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捷克反法西斯戰士,記者、翻譯者和作家米萊娜-耶申斯卡曾是卡夫卡的女友
紀念石黃銅板上鐫刻著紀念文字:「米萊娜-耶申斯卡曾在這裡生活,她1896年出生, 1939年遭監禁,1944年5月17日遇害於拉文斯布呂克。」(攝影:黃頻/中歐社)
米萊娜1939年遭監禁之前居住在布拉格維諾赫拉迪城區Kourimska街6 號。(攝影:黃頻 /中歐社)
中新網布拉格7月19日電(黃頻) 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維諾赫拉迪城區一條狹窄僻靜的小巷裡,兩名工人7月18日在一幢樓房門前右側路面鋪下一塊嵌著黃銅板的小方石,上面鐫刻著紀念文字:「米萊娜-耶申斯卡曾在這裡生活,她1896年出生,1939年遭監禁,1944年5月17日遇害於拉文斯布呂克。」
據中歐社報導,對於米萊娜-耶申斯卡,許多人都知道她是著名作家卡夫卡作品最早的捷克文翻譯者,也曾是卡夫卡熱戀過的女友,卡夫卡寫給她的情書被後人編成一本《卡夫卡:致米萊娜的信》。人們很少注意到,米萊娜還是一名堅強勇敢的反法西斯戰士。
米萊娜-耶申斯卡是一名記者、翻譯者和作家,由於加入反法西斯地下抵抗組織,編輯秘密出版的雜誌《在戰鬥》,組織猶太人逃往波蘭,她於1939年11月在布拉格被蓋世太保逮捕,後關押在德國柏林以北90公裡的拉文斯布呂克集中營折磨至死。她失去自由之前的最後住所就在布拉格維諾赫拉迪城區Kourimska街6 號這座房子裡。
在納粹犧牲者生前住所門前路面上嵌入紀念石向遇害者致敬並警示後人記取納粹大屠殺罪惡的做法始於德國,德國藝術家岡特-德姆尼希是這一做法的創始人。
1992年12月16日納粹下達驅逐吉普賽人的《奧斯維辛法令》50周年之際,他把第一塊紀念石鋪到科隆市政廳前的路面上。
岡特-德姆尼希把這種紀念石稱為「絆腳石」(德語Stolpersteine),儘管它們實際上與普通鋪路石平齊,並不礙腳。
據說一個小學生曾經問岡特-德姆尼希:「到底會不會被絆倒?」「不,不,人們的身體不會被絆倒,而是在心裡被絆倒。」 他回答說,「它們讓德國人一次又一次被納粹的罪行牽絆,讓德國人保持對受害者清醒的記憶。」
製造和鋪設絆腳石的資金主要來自私人捐助。捷克於1998年鋪設下第一塊「絆腳石」,是德國以外最早仿效的國家。現在捷克有300多塊此類紀念石,而全球範圍內已超過4萬塊。它們被人稱作「世界上最大的非集中式的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