞爾的時尚包裝,成為了比MINI出道更早的高端小車。如今全新一代甲殼蟲終於來到國內。中性化的外形不僅一改以往「女人車」的印象。加大後的車身以及相比老款更低的售價,也讓我們看到了小甲蟲對實用性的回歸。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甲殼蟲的世界吧。
初看幾乎七十多年不變的外形,你可能認為設計新一代甲殼蟲一定是件「輕鬆活」。特別是僅僅分別增加了152毫米、84毫米、降低了12毫米的長寬高,看似設計師的作用僅僅是將其加大壓扁。但恰恰是這差之毫厘的改變,讓更寬更扁的新甲殼蟲變的更加硬朗,並且富有張力。
前臉依然是甲殼蟲式的DNA,沒有傳統的中網格柵,沒有硬朗的鼻梁,保留下來的只有圓形的大燈以及醒目的大眾LOGO。當然隨著技術的進步,新甲殼蟲的大眼睛也變得更加強大,除了高配車型專有的氙氣頭燈,還配上了更加搶眼的日間行車燈。而轉向燈和霧燈則集成在保險槓中,使前臉看起來更為乾淨利落。
回顧第二代甲殼蟲的側面,簡而概之就是三個半圓勾勒而成,而這也是其卡通化的最大特徵。而新甲殼蟲則通過更加陡峭的A柱,以及更為傾斜的C柱,使其回歸到第一代甲殼蟲的比例。所以新車會顯得更陽剛一些,最終得到的效果就是車身更加前傾,並且更具前衝的態勢,同時容易博得兩種性別的芳心。
第二代甲殼蟲源自第四代高爾夫平臺,因此新甲殼蟲沒有理由放過同樣優秀的第六代高爾夫。後視鏡雖然穿上了酷酷的黑色外衣,但顯然來自高6。而輪轂造型則來自邁騰、帕薩特。至於215/55 R17的馬牌輪胎,則告訴我們它原裝進口的身份。
從車尾更能看出新車的改變。尾燈不再是簡單的圓形,雖然沒有使用時下流行的LED,但漂亮的馬蹄形的光帶更容易讓我們忽略這些細節。此外大背頭式的尾部還增加了一個尺寸不小的尾翼,難道是剛剛收購了保時捷,就可以蠢蠢欲動了?
拉開車門,新甲殼蟲就給了我們一個驚喜。無框玻璃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其變身鋼炮的潛力。而復古的內飾鋪陳也更接近與第一代車型的原生態。橫跨整個內飾的中控臺鋪滿了仿碳纖維飾板,當然你也可以選擇與車身同色。而儀錶盤、音響面板和空調出風口則簡單的一字排開。
還記得第二代甲殼蟲車內的那個花瓶嗎?不難想像一個老爺們坐在車裡的場景。所以新甲殼蟲聰明的在頂部又搭建了三個儀表,左側是油溫,中間是計時器,右側則顯示渦輪增壓值。還有一個比較復古的設計,就是向上開啟的手套箱,這種設計直逼上世紀60年代的風格,包括那個按壓式金屬開關也很有質感。
相對單薄的方向盤造型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幾十年前的設計。但功能卻更加豐富實用,並且採用了類似賽車的扁平式設計。遺憾的是,後面既沒有換擋撥片,纖細的輪輻也缺乏充實的握感。巨大的儀錶盤也被簡化到只有轉速、時速和油量三個錶盤,下面則是行車電腦顯示屏。雖然看起來較為簡潔,但放在這裡顯然有些缺乏新意。
全景天窗也是甲殼蟲的新裝備,只是僅限於外表很美。坐到車裡其實尺寸和傳統天窗無異,而開啟範圍更是可憐的僅有1/2。來自高爾夫的音響面板也有些審美疲勞,但喇叭上的「Fender」LOGO絕對是吉他發燒友的最愛。這是Fende專為新甲殼蟲定製的車載音響系統。除了可以提供選裝10聲道功放,後備箱中還背負了一個大號的重低音箱。
桶形的座椅,坐上去和以往的大眾車無異,只是紅黑色的搭配更容易勾起駕駛者的激情。而後排雖然只設置了2個座椅,但得益於車頂線條的拉長,終於可以容納下成年人了。而通過放倒靠背,行李箱容容積還可以在310L/610L/910L中隨意選擇,此種表現已經與大多數緊湊級兩廂車相差不大了。
動力方面,首批引入國內的新甲殼蟲並沒有帶來2.0TSI+DSG的組合,而是採用了相對經濟實惠的1.2TSI、1.4TSI+DSG的組合。不過底盤方面依然原汁原味,因為它的開發是由GTI的團隊領銜擔綱,調教完全相同,後多連杆獨立懸掛取代了原來的扭力梁,就連XDS電子差速鎖也在,所以說它是披著甲蟲殼的GTI一點兒也不為過。
回到路面,我們試駕的車型全部為1.4TSI的雙增壓車型。所以1.2TSI的表現還需等到之後的深度測試。而目前這臺1.4TSI雙增壓引擎,從數據上已經大大超過了老款上的1.8T車型。最大功率達到了118kW/5800rpm,最大扭矩則達到了240Nm/1500-4500rpm,廠家宣稱百公裡加速只需8.3秒。
實際體驗,雖然機械增壓的加入使這臺引擎的爆發點壓低至1500rpm,但或許是機械增壓偷取了部分曲軸扭力,起步時的表現似乎比1.4T的高爾夫6還要乏力一些。好在隨著轉速指針略微上揚,來自雙增壓的爆發力就會接踵而至,配合我們所熟悉的7速乾式DSG雙離合變速箱,稍微暴力點行駛,反而能夠獲得更好的駕駛平順性。
不過顯然安排在市區的試駕能夠給我們大油門的機會少之又少,而樂於升檔的DSG又始終將雙渦輪封印。這時油門的反應就像棉花糖一樣有氣無力。當然值得慶幸的是,為了應對油價的上漲,目前這臺集動力和小排量於一身的1.4TSI,依然是目前無數不多的折中方案之一。
總結:其實在汽車圈玩復古還有很多成功的例子,MINI、菲亞特500都是,但早在1998年就得以重生的甲殼蟲,作為先行者卻未能蓋住MINI進化的步伐,這顯然不是大眾的高層所願意見到的。目前來看,新甲殼蟲至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新車除了變得更加中性,更好的空間表現也是他的獨一份。至於以後SUV,旅行版,跑車版...更豐富的車系,才是長遠發展的制勝法寶。
本文來源:網易汽車 作者:柴華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