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大家好,我是華夏盛德禮商書院的金牌禮儀講師趙曉靜,今天為大家分享大學生禮儀素養提升課的內容,本節課帶來分享的是《影響人際溝通的隱形殺手——情緒七宗罪》。
我們都知道現代的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開放的社會需要健康開放的交往。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人際關係網中,工作的成長和發展都依存於人際交往。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社會關係,是我們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即將畢業的同學們,要面對社會激烈的競爭,和日益強大的社會心理壓力,殊不知,不健康情緒而引起的人際溝通障礙,會對大家的工作,學習,生活,健康,心態等各個方面帶來一系列不良影響。而人際關係的好壞往往也是一個人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能力的綜合體現。培養良好的人際交往溝通,不僅僅是同學們的需要,更是適應社會的必要需求。
事實證明,積極的情緒和良好的人際溝通可以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美國作家卡森,曾患了一種致殘的脊椎病,醫生預言,他存活的可能性只有1/500,可是卡森經常閱讀幽默小說,看滑稽電影,還經常講給別人聽,也愛聽別人講笑話。
他每次大笑,就會覺得身上的病痛減輕了很多,渾身舒服。他一直堅持這樣做,病情逐漸得到了好轉,幾年後竟然恢復了健康!然而,並不是每一位大學生都能夠建立好人際溝通的,在這一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數量的大學生會在溝通中因為不健康的情緒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當我們出現人際交往和溝通不暢的情況,就會影響身心健康,學習和工作。
近年來,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同學們的人際交往溝通困難,就成為了從大學生活過度到工作環境的普遍問題。在一次調查當中,同學們在回答「通過擇業你感到自己特別欠缺的素質是什麼?」這個問題時,選擇溝通交往能力欠缺的比例最高達34.8%,位列首位。可見人際溝通問題是存在於我們大學生之間的,是個值得我們引起重視的問題。
我們很多時候在面臨社會壓力的情況下,內心容易產生焦慮情緒,大家有沒有過這種情況,因為某件事在心裡放不下,晚上失眠,或者總感覺不處理好這個事情,感覺都沒心思去做別的事兒?
事實上這個時候我們已經陷入了一種憂慮的狀態,心理學研究表明,憂慮的狀態對人體傷害極大,對人的精神會造成很大的壓力,甚至影響到整個人的狀態。情緒七宗罪它就是人際溝通的隱形殺手。
第一宗罪:憂慮情緒,它將摧毀健康和希望。
在溝通中常見的憂慮情緒表現在哪裡呢?有時候我們在與對方交談時,總是擔心憂鬱各個環節都會出問題,即使都是細枝末節,偏要杞人憂天,有時憂慮的情緒,還會隨時打斷對方的思路。令對方情緒受影響,造成不愉快的溝通,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來排解這種憂慮的情緒?
讓我們來做個測試,問一問自己:「我擔憂的這些事情,目前是否有辦法解決?」
比如我不敢坐飛機,因為我擔心飛機會墜落,那麼針對我擔心飛機墜落的這個情況,我是否有任何辦法去解決呢?答案是:沒有。
其實飛機出問題的這個機率極低極低,低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所以既然是一件你根本解決不了的事情,你又何必花時間去想它呢?既然是一個完全不必要的問題,憂慮自然就被自己說服了。
再比如我晚上失眠,那我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呢?面對目前自己憂慮的問題,找出可以解決的幾種辦法,然後一步一步羅列下來。
1、做運動。
2、看書。
3、看電視。
列出所有的方法之後,挨個兒嘗試,找出一個自己最合適的方法,然後去執行。當然在這裡,我沒有列上看手機,因為睡前看手機,確實時不利於健康的行為。當試用過幾種方法,找到最合適的方法,憂慮情緒自然就被排解了。當然,方法還有很多……
第二宗罪:憤怒情緒。
