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來到世界,便自然有了「關係」,與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與身邊事物的關係。經營好各種「關係」是一種基本能力,可以讓人感受到愛和幸福。而這正是「愛與夢想」繪本課程開設的初衷。
課程背景
小學低年段學生處於人生觀和審美觀的形成期,是自我意識、情緒理解、親社會行為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愛與聯結能力的啟蒙階段。具有藝術、審美、樂趣與教育意義的兒童文學——繪本,對於這一階段的孩子有著獨特的價值。
「愛與夢想」課程以繪本為載體,通過講讀、共讀、思考、延展等活動,觸發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讓孩子感受閱讀的快樂,學會尊重、關懷,進而樂于欣賞、表達、溝通和分享。
課程目標
培養學生閱讀繪本的興趣,能連續讀完一個繪本故事。可以結合圖文,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大意,並能清晰地說出自己喜歡的繪本故事及喜歡的原因。
通過讀圖讀文,能獨立思考並提出自己的問題,樂於表達自己對故事的感受,樹立表達的自信心。
在故事共讀與交流中能做到安靜地傾聽,並能夠主動回應他人提出的問題,清晰表達自己的觀點。
通過對不同風格繪本的閱讀、共讀、想像及思考、討論、延展活動,初步感知繪本的特點,體會繪本的藝術表現之美與創意表達之美。
通過課堂學習,樂於利用校內外圖書資源進行閱讀,養成科學的閱讀習慣。
課程內容
第一模塊:夢想開啟
本模塊用《我喜歡書》開啟閱讀的主題,也用找書活動來完成小組任務,讓學生初步體驗團隊凝聚力和獨特的上課方式。
第1課時:打開繪本。讓未接觸過繪本的學生認識繪本,對繪本產生興趣;讓已有繪本閱讀基礎的學生列出兩個以上繪本的共性。
第二模塊:童心之趣
趣味性是兒童文學的重要特質之一,讓孩子在一系列充滿童趣的繪本故事中體會閱讀的樂趣,自行建構故事的意義。
第2課時:閱讀繪本《一寸蟲》《這不是我的帽子》。通過閱讀繪本,發現並感受一寸蟲和小魚「逃跑過程」的有趣之處。想像繪本故事的結局,並表達自己的觀點。
第3課時:閱讀繪本《一顆超級頑固的牙》。通過繪本講讀和畫面觀察,能夠利用語言複述、用肢體動作表現故事。同時,還可以與閱讀體驗相結合,分享自己的掉牙或拔牙經歷。
第4課時:閱讀繪本《野獸國》。能說出繪本主人公在野獸國的情緒變化,分享自己眼中的繪本故事。
第5課時:閱讀繪本《壁櫥裡的冒險》(選修)。感受一次驚險、刺激、不可思議的冒險,圍繞繪本故事思考、提問和討論,能結合閱讀體驗進行個性化表達。
第6課時:愛想像。發現本課所用繪本在用色和表達方面的特徵,並表達自己的創意想法。
第三模塊:色彩之美
兒童的藝術認識活動是感性化的認識活動,通過一系列繪本故事的感性化閱讀和欣賞,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
第7課時:閱讀繪本《小黃和小藍》。理解繪本故事,能回答關於故事內容的提問,能說出閱讀紙片拼貼風格繪本的感受。了解顏色混合改變的知識,嘗試進行拼貼。
第8課時:閱讀繪本《小蠟筆大罷工》。能簡單概括「小蠟筆」罷工的原因,進而理解每種顏色都有各自的作用,並嘗試換一種色彩表達所見。
第9課時:閱讀繪本《紅雨傘》。對小狗的奇幻之旅進行故事續編並試講,同時還要繪製小狗的冒險地圖。
第10課時:繽紛色彩(選修)。閱讀色彩風格鮮明的繪本,能說出對繪本內容、主題、表達等方面的整體感受,並完成學習任務。
第四模塊:創意之妙
創造從模仿開始,欣賞創意繪本,感受創意的魅力。學生要嘗試利用創意手工、繪畫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
第11課時:閱讀繪本《奧古斯汀》。通過觀察九宮格細節來感受繪本《奧古斯汀》敘事風格,理解奧古斯汀在融入新環境過程中的情緒變化。通過細節對比,初步認識著名畫家及其畫作。
第12課時:閱讀繪本《我的連衣裙》。根據畫面提示,大膽猜測小石頭、連衣裙的變化趨勢。續編故事,能畫出自己想像的故事。
第13課時:閱讀繪本《感嘆號》。在共讀、分角色朗讀中感受感嘆號自我發現前後的心情和能量變化,並能創造擬人化的標點符號角色。
第14課時:輕敲魔法樹。觀察、感受四季的變換,能夠辨別出繪本中出現的不同季節。體驗用肢體動作表現畫面變化。小組合作製作魔法樹,能綜合運用本模塊蘊含的創意進行個性表達。
第五模塊:我喜愛的繪本
一學期的繪本學習後,孩子有了不少自己喜歡的繪本,把這些都記錄下來,完成「我喜愛的繪本」小作品,並將喜歡的繪本風格融入其中。
第15-16課時:我喜愛的繪本。與同伴分享喜歡的繪本並給出理由,還可以運用喜歡的色彩和風格創作自己的繪本。
課程實施
課程實施的主要方式為:教師講故事,以及繪本共讀、自由閱讀、比較閱讀、手工製作、繪畫和分享交流活動。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
1.明確本課程「注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獨創性理解」的課程定位,重點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個性表達、學會傾聽、樂於交流的素養。避免基於個人片面理解的教學行為,確保目標有效落實,實現學生能力進階。
2.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定位和目標重新設計拓展活動部分。
3.繪本是「大人讀給孩子聽的圖畫書」,但傳達不等于禁錮,切忌用成人需求和標準要求學生。
4.繪本講讀儘量保持持續和連貫,部分設疑即可。故事PPT也不需要將文字放大或覆蓋性添加,避免破壞繪本自身的審美功能,教師講讀時可以使用繪本或製作故事文本手卡。
5.學生可以閱讀紙質繪本,也可以利用平板電腦通過PPT閱讀。教學中要保障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閱讀和理解文本。
課程評價
過程性評價為主,終結性評價為輔。
1. 通過課堂觀察、平時表現,評價學生在閱讀時的投入度與興趣。具體表現為課堂中對故事的期待、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專注度等。
2. 通過課堂觀察,評價學生思維及表達能力的提升,具體表現為學生能夠對感興趣的故事及畫面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能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提問、討論或分享。
3. 與該課程配套的「學生本」上的記錄是結果性評價。一方面,學生能在學生本中記錄本學期及課外閱讀過的繪本,並給出評價。另一方面,學生能夠選擇喜歡的繪本並分享給他人,並用簡單的繪畫文字記錄。
4. 通過家庭輔助完成任務的方式,實現家校共育促進閱讀。具體表現為:與家長一起去圖書館借閱圖書,並記錄在「學生本」上;在家長的幫助下,錄製一段3分鐘小視頻,列舉部分自己在本學期閱讀過的繪本名稱,並重點推薦一本自己喜歡的繪本。
(作者單位系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
《中國教師報》2019年07月03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