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中醫藥發展歷史悠久,名醫名家輩出、醫療服務資源充足、產業品牌優勢突出。記者從近日召開的江門市中醫藥大會獲悉,江門市、縣(區)兩級衛健局逐步設立專職中醫藥管理機構,配備專職工作人員,中醫藥工作的管理力量進一步充實;縣(區)級中醫醫院穩步發展,是全省較早實現縣(區)級中醫醫院全部達到二級甲等水平的地市之一,全市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0%設置中醫館。記者獲悉,新會中醫院特色蛇傷科每年救助江門地區400多名被毒蛇咬傷患者。
今年5月13日21時,家住江門恩平市的一名小男孩在家中不幸被蝰蛇咬傷,整個江門地區只有新會中醫院才有治療蛇傷的血清,由於恩平到新會的路程較遠,小男孩家長心急如焚,通過拔打110,希望能夠得到交警的支援和幫助。新會交警大隊會城中隊立即構建了生命綠色通道,從江門市恩平沙湖鎮到新會中醫院全程90公裡,按照正常的行駛速度最少需要1個半小時,而此次僅用時41分鐘,為搶救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抵達醫院後,小男孩的右腿已經紅腫發紫。值班醫生表示,已屬於危重型病情,如果再晚些送來,後果將不堪設想。新會中醫院立即採取相應救治措施,挽救了小孩生命。
據了解,該院蛇傷治療科主任張躍,是新會名醫、江門市中醫藥學會骨傷科專業委員會常委、廣州中醫藥大學骨科教授、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蛇傷急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畢業於廣州中醫藥大學,從事臨床醫療工作30多年,多次榮獲省、市、區科技進步獎。張躍曾帶領蛇傷治療團隊搶救成功一名因被泰國眼鏡王蛇咬傷而致自主呼吸停止的患者。
張躍向記者介紹,毒蛇咬傷的特點是病程短、發病急,少則數小時,多則1—2天就會致死致殘。新會中醫院蛇傷治療科是廣東省中醫重點特色專科,廣東省蛇傷防治研究中心之一,醫院治療蛇傷已有近50年的歷史,每年都成功搶救一大批自主呼吸停止、心跳驟停、急性腎功能衰竭、多臟器出血失血性休克、肢體組織壞死的危重型病人,搶救成功率達99%以上。
據介紹,近年新會最常見的毒蛇主要有五種:
青竹蛇,別名竹葉青。頭呈三角形,背面是綠色,尾背及尾尖焦紅色。主要分布在丘陵及沙田水網地帶。
蝰蛇,別名:百步金錢。頭呈寬闊的三角形,與頸區分明顯,體背呈棕灰色,具有3縱行大圓斑,每一圓斑的中央為紫色或深棕色,最外側有不規則的黑褐色斑紋。分布在山區丘陵地帶。
眼鏡蛇,別名:飯剷頭、扁頭風。頭橢圓形,背部暗褐或棕黑色,頸背有白圈的黑斑。分布在山地丘陵及沙田水網地帶。
銀環蛇,別名:過基峽、竹節蛇。頭橢圓形,體背面有黑白相間的橫紋,白紋較黑紋細窄。分布在沙田水網地帶。
眼鏡王蛇,別名:過山風。外型很像眼鏡蛇,但是體型龐大且強而有力,體色通常為黑色、米黃色、褐色、灰色等,身上還長有淺黃色的環紋。分布在丘陵山區。
如何判斷是否被毒蛇咬傷?
據介紹,萬一被蛇咬傷,要首先判斷是否毒蛇,而牙痕是可靠證據。無毒蛇咬痕是一排或兩排細牙痕,而毒蛇咬痕是一對大而深的牙痕。如被咬傷後不久就出現麻木感,並向肢體近端蔓延,多為神經毒素表現;如果局部傷處疼痛劇烈如刀割且出血不止,多為血循毒素表現。
毒蛇咬傷後,現場人員或傷者能及時進行有效的自救互救,對傷情的發展和預後起著關鍵作用,處理失當則可能加重損傷甚至威脅生命。
毒蛇咬傷後的應急處理:肢體結紮
據介紹,咬傷後首先要鎮靜,切不可慌張、奔跑,以免血液循環加快而加速蛇毒擴散吸收,加重中毒程度。應立即用鞋帶或將衣服撕成條帶環扎傷口肢體近心端部位,以控制或減緩蛇毒擴散。結紮部位要求扎在傷口腫脹處的上端, 如手指、腳趾受傷,可結紮基節,手和前臂受傷,應結紮上臂;腳或小腿受傷,應結紮大腿。肢體結紮應在被咬的10分鐘內完成,結紮處每隔15~20分鐘放鬆1~2分鐘,結紮的鬆緊度最好以能阻止靜脈回流即可,以免造成肢體組織壞死。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黃文生 通訊員:江軒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蔡冬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