憤怒這個詞好像聽起來蠻恐怖的,那當我們走入工作了以後,憤怒的情緒是怎麼來的呢?引發憤怒情緒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我天天加班,天天無休止地有一堆方案要做,我是想要晉升,可當我們的努力想要得到被肯定的時候,領導卻表揚了部門負責人,遇到這種情況,我們肯定會憤怒不平、生氣衝動,在職場上每個人每個崗位都有自己的職責,不能觸犯規則,那麼新人到崗,肯定有很多需要歷練和學習的地方,其實想想多做的那些,也是在給自己積攢經驗。在職場裡,面對有爭議的問題,在評論和爭論之前,永遠要先想到自己可能誤解了,或者在某個問題上有盲點。
控制憤怒情緒最好的辦法,當我們怒氣衝天時,不要處理當時的任何事情,因為人在心跳加速時,大腦按常理處理問題的能力大大下降。這時做的事情和說出的話都是傷人的。所以當時應該暫時迴避,找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安靜地問一下自己的內心,我為什麼生氣,仔細地回想一下剛才的過程,如果重來一次的話,有沒有更好的方法應對和回應。當自己冷靜下來再來處理這件事,這樣我們會看的更清晰,也是避免對自己身體更大地傷害,有句俗話不是說,氣大傷身嘛!中國的漢字不是也在暗示我們:「忍」字心上一把刀,「怒」字心上一個奴。當時忍一忍事情就過去了,可如果沒忍住怒氣發了,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會被壓抑在憤怒情緒造成的後果影響中。
第三宗罪:恐懼情緒。
心理學家表明,恐懼是一種很正常的心理現象,是指人們在面臨某種危險情境,企圖擺脫而又無能為力時,所產生的擔驚受怕的一種強烈壓抑情緒的體驗。恐懼心理也可以說是平常所說的「害怕」。比如說同事之間的溝通,如果某一方帶著恐懼情緒,就像是得了「被害妄想症」,總認為別人說的話是在針對自己,好像所有的話聽起來都是對他們不利,擔心別人都會對他產生威脅。
古話說:「有所欲必有所懼」,我們越是去想害怕的,就相當於在強化自己的這種害怕行為。而這種行為一旦反覆出現,或者維持的時間長,它很有可能會變成一種症狀,會影響我們和其他人的正常交流,同時也會影響我們的正常行為,當然與別人的溝通無法正常進行。
通常單一的恐懼症,它有可能是來自我們童年的陰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像不愉快的打針經歷,小時候不聽話被關小黑屋,又或者被寵物咬過昆蟲蟄過等等。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老祖宗們早已把握住了這一現象的精髓。而另外一些原因則是出於本能的。處於自我保護的目的,我們的大腦對於一些特定的事物反應會更加激烈,會表現出極度地害怕。我相信大家一定都看過幾部鬼片。比如地鐵出現故障、電梯故障,窗外雷聲轟響的時候,比如纜車突然停止時,比如一個人在夜裡行走的時候,這些或多或少都會讓我們產生恐懼,但是僅僅因為恐懼,就不再選擇做這些事嗎?當然不可以,不能讓恐懼成為扭曲現實的魔鬼。我們需要找到了克服的辦法,甚至有些恐懼根本不用克服,需要打開心結與它共處,找到本因緩緩去面對,讓這種恐懼自己的心理慢慢消散。
第四宗罪:嫉妒情緒。
這個詞我們經常會提起,嫉妒的產生是差別和比較的產物,屬於一種內心情緒體驗,它是謀害我們心理健康的殺手,它一定有第二者或者第三者的存在。而且第二者或者第三者的某些方面可能比嫉妒者優越,或是實際並不優越,卻對嫉妒者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和壓力。從差別和比較中形成心理不平衡,從而想找內心的平衡,來平衡自己,不平衡的情緒。
具體特徵為:有明顯的語言對抗,明確的行為指向,或者不斷的牢騷,和刻意的偽裝。比如有一個辦公室裡習慣性唱反調的例子。有一天你終於下決心要早起跑步,同事卻說:就憑你啊,你這個性格,我猜你堅持不了幾天就要打退堂鼓;你穿了一件好看時尚的衣服,同事卻偏偏說:我覺得你換掉吧!你不適合這件衣服……
工作中,生活中總有這樣愛嫉妒的人,無論我們說什麼他們都習慣性地唱反調。他們不知道去支持、共鳴、贊同自己,讓他們和我們站在一個立場好像比殺了他們還難受。其實同事本身也沒什麼惡意,只是有些嫉妒的小心思,我們要不斷地開闊自己的視野和內心,正確認識嫉妒情緒,客觀地評價自己,看到對方的長處,多學習,學會自我放鬆,轉移注意力,調整自己的嫉妒情緒。
第五宗罪:猜疑情緒。
猜疑是我們經常會有的,而持續的猜疑情緒會總覺得其他什麼事情都會與自己有關係,會不合時宜地追問一些細節問題,對他人的言行過分敏感和多疑。生活中我們常會碰到一些猜疑心很重的人,他們整天疑心重重、無中生有,認為人人都不可信、不可交。
