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那些不能打敗我們的,終將使我們更加強大

2020-12-06 觀劇團長

文 / 龍貓

幾經波折,《奪冠》終於在9月25號上映,而距離早先定檔又匆匆撤檔的日子(大年初一),已經有大半年之久。

說起《奪冠》的上映之路,也是坎坷練練,從最初的「改名風波」,到後來的「修改剪輯」,幾場混亂過去,能生存下來已是不易。不過也正因此,很多不了解女排,不了解這部電影的觀眾,都通過這樣一種特殊的方式認識了它的。

龍貓也是如此。

這是一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故事。

從改革開放的1978年算起,到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再到當下,也才過去了42個年頭。但這42年裡,中國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80後、90後、00後相繼登上歷史舞臺,伴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沒帶人的思想和價值觀都有很大的差異,80年代人們所熱捧的集體主義和鐵律文化,如今幾乎所剩無幾。

但那個時代的中國女排卻正是崛起的一代,那時的郎平還是一個年輕的姑娘,在那個「什麼都匱乏」的年代,她們除了成為女排,別無選擇。

關於那個年代,陳可辛導演在一開頭就刻畫得十分清晰,有的姑娘為了練球磨掉了膝蓋軟骨,有的姑娘負傷了還在堅持訓練,而郎平因為基礎太差,為了爭取一個上場訓練的機會,要先負重100公斤。

在女排的隊伍裡,沒有人有怨言,因為她們沒有退路可走。在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裡,堅持下來已屬不易,就像教練說的那樣:在這個陣營(中國女排)裡,沒有你,沒有我,只有「我們」

而這個「我們」,就是「女排精神」的起源。

相信大家在預告片和海報裡見到的最深刻的一句話,應該就是:

中國女排,流血流汗,不流淚!

在那個年代,她們除了祖國,就只有女排這個團體。因此,電影用了很大篇幅去講述這個團體的成長故事。

每個人都在負重前行,而可用的人才卻很少,沒有好的器材和技術指導,她們只能拼命的訓練,用汗水和鮮血去換回勝利。所以一年到頭,姑娘們很少能見到自己的家人。

直到什麼時候才打破這個狀況呢?

直到快要比賽的前一晚,這些年輕姑娘才和趕來的家人們見上一面,吃上一頓團圓飯。

「女排精神」是需要忘我的,所以親情被放在了最後。

但到了新世紀,通往世界的大門被打開,觀念和文化也更加多元化,比起閉塞落後的80年代實在好了太多。而電影也著重選了三次比賽來展現這種變化。

第一次,是1981年的第三屆世界盃上,中國隊戰勝日本隊拿下冠軍。此後一舉騰飛,拿下五連冠,中國女排享譽世界。

第二次,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決賽上,中國隊最終被郎平帶領的美國隊擊敗,只拿到季軍,新老隊員配合上的問題愈演愈烈,女排開始走下坡路。

第三次,則是2016年的裡約奧運會,教練郎平帶領了一批女排新面孔,經歷五場比賽,最終以3:2的成績,擊敗東道主巴西隊,再次讓中國女排站了起來。

三次比賽,代表了女排的三次轉折,同時也對應了郎平心路歷程的三次轉折。

從女排退役後,郎平去了美國養身體,再回到中國的時候,已是一身傷病。

醫生說她是六十歲的身體,八十歲的骨頭,排球給她帶來了榮譽,也帶來了痛苦,所以再後來她接任了中國女排總教練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革——避免讓女排精神變成姑娘心中的重負。

她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年輕人,應該打自己的排球,包袱就讓老一代人背。

以前沒得選,現在可以選,並且要真心實意的愛上它。如果你不喜歡一件事情,那麼就始終無法拿出百分百的力氣去完成它。

因此,這個時期走了很多隊員,有新的,也有老的。郎平不強求任何人留在這個團體裡,她只希望留下來的都是真正熱愛排球、熱愛女排這個團體的。

熱愛才是勝利的關鍵,而勝利僅僅是你所獲得的樂趣之一。

本片還有一點讓龍貓很意外,就是新女排陣營全部都是當時在役的女排隊員。而與巴西女排的那場精彩絕倫的對決,則是完全真真切切的重打了一場。

說實話,看得真的特別過癮。

龍貓覺得,陳可辛在這部片子裡其實並非只想樹立一個英雄、一個形象,甚至於一種至高的精神。恰恰相反,在這裡的女排精神,是最人性化的精神。

從80年代的集體主義,到如今的自由與開放,女排精神始終是跟隨著女排的這群姑娘的。在女排這個陣營裡,她們是一個團體,是一股擰緊的繩子。

只不過,過去的她們因為榮譽而結合在一起;如今的她們,是為了圓滿心中的夢想。

這個夢,也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女排的夢。電影也用了最大的篇幅去講述這個夢。

雖然龍貓認為,片中對郎平和陳忠和的人物刻畫得不夠流暢,但瑕不掩瑜,本片還是一部非常值得去電影院觀看的電影。

甚至,現在龍貓都有點期待陳可辛的《李娜》了。

等《李娜》上映吧!

