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之蟲:從卡夫卡的《變形記》到麥克尤恩的《蟑螂》

2020-12-03 新浪財經

來源:界面

伊恩·麥克尤恩 圖片來源:Anthony Harvey/AFP/Getty Images

「那天早上,吉姆·薩姆斯從煩躁不安的夢中醒來時,他機智地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生物,卻不知道原因。」伊恩·麥克尤恩令人愉悅、略顯得意的英國脫歐諷刺小說《蟑螂》,向卡夫卡的《變形記》巧妙致敬,卻講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這本小說講述的是一隻蟑螂醒來之後,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個宿醉的首相,和鮑裡斯沒什麼兩樣。當它習慣了新的骨架和嘴裡的舌頭後,便著手引導英國陷入一場廣受讚譽的國家災難。這隻蟑螂完全靠直覺行事——這也許與蟑螂的單細胞頭腦有關——而內閣的大多數成員實際也都是蟑螂。

卡夫卡的開場白似乎是一個夢境、隱喻或寓言,但故事緊接著以令人沮喪的現實主義展開。麥克尤恩努力去做到這種「反轉」,但卻並不總能與後續情節聯繫起來。事實上,麥克尤恩更可能從喬納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那裡汲取了靈感,書中最優秀、最有趣的想法是支持英國脫歐的國家項目,這是典型的斯威夫特式荒謬。

吉姆·薩姆斯以「要麼做,要麼死」為口號,擁護非正統的「反轉主義」經濟理論。國家將反轉資金流動,人們通過支付工資獲得工作,用靠購物「賺」的錢支付你的薪水,商店則會付你錢讓你買走商品。其理論是,充分就業和民族復興將會產生這種結果。斯威夫特《小人國》為水煮蛋該從大的一端(Big-End)剝開還是小的一端(Little-End)剝開的爭論,在這本書中體現為反轉主義者和他們的「順時針」對手之間的惡性分裂。小說中還有託馬斯·品欽式的灑脫,大衛·福斯特·華萊士在《蒼白之王》(The Pale King)中關於累進銷售稅的滑稽評論。麥克尤恩花費了不少篇幅展示他的靈感,也可以看出他對此有多滿足(事實上,這是典型的麥克尤恩,他忍不住特別提到熱力學第二定律來進行討論)。

簡單的政治諷刺段落中有不少值得讀者品味,只不過稍顯笨拙。有一個角色打扮得像是史蒂夫·希爾頓(Steve Hilton)/多米尼克·卡明斯(Dominic Cummings),「他灰色的鬍子留了三天,穿著運動鞋超人T恤外面套著黑色絲綢西裝。」美國總統是唐納·川普的唾液,被稱為「阿奇·塔珀」——一半取材於伊莉莎白式的低俗笑話,一半(也許)是對多恩·馬奎斯(Don Marquis)筆下的蟑螂「阿奇」致敬。小說中有著尖銳的民粹主義、白痴小報言論和內閣級詭計:一艘英國漁船被一艘法國船隻撞沉,之後憤世嫉俗的外交吹噓似乎過於真實。

當德國總理哀傷地問吉姆:「你為什麼這樣做?為了什麼目的,你是要分裂你的國家嗎?」

首相的腦海中飄蕩著一些令人信服的答案,儘管他沒有說出口。因為。因為這就是我們正在做的。因為這就是我們所相信的。因為我們說了要這樣做。因為人們說這是他們想要的。因為我是來拯救這個國家的。最終唯一的答案就是:因為。

然後他逐漸恢復理智,他鬆了一口氣,回憶起前一天晚上演講中的一句話。「更新,」他告訴她,「和電動飛機。」焦急的停頓後,他終於想出來要怎麼回答了,謝天謝地。「因為,議長女士,我們打算變得乾淨、綠色、繁榮、團結、自信和雄心勃勃!」

小說最大的問題在於,英國脫歐是如何與蟑螂變成人類的前提產生關聯的。卡夫卡沒有要求讀者考慮他所書寫的場景是怎麼發生的,背後的原因是什麼。麥克尤恩無法做到這一點,只好東一筆西一筆地插入無法解答的問題。蟑螂怎麼會記得60年代的歌曲《Walking Back to Happiness》?為什麼蟑螂變成人的設定在開篇看起來像是一場意外,最後卻像是蟑螂的集體行動?是蟑螂策劃了這一切嗎?哪怕在蟑螂一覺醒來變成首相之前,全民公投就已經發生了?在小說最後我們知道,「借來的屍體」的「合法所有者」將會重新變回人類,那他們之前在哪?

