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天侃地侃汽車,東西南北有正宗。我是侃車官,最近,轟動車壇的大事肯定是德國大眾公司7月10日宣布停止甲殼蟲(Beetle)汽車的生產。10日,大眾汽車正式下線最後一批甲殼蟲。而下線的最後一輛甲殼蟲會成為博物館的藏品。那麼百年的汽車史,為啥甲殼蟲就成為經典呢?它的退市是壽終正寢,還是另新生命的開始呢?請聽聽侃車官的看法,也希望和各位網友探討一下。
在百年的汽車發展歷史中,世界公認的汽車發明者是德國人卡爾·佛裡特立奇·本茨。因為他是第一個取得了內燃機動力汽車的專利。在1885年研製出世界上第一輛馬車式三輪汽車,並於1886年1月29日獲得世界第一項汽車發明專利,這一天被大多數人稱為現代汽車誕生日。
甲殼蟲汽車是誕生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期的納粹德國時代,至今已有80多年歷史,第一款經典車型由保時捷創始人費迪南德·波爾舍設計,1938年正式批量生產。這款車因為外形酷似自然界的圓形甲殼的昆蟲而得名,也讓「甲殼蟲」的暱稱享譽世界。因為定價合理,性能可靠它的第一代車型,產量超過兩千萬輛。目前的車型是第3代車型。甲殼蟲因為外形的萌萌噠,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她的身影,同時也擁有大量的粉絲,想起小時候的玩具汽車竟然就是甲殼蟲。第一代甲殼蟲是很多人的記憶,曾經是家用車的符號,又可曾想到有一個叫墨西哥的國家一半計程車曾經是甲殼蟲哦。
為啥甲殼蟲被認為是經典?
被認為經典的車型一定是世界最暢銷車型。舉幾個例子,如全球銷量4600萬的卡羅拉,自1966年推出第一代以來,至今已發展到第十二代。高爾夫全球總銷量超過了3500萬輛,1974年誕生,現在已經是第七代。還有福特F系列皮卡、雅閣、帕薩特等等都是全球總銷量在兩千萬左右的量級。 而大眾甲殼蟲被稱為永遠的經典,除了全球銷量2500萬輛的認可度,其更有藝術氣息,更具人氣指數,更加卡通,或者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更具網紅特質。
1933年的德國,每50個家庭中只有1家有汽車,當時德國汽車工業並不發達,汽車只是上流社會使用的商品。希特勒執政後承諾:保證德國每個家庭有一輛汽車。當時捷克斯洛伐克Tatra公司的轎車,流線型設計、可乘坐5名人的車型讓元首非常滿意,決定按照這款車雛形生產。 於是這款「國民車」最終由保時捷確立了VW 38車型為量產版本。VW 38擁有流線型車身和可容納5名乘客,售價僅需 990馬克,採用後置風冷水平對置發動機,最大功率18kW,最高時速100公裡。這款車由費迪南德·波爾舍擔任技術和設計。工廠計劃年產150萬輛,成為當時世界最大汽車工廠。1972年,甲殼蟲以產量一千五百萬輛,超越福特T型車的記錄,成為全球總產量最大單一車型。1998年和2010年,甲殼蟲分別又經歷了兩次換代,直到2019年7月停產。
甲殼蟲可以重生嗎?
當最後一輛「甲殼蟲」 駛下生產線,經歷了81年輝煌的大眾甲殼蟲汽車宣告停產。風靡世界也好,永遠的經典也罷,甲殼蟲汽車因為種種原因停止生產,退出歷史舞臺,留給車迷的是無盡的遺憾和遐想……
以下侃車官個人觀點分析甲殼蟲是否可以重生。
長期以來,甲殼蟲在人們的心目中就是時尚和可愛的化身,線條動感流暢,外形卡通可愛,富有喜感造型,精美的配置,內飾做工精緻,細節完美,設計人性化。甲殼蟲在2000年以前的大街小巷幾乎沒見過,真可謂奇貨可居。2004年左右大街上才偶爾可以見到,但是非常少見,據說落地後,價格在四十萬元左右,成為小型豪華車的代表,當時本地常見一個家族做高檔家具產業的女老闆經常開了一款黃色的甲殼蟲,非常醒目,可以說是彰顯典雅尊貴。 2007年後進口大眾4S店逐漸在二線城市鋪開,進口車開始大量進入市場,街面上甲殼蟲開始多起來了,當時年輕時尚女性開一輛甲殼蟲在街上是很拉風的。
甲殼蟲車友們的評價是,整體操控輕盈靈巧,方向盤指向清晰,底盤穩重,抓地力好,行駛輕快,大眾甲殼蟲整體空間夠用,前排駕駛乘坐的腿部空間寬裕,後排乘坐空間相對小一點,座椅包裹性好,舒適度也不錯。車友認為甲殼蟲最大缺點是,動力一般,起步慢,油耗相對高,維修保養貴,養護費用較高。
侃車官認為甲殼蟲的停產主要還是在有幾個方面缺乏競爭力,首先是進口車,車價更高一些,而性能又不比合資車突出。二是車的尺寸還行,後排空間太擁擠。三是油耗相對比較高。四是維修保養費用高。這五點都是硬傷,在長期的競爭中沒有了優勢,尤其是去年以來,車市進入瓶頸期,買車的消費者更理性,也更多的考慮性價比,光靠外形和內飾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