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5日,上海圖書館
良師雅集·新銳創業者12堂必修課第四堂
主講導師:樊登(樊登讀書會發起人,電影學博士,主持人)
課題:《工作是一種修行》
聯合主辦方:上海圖書館,樊登讀書會,36氪開氪,咪咕直播,獵聘, 蜻蜓 FM
良師雅集新銳創業者12堂必修課的第四堂課《樊登:工作是一種修行》昨天在上海圖書館結課。樊登讀書會發起人樊登老師為超過1000位學員帶來的課程,讓大家在歡笑中學習、感悟,滿滿的乾貨。
以下為演講部分內容:
請問大家,創業以後有沒有變得更加的焦慮?
大家為什麼會有種習慣性的感覺,創業會變得焦慮,但其實不是的,創業越來越好的時候是不會焦慮的。我覺得工作的時候反而更焦慮。我最焦慮的時候是在中央電視臺的時期,感覺一切都不可控。你離開這個平臺之後,什麼都不是。我每天都在算自己的收入,每天都特別焦慮特別難受。我非常理解年輕人,為了經濟的問題吵架焦慮。隨著我自己的創業,這樣的焦慮越來越少。
創業絕對不是換一種形式打工。
特別多人的創業的出發點是我有這個特長,然後去發展我的特長。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的思路,那我們只是換一種方式在打工而已。這時候你會發現,你比大平臺工作還要焦慮。
有一句話特別打動我:一個優秀的企業是優雅地解決問題。聽到這句話時,所有人都發出了驚嘆:高手。
因為這些成功的企業家都有這個感覺:當你做對了一件事時,結果特別好,因為你做了優雅的事情。
2018.1.15
樊登老師與VIP學員合照 ▼
還原論:把企業拆成很多模塊,了解全部模塊,最後輸出的結果就是可控。牛頓就是「還原論」做到極致的人。
延續到今天,它就是「KPI」,算到每個人頭上的「任務」。當我們面臨一個極度複雜的環境時,「還原論」是沒有作用的。
現在每個人都有了手機,你可以隨時隨地開發業務,隨時開發出風暴般的成果。所以在現今如此複雜的情況底下,如果公司老闆還在用KPI一層層把任務往下壓,這就是「還原論」。
2017年,我讀的印象最深刻的一本書是《反脆弱》。很多人想尋找創業的規律,那麼我認為,你需要獲得反脆弱的能力。其中有兩個詞:「觀光化」:例如你今天來聽課,回去後發一個微博說「今天學習打卡一小時」。觀光式的教育特點:我讓你做了所有事情,卻都不是讓你能快樂的事情,這就是脆弱的。
你現在很多的問題,古人其實早就想過。所以你們說的創業的焦慮主要來自於哪裡呢?來自欲望。核心是來自於分別心。分別心就是「觀光」。我總是在挑選,我用了大量的時間去揀擇,但是沒有拿出時間來享受。舉個例子,你在旅行的時候,忙著拍照,打卡,觀光,為的就是回去後發朋友圈。「留住記錄就留不住記憶」你沒有享受眼下的體驗。大量的人都是生活在觀光的狀態下。
再舉個例子,我今天來這裡演講,如果我是抱著一種心態:這是工作,我會想趕緊結束了後去幹自己想幹的事兒。這就會引發焦慮。
分別心才是給我們帶來焦慮的東西。千萬別想著用學習來抑制焦慮感。學習的目的只有一件,就是你真的明白這個道理。只要你真的明白這個道理,做事就立刻會發生改變。這就是王陽明講的「知行合一」。
你做不到,就是因為你未曾真的知道。
我是怎麼做到越來越不焦慮的呢?我在創業過程中做的每一個決策,都有理論依據,來自哪本書,哪個部分。你必須有邏輯有原理。
一個人發生了改變沒有因為是別人的話發生改變,都是因為自己內心有很足的自信。
大量人都是被「存量能力」害死的,很多人發現一個事情,就帶出來一個團隊,本質上跟原來工作沒有差別,差別就是現在由你來發工資,那就焦慮的不行了。
創業是來自於你發現一個問題,這個問題需要改變,而你呢又恰好發現了一個小秘密,如果你沒有找到這個小秘密,你就不要創業。
創業的第一步:用最低的成本去獲得一個驗證。
驗證價值假設,這事兒你想的到底對不對,有沒有人會願意為你付錢。
很多創業者在一上路的時候並沒有做價值假設,做了一個根本不需要的東西,還一腔熱血賣房創業。這些我並不是悟出來的,是因為我讀了一本書叫《精益創業》,裡面講到的。創業最可怕的事叫on schedule,按照日程表,創業不是發射火箭,創業是開車。路上拐多少彎,停多少次紅綠燈,慢慢到了目的地,這就是創業。不要找身邊的朋友去問,我做這個事有沒有價值。
良師雅集創始人趙大勇致辭▲
現在的創業環境是前所未有地好,你離開任何一個平臺都可以生活的很好,每個人都被賦能了。創業最重要的是要平衡風險,優秀的創業者不是冒風險的人,是善於控制風險的人。我在做這一切的時候都沒有辭職,兼備著創業。後來我驗證了「增長」,你要尋找的創業項目應該是要有增長價值,指數型增長,哪本書講這個?《指數型組織》裡面告訴我們所有的指數型現象都是怎麼發生的。
每一次發展的結果,都是下一次發展的基礎,邏輯就出來了。
大家很熟悉「冪次」法則,為什麼會有「冪次」法則的發生?原因是什麼?計算機晶片的發展中,當晶片的運算速度第一次變快以後,會用來進行第二次晶片的研發。第二次晶片研發變得更快以後,就可以進行第三次研發,這種累計的效果才能出現Y等於2的X方(y=2^x),這是冪次法則。
公司裡面,有沒有第一次發展的結果,能夠成為第二次發展的機制?這個機制如果沒有,就不要妄想你的公司有指數型增長。
蘋果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它把版權等(冪次增長)作為自己的主業,是指數型的增長,而製造手機、零件這種線性增長的事兒交給其他合作夥伴。而現在很多處於困境的創業者恰恰相反,他們是線性創業,增長很困難。
你現在所得到的,應該是從之前的創業成果中積累而來的。例如亞馬遜公司,從賣書到賣貨,到成為世界最大的物流公司,到現在的亞馬遜雲,每一步都是基於先前的結果。這是原理。每一個都是建立在上一個基礎之上。
我就是個讀書人,就是讀書學來的。我原來困在局裡面,你們打工困在局裡面,我講課困在局裡面,今天講課就有錢賺,不講就沒錢賺。困在局裡就要思考,怎麼才能破局。怎麼才能不斷掙講課費破掉,這需要勇氣。你可以有平衡,譬如在創業之初,我就一邊講課一邊創業,直到自己的創業收入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我才辭掉了工作,全部投入,平衡風險。
總而言之,創業是需要首先找到一個問題,然後發現一個「秘密」,沒有「秘密」這個問題就不值錢,沒有問題這個創業就沒趣。創業如果僅僅是為了掙錢,肯定會失敗。不失敗也會無趣。無趣是另外一種更嚴重的失敗。
創業,上路再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