這些都是我們必須提出的瘋狂的問題,但如果《蟑螂》想要證明自己不僅僅是由一個又一個瘋狂的情節組成,如果這些情節能以任何令人滿意的方式粘合起來,它至少需要提供或允許答案。最後,讀者仍然不明白為什麼這個故事需要涉及到蟑螂/人類的轉變。

作為一個諷刺故事,它可能會鼓舞那些認為英國脫歐與單方面逆轉經濟法則一樣瘋狂,並且能夠輕易被邪惡、兇殘、滿嘴謊言的蟑螂控制的人。但這並不應該是諷刺小說的亮點。小說中不乏麥克尤恩流利的文筆和智慧(雖然喜劇從來就不是他的才華之重)。但是,和吉姆·薩姆斯或《變形記》的格裡高爾·薩姆莎(Gregor Samsa)一樣,《蟑螂》最終的結果是四不像。

(翻譯:李思璟)

來源:衛報

原標題:The Cockroach by Ian McEwan review – bug's eye view of Brexit

相關焦點

  • 《變形記》的主人公到底變成了一隻什麼蟲子?
    這隻誇張到佔領了整個封面的蟑螂,把原作中那種荒誕而詭異的氛圍展現得淋漓盡致。 後浪漫『文學經典改編』系列 等等,為什麼是蟑螂?在我們的印象裡,《變形記》中的主人公不是一隻甲蟲麼?
  • 卡夫卡《變形記》:變成蟲子也許是一種幸運
    我在波哥大一間陰森的學生公寓裡讀了卡夫卡的《變形記》後,我再沒有這麼激動過。——馬爾克斯很多人知道卡夫卡這個名字是從《變形記》開始。關於《變形記》,人們對「標準」式評並不陌生,諸如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異化,底層小人物命運等等。
  • 卡夫卡的困境:《變形記》現實的荒誕中,對孤獨的恐懼與渴望
    所以,當我發覺能夠深入以前深入不了的故事,比如卡夫卡的這篇《變形記》,還是十分欣喜的。當我探入格裡格爾生活中的孤立和絕望,感悟到他的孤獨和恐懼,方才覺察這部作品與眾不同的偉大,再反觀現實的人生,終於明白卡夫卡之於我們的意義。
  • 卡夫卡《變形記》當你睡醒變成了甲蟲,被家人追殺你該怎麼辦呢?
    一,人變成甲蟲的故事卡夫卡的這本《變形記》是一部20世紀西方文學的超級經典,講有這麼一個人,一覺醒來,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小說開頭的第一句話是這樣寫的:「一天早晨,格裡高爾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
  • 卡夫卡《變形記》,預示當代人命運:當個打工人,或變成甲蟲
    他既喜歡寫作,又不想將它們都發發表出來,生前很少發表作品, 臨終時還留下了遺言,要友人布洛德把他的作品全部焚毀;愛情上他既熱烈追求菲利斯,但是又為文學奉行禁欲主義,怕感情影響創作,最終兩人婚姻無果;在工作方面,卡夫卡拿到了法學博士學位,卻在一家保險公司上班;他嚮往寫作自由的生活,但是為了支持家庭收入他不得不按部就班地工作;卡夫卡對於不得不上班這件事有多難接受呢?
  • 卡夫卡與中國:無用的文學
    ——卡夫卡卡夫卡與中國,卡夫卡與道家,僅憑一些隻言片語就可以建構出某種新的解釋學?這些散在的語句,只能作為輔助記錄的語句而已,如何可能走向另一種新的文學,走向一種無用的文學?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那就讓我們重新走進這些散在的語句之中,它們被挑選出來,也並不那麼全面,只是供輔助之用。