喜歡記得點讚、評論和關注哦~~~

相關焦點

  • 那些沒能打敗我們的,終將使我們變得更加強大
    我們只知道他們做的好,掙到錢了,而從來不知道,他們每一天都在拼命,他們所有的成績都是用命拼出來的。 正如在學校的時候,都是一天8節課,都是在認認真真的學習,有些人可以考入名校,而有些人確連基本的考試都過不了,差生會說我不是學習的那一塊料,而從來看到過別人的挑燈夜讀。
  • 那些不能打倒我們的,終將使我們更加強大
    十三歲那年,去外地寄宿讀初中,第一次身處陌生的環境,小學僅有的幾點歡快很快消耗殆盡,缺點也越來越明顯,每天悶著腦袋學習,不懂得交流,把自己的心封閉起來,變得越來越自卑,現在回想,幼小的心靈更多的是無可奈何,我也是第一次感受到家的概念,對父母的愛,全都體現在了一周多的低頭不語中,有時候眼圈泛紅,擔心父母不能好好地生活,母親和姐姐在開學後不久到學校看望我,母親穿了一件很薄的素色衣服
  • 不能把我們打倒的,終將使我們更強大
    它會淘出那些更好的人,或者每個人品質中向上的部分。 雖然現在大部分人宅在家裡,同樣受到疫情的影響。 但疫情一過,當生活重新步入正軌,具備以下特質的人,很容易脫穎而出。
  • 正能量:那些不能殺死你的,終將使你更強大!
    那些不能殺死你的,終將使你更強大!——尼採生活中,那些有誇大困難傾向的人往往缺少獲得成功必要的毅力和勇氣。面對困難,他們不想做出犧牲。想到學習的辛苦,想到幹事業的艱辛,他們退卻了……那些意志堅定、不屈不撓、下定決心、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人也可能看到、遇到困難。不過,他們不怕困難,他們堅定地認為,只要這些困難不能將他們殺死,那就只能使他們更加強大。比如,對於拿破崙來說,橫亙在他和他的軍隊前面的阿爾卑斯山是一種挑戰,越過終年積雪、無路可走的阿爾卑斯山,他們就將變得更加強大,更加的不可阻擋。
  • 所有不能打敗我們的,終將使我們強大
    有些故事,說一萬遍,還會讓人熱血沸騰;有的歷史,重讀千遍,還會讓人熱淚盈眶;並非我們軟弱,而是我們將片土地愛成了自己的靈魂"愛我中華"影視劇配音大賽已經落下帷幕優秀的配音作品不會就此消弭無聲我們邀請部分獲獎同學重新錄製了配音片段希望大家能喜愛歷史豐碑不朽熱血永遠燃燒
  • 華春瑩發推力挺華為,那些打不倒你的,終將讓你變得更加強大
    最近我們可愛的外交部新聞司司長華春瑩在外網發表推文,引用了華為的那張宣傳圖破飛機,並寫到:「別人越閉關自守、越脫鉤,我們就越開放包容。一個人的心態決定他的前途。那些打不倒你的,終將讓你變得更加強大。」我們還能在推文上看到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趙立堅也進行了轉推。雖然推文裡沒有提到華為,但是她引用了華為破飛機的宣傳圖,並且現在美國閉關自守的行為大多都是針對華為的。所以這條推文應該是在給華為打氣,也是給我們中國的高科技產業打氣。那些打不倒你的,終將讓你變得更加強大。如果華為這次沒有被美國打倒,那麼他將會變得更加強大。
  • 遼寧發布次回合海報:凡不能打敗我們的,必使我們強大
    賽前,遼寧發布次回合海報:凡不能打敗我們的,必使我們強大。遼寧男籃寫道:「在半決賽雙方首場交鋒中獲勝的遼寧隊必將努力爭勝,力爭帶著2比0的大比分在下半區突圍,殺入總決賽;大比分0比1落後的新疆隊則意欲絕地反擊,將大比分扳平,將半決賽拖入決勝的第三場較量。最終結果將會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遼寧與新疆歷史上共交手62次,遼寧22勝40負。
  • 達拉斯的「新芬利」小哈達威:那些不能打敗我的,終將使我更強大
    那些不能打敗你的,終將使你更強大。小哈達威和達拉斯獨行俠故事還在繼續。
  • 那些打不敗你的,終將讓你更強大
    陽光總在風雨後,烏雲上有晴空……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哭過笑過,我們重新來過!為了一點「小事」情緒低落,事後會覺得自己很遜。但不管怎樣,那都是真實的我們,負面情緒的是我們,積極的也是我們。笑著接納,重整行囊,不畏艱難。矢志前行。
  • C羅姐姐再發雞湯:那些擊不倒你的,終將使你更加強大
    C羅姐姐在自己的INS上上傳了一張C羅浴血奮戰的圖片,並配文道:「世界上很多人會是對你說『再見』這樣的話,那些人希望看到你在場上的低迷與失敗。是那股血性,那些擊不倒你的,終將使你更加強大。」這已經不是C羅姐姐第一次公開發聲支持自己的弟弟,此前在C羅表現不佳的時候,Katia Aveiro就曾在INS上表達了對弟弟的支持。【C羅姐姐:當你再一次有精彩表現時,人們仍會為你鼓掌】