無形中就是將自己封鎖了起來,如在校園裡,有的人見到幾個同學背著他講話,就會懷疑是在講他的壞話;或是有的人在單位裡,領導有時對他態度冷淡一些,他就會覺得領導是不是對自己有了看法等等。他們總覺得別人在背後說自己壞話,或給自己使壞。
喜歡猜疑會特別注意留心外界和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別人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很可能琢磨半天,努力發現其中背後的「潛臺詞」,這樣便不能輕鬆自然地與人交往,久而久之,不僅自己心情不好,也影響到人際關係。心有疑惑,不願公開,也少與別人交心,整天悶悶不樂、鬱鬱寡歡。
這樣的自我封閉,阻隔了外界信息的輸入,和別人的情感交流,便由懷疑別人發展到懷疑自己、懷疑能力,失去信心,變得自卑、怯懦、消極、被動。
當我們發現自己經常開始懷疑別人時,應當立即尋找產生懷疑的原因,在沒有形成完整的思維之前,引進正反兩個方面的信息。「疑人偷斧」中的那個農夫,如果丟失斧頭後冷靜想一想,斧頭會不會是自己砍柴時忘了帶回家,或者挑柴時掉在路上,那麼這些影響他同鄰居關係的猜疑,或許根本就不會產生。
現實生活中許多猜疑,戳穿了是很可笑的,但在戳穿之前,由於猜疑者的頭腦被封閉性思路所主宰,卻會覺得他的猜疑都順理成章。此時,冷靜思考顯然是十分必要的。每個人都應當正視自己的長處,培養建立自信心,相信自己會與周圍處理好人際關係,會給別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這樣,當我們充滿信心地去進行工作和生活時,就不用擔心自己的行為,也不會隨便懷疑別人。
第六宗罪:自卑情緒。
自卑情緒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是指在我們和別人比較時,由於低估自己能力而產生的情緒體驗。嚴重自卑感是心理上的一種缺陷,也是心理健康的殺手。
一般社交恐懼和自卑的人都是內心缺乏安全感,不自信,性格應該也屬於內傾性格,對外界也比較敏感,因為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所以才會害怕與外界聯繫,有時將自己的心封閉起來,也可能與自己早年的經歷有關。
其實我們首先是要敞開心扉,相信許多人是願意跟你相處的,只是自己沒有打開心讓別人進來,我們要相信大家都會接納自己,想融入這個社會,我們得真正打開心,敞開心扉去面對身邊人,不要害怕去嘗試,你會發現現實真的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可怕。
其次要正確評價自己,克服自卑心理需要重建自信心,有意識重視自己的長處,多肯定自己,多看書,多學習一些社交禮儀,商務禮儀,改變自己的認知錯誤。
第三找出恐懼根源是什麼,發現對恐懼事物的不合理觀念,分散注意力。每個人都有自己感興趣的事,別人不會時刻關注自己本身,也不會有人發現我們試著細微的表現,讓自己放鬆下來,擺脫緊張情緒。
第七宗罪:攪亂正常生活的絆腳石——情緒化表現。
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容易因為一些或大或小的因素發生情緒波動,喜怒哀樂經常會不經意間轉換,前一秒我們可能還是高興的,後一秒就可能悶悶不樂、焦躁不安。
大家知道人每天會產生多少種情緒嗎?有科學的數據調查表明,每天流淌過我們身體的情緒有25000多種。有消極的情緒,有積極的情緒,我們如何去保持積極的情緒,規避掉那些不好的情緒呢?
情緒化也可以理解為是人在不理性的情感下所產生的行為狀態,簡單點來說就是喜怒無常。
其實情緒化也有很多的克服辦法,比如試著集中自己注意力,只把心思只放在眼前的問題上,避免胡思亂想,或者翻舊帳。把自己想說的、想做的,要立刻行動,不要憋在心裡,不給負面情緒有任何的可乘之機。如若是實在想不通,不如快刀斬亂麻,從一開始就解開心結,每次遇到問題直接問自己「Yes& No」。
只要確定一個答案,然後告訴自己選定我們就不後悔。把不必要的煩惱放下,空出心情,陽光自然就會照進來!
剛才我們幫大家分析了情緒七宗罪,同學們是不是或多或少地在自己身上找到了這些殺手的影子呢?有些同學可能已經找到了處理的方法,有些同學可以試試我們建議的方法。
總之,良好的情緒帶來積極的影響,消極的情緒帶來很多種不良的影響,乃至破壞性的結果,長期被這些心理問題困擾,就會導致身心疾病的發生。要引用正確的方法去調整和訓練,就會變成一種正能量,讓我們消除人際溝通的隱形殺手,避開情緒七宗罪,讓我們的人際溝通無阻,暢所欲言。十分感謝大家的傾聽,本次課程的分享到此結束,讓我們在下次課程當中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