  • 黑色荒誕漫畫《變形記》推銷員變身3億年蜚蠊蟲的哀傷與選擇
    ----卡夫卡 這本後浪出品的漫畫基本還原了卡夫卡在1915年,也就是差不多100多年前寫的《變形記》,只是書中的格裡高爾清晨醒來時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甲蟲,嚇壞了父母和妹妹。漫畫作者法國的埃裡克·科貝昂直接把蟲子具象化為蜚蠊(音同匪連),一個古老的物種,早在古生代(石炭紀和二疊紀)就是大約3億年前就已經存在。
  • 卡夫卡《變形記》:變成一隻甲蟲後,世界會如何對待失去價值的人
    只要提到20世紀文學,一個一定繞不開的人物就是弗蘭茲·卡夫卡,作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是無可替代的,直至今日,文學界仍然燃燒著「卡夫卡熱」。卡夫卡生活於一戰後動蕩不安的社會,社會的壓抑,父親「如暴君般的統治」,讓他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只能通過寫作,將這種壓抑通過主人公宣洩出來,所以作品就呈現出荒誕的色彩。《變形記》是具有鮮明卡夫卡特色的一本中篇小說,作者將本身性格經歷環境的投射其中,寫出了時代與人的共同困境。有價值時,敲骨吸髓;無價值時,棄之如敝履。
  • 卡夫卡的荒謬從何而來?
    卡夫卡這個名字一聽就好像不得了。等到看見照片——這麼苦命。從耳朵、眼睛,一直苦到嘴巴。這麼苦命,和中國的賈島一樣。——木心」關於卡夫卡,木心先生如是說。弗蘭茲·卡夫卡,出生在奧匈帝國末期的布拉格一個猶太中產家庭,父親從事百貨批發生意,脾氣暴戾。有評論家將卡夫卡與莎士比亞相提並論,足見卡夫卡的文學地位。
  • 卡夫卡:一個籠子在尋找一隻鳥
    而我,則穿過了查理大橋,在對岸一個寂靜的街巷上,找到了卡夫卡博物館。  與之前的熱鬧相比,這裡實在算得上冷清,這與卡夫卡的地位不匹配,卻符合卡夫卡的個性,他說過:「我們唯一能夠逃避的就是逃避本身。」  先要走上一個木製的二樓樓梯,才開始進入博物館。
  • 卡夫卡構築的內心地下城堡
    作者:晏硯硯 卡夫卡的名字,已經成為一個無可替代的符號,《變形記》以當仁不讓的姿態表達了卡夫卡作品中最顯著的特徵。 《卡夫卡短篇小說選》收錄了卡夫卡296篇作品,篇幅不一,有的長則十多頁,有的短則幾十個字,他的文學作品中表現的強烈的哲學意義,成功地在20世紀的德國文學史上建立了嶄新的審美觀念,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他的作品,讓現代人至今讀起來也會感覺到對於內心的挖掘,對藝術的感嘆。
  • 《變形記》出版100周年,卡夫卡不也是那隻不幸的甲蟲?
    【編者按】《變形記》是卡夫卡的代表作,寫於1912年,發表於1915年。今年恰好是《變形記》發表100周年。100年過去了,主人公格裡高爾內心所感受到的孤獨、冷漠和悲涼,在今天依然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澎湃新聞獲得授權摘錄《卡夫卡談話錄》中的部分篇章。
  • 《變形記》卡夫卡用一隻甲殼蟲,寫盡了「社畜」有多討厭上班
    雖是一句自嘲,反映的卻是北上廣打工者日常現實:人未到公司,工作內容已排滿;在上下班高峰地鐵擠得生無可戀;被塞滿各種非自己職責範圍的工作內容;在各種地點都需要工作,包括等地鐵和公交;替同事收拾爛攤子;很早到公司,深夜才下班......開頭的那段,是我根據《變形記》改寫的變形之前的某一天早上,卡夫卡的開頭是這樣的:「一天早晨,格裡高爾.