  • 尼採語錄:那些不能殺死我們的,使我們更強大
    那些不能殺死我們的,使我們更強大。人生沒有目的,只有過程,所謂的終極目的是虛無的。人的情況和樹相同。它愈想開向高處和明亮處,它的根愈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處,向深處,向惡——千萬不要忘記。我們飛翔得越高,我們在那些不能飛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 《自然·通訊》:任何不能殺死你的,終將使你更強大
    《自然·通訊》:任何不能殺死你的,終將使你更強大 2020-11-23 15: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一個故事告訴你:那些不能殺死你的,終將使你更強大(深度好文)
    看完這個故事,我才明白:那些不能殺死我們的,終將使我們更強大在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中,會遭遇各種各樣的事情雖然在生命的歷程中,遭遇不幸或磨難,會讓我們產生受傷的感覺,甚至會讓我們陷入人生低谷。但是,對此最好不要選擇抱怨,因為抱怨只會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艱難。面對不幸與磨難,又或者挫折與失敗,我們要牢記大哲學家尼採的一句話:「那些不能殺死你的,終將使你更強大」。以下分享一個故事,相信看完這個故事後,你就會明白尼採這句話的確是充滿了人生哲理。
  • 凡是不能打敗我的,終會使我變得更強大
    當我們處於在歲月靜好的時候,看不清生活的真相;只有陷入冰霜雪寒時,生活中映射的才是最真實的人生,那時的我們才是最真實的自己。人生會遇到很多苦難和挫折,而成長就是在遇見不期的苦難和挫折並去解決的過程。因為害怕而逃避,就是在拒絕成長。
  • 職場中,那些打不敗你的,終將讓你更強大!
    在職場中,只有做那些讓你害怕的事情,你才會越來越強大。所有的職場人都會有這樣一種體會,就是當你克服工作中的某項困難的事之後,你的能力就會上升一個檔次。2.所有的成長都是痛苦的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是不斷的突破自己的舒適圈,走出自己熟悉的範圍,去學習那些困難事情的過程,所以這個過程是痛苦的。小亮是公司新提拔的部門經理,他剛成為領導的時候,對於協調工作方面特別不擅長。
  • 任正非的演講顯示了他強大的求生欲:殺不死我們的終將使我們強大
    在華為不斷遭受美國打壓之際,任正非沒有被打倒,他反而更加積極尋求突破,他說:「美國的一些政治家希望我們死,但求生欲使我們振奮,尋求自救之路。」任正非帶領華為一路經歷了風風雨雨,從未畏縮不前,因為殺不死我們的終將使我們更強大。
  • 火星人許子敬:比特幣的反脆弱性,殺不死我的終將使我更加強大
    正是由於它的波動性和去中心化,任何衝擊和壓力只會讓它變得更強大,讓它在嚴苛的環境中蓬勃發展。著名哲學家尼採(Friedrich Nietzsche)有這麼一句名言,「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那些殺不死你的,終將使你更強大。
  • 下元節:那些不能擊敗你的,終將使你更強大
    中國有著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事死如生的傳統,「鬼」在中國文化中也意味著逝者以另一種形式存在並影響著我們。 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厄吧。
  • 那些打不敗你的,終將使你更強大
    讀書時,重大歷史事件或動蕩可能只有寥寥數頁,匆匆翻過,難有切身體會,感受不到那些文字背後,承載了多少人的悲歡離合、死生契闊。當我們親歷歷史事件時,方知這其中每一分每一秒,對身處其中的人都是煎熬。經此一「疫」,我們看到了病痛和艱辛,更看到了勇敢和拼搏。
  • 正能量勵志唯美句子,那些不能殺死我們的,使我們更強大!
    那些不能殺死我們的,使我們更強大。4.也許你感覺自己的努力總是徒勞無功,但不必懷疑,你每天都離頂點更進一步。今天的你離頂點還遙遙無期。但你通過今天的努力,積蓄了明天勇攀高峰的力量。5. 當我們搬開別人腳下的絆腳石時,也許恰恰就是在為自己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