  • 卡夫卡的普羅米修斯:走向一種無用的文學
    形成一種無用的文學?  文學已經無用了,這幾乎是一個事實,在一個網絡自媒體的個體化寫作時代,文學寫作,文學批評,已經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位置。  網絡大數據的時代之為新的全知全視,之為敞視監獄,而導致了秘密的喪失,個體破碎的日常寫作也喪失了厚度,虛擬空間縮短了空間也消除了時間,如果有著新的寫作,乃是重新經驗生命的秘密,未知或者非知識,或者無用。
  • 少女,是卡夫卡升入文學殿堂的階梯?
    撰文 | 遠子在馬克斯·布羅德的筆下,卡夫卡是一個「非寫不可」的文學聖徒。他的整個人生都建築在文學事業之上,生活中再微不足道的時刻,也是他「創作衝動的標誌和證明」。除此之外,布羅德還喜歡反覆提醒讀者留意卡夫卡眼中閃爍的熱光:「寧可咬住生活,也不要咬自己的舌頭。」「不要絕望,對你的不絕望也不要絕望。
  • 文學、少女與死亡:卡夫卡的生命三角
    《卡夫卡與少女們》中文版的譯者管筱明在序言中寫道,「對於卡夫卡的文學創作,少女不僅是靈感,是素材,而且是力量。」卡夫卡死於生命中最後一位少女朵拉的懷抱裡,堪稱「死在遲來的浪漫精神之頂點」。當我們走近卡夫卡,就預感到幾乎可以用指頭觸摸他。對於文學,他提出沒法滿足的要求,正如對少女們,他提出不可能答應的要求,雖然這些要求是私下提出的,相互間卻聯繫在一起。如果少女僅僅是絕望者的慰藉,她早就得到讚美了。她就是沙漠中的綠洲。她身體的幻影在與寫作的力量對抗,可惜這只是微不足道的保護體。
  • 《變形記》(上)▏從甲蟲的角度看世界
    ——卡夫卡《變形記》卡夫卡的《變形記》裡,銷售員格雷郭爾在睡夢中醒來之後發現自己變成了甲蟲後逐漸被人們拋棄的故事。當他變為甲蟲後仍然在想自己的工作,想著自己應該為了家庭生計奔波勞碌,想著自己應該如何應對員工主管,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當他變為甲蟲也無法放下自己身上的擔子,他變為甲蟲的巨大又使他感到沉重的軀體是他在現實生活中的壓力的具象。
  • 30.騎煤桶的人-卡夫卡-外國文學作品選00534-2013年版
    我騎到桶上,手抓住上面的桶把——世界上最簡單的轡頭,費勁地轉到臺階下。到了下面,我的桶卻一躍而起,那姿態優美無比;就是躺在地上的駱駝隨著馱工的鞭子的指揮,搖著頭站起來時,也沒有這樣優美。我以均勻的速度穿過凍硬的街道,我常常被抬升到二層樓那麼高,從未下降到和房門一樣的高度。最後,我高高地飄到了煤店老闆拱形地窖的門前,老闆正蹲在深深的地窖裡的小桌子旁,寫著什麼;窖裡太熱,他讓窖門開著散熱。
  • 讀卡夫卡的《變形記》他把一隻甲殼蟲的故事,推向世界文學巔峰
    文:櫻塵在古羅馬時期,奧維德曾經寫過一本書,叫《變形記》。書中大多是在描述人(神)可以變成動植物,動植物又可以變成人(神)的神話故事,這些故事中,有一些會顯得比較悲苦,但有一些卻含著愛的溫情,同時還能體會到一些人與自然的融合,兩者之間自由的切換身份。就如我們《西遊記》裡的孫大聖,即使七十二變,終究還是可以變回原形——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