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龍貓
幾經波折,《奪冠》終於在9月25號上映,而距離早先定檔又匆匆撤檔的日子(大年初一),已經有大半年之久。
說起《奪冠》的上映之路,也是坎坷練練,從最初的「改名風波」,到後來的「修改剪輯」,幾場混亂過去,能生存下來已是不易。不過也正因此,很多不了解女排,不了解這部電影的觀眾,都通過這樣一種特殊的方式認識了它的。
龍貓也是如此。
這是一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故事。
從改革開放的1978年算起,到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再到當下,也才過去了42個年頭。但這42年裡,中國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80後、90後、00後相繼登上歷史舞臺,伴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沒帶人的思想和價值觀都有很大的差異,80年代人們所熱捧的集體主義和鐵律文化,如今幾乎所剩無幾。
但那個時代的中國女排卻正是崛起的一代,那時的郎平還是一個年輕的姑娘,在那個「什麼都匱乏」的年代,她們除了成為女排,別無選擇。
關於那個年代,陳可辛導演在一開頭就刻畫得十分清晰,有的姑娘為了練球磨掉了膝蓋軟骨,有的姑娘負傷了還在堅持訓練,而郎平因為基礎太差,為了爭取一個上場訓練的機會,要先負重100公斤。
在女排的隊伍裡,沒有人有怨言,因為她們沒有退路可走。在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裡,堅持下來已屬不易,就像教練說的那樣:在這個陣營(中國女排)裡,沒有你,沒有我,只有「我們」。
而這個「我們」,就是「女排精神」的起源。
相信大家在預告片和海報裡見到的最深刻的一句話,應該就是:
中國女排,流血流汗,不流淚!
在那個年代,她們除了祖國,就只有女排這個團體。因此,電影用了很大篇幅去講述這個團體的成長故事。
每個人都在負重前行,而可用的人才卻很少,沒有好的器材和技術指導,她們只能拼命的訓練,用汗水和鮮血去換回勝利。所以一年到頭,姑娘們很少能見到自己的家人。
直到什麼時候才打破這個狀況呢?
直到快要比賽的前一晚,這些年輕姑娘才和趕來的家人們見上一面,吃上一頓團圓飯。
「女排精神」是需要忘我的,所以親情被放在了最後。
但到了新世紀,通往世界的大門被打開,觀念和文化也更加多元化,比起閉塞落後的80年代實在好了太多。而電影也著重選了三次比賽來展現這種變化。
第一次,是1981年的第三屆世界盃上,中國隊戰勝日本隊拿下冠軍。此後一舉騰飛,拿下五連冠,中國女排享譽世界。
第二次,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決賽上,中國隊最終被郎平帶領的美國隊擊敗,只拿到季軍,新老隊員配合上的問題愈演愈烈,女排開始走下坡路。
第三次,則是2016年的裡約奧運會,教練郎平帶領了一批女排新面孔,經歷五場比賽,最終以3:2的成績,擊敗東道主巴西隊,再次讓中國女排站了起來。
三次比賽,代表了女排的三次轉折,同時也對應了郎平心路歷程的三次轉折。
從女排退役後,郎平去了美國養身體,再回到中國的時候,已是一身傷病。
醫生說她是六十歲的身體,八十歲的骨頭,排球給她帶來了榮譽,也帶來了痛苦,所以再後來她接任了中國女排總教練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革——避免讓女排精神變成姑娘心中的重負。
她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年輕人,應該打自己的排球,包袱就讓老一代人背。
以前沒得選,現在可以選,並且要真心實意的愛上它。如果你不喜歡一件事情,那麼就始終無法拿出百分百的力氣去完成它。
因此,這個時期走了很多隊員,有新的,也有老的。郎平不強求任何人留在這個團體裡,她只希望留下來的都是真正熱愛排球、熱愛女排這個團體的。
熱愛才是勝利的關鍵,而勝利僅僅是你所獲得的樂趣之一。
本片還有一點讓龍貓很意外,就是新女排陣營全部都是當時在役的女排隊員。而與巴西女排的那場精彩絕倫的對決,則是完全真真切切的重打了一場。
說實話,看得真的特別過癮。
龍貓覺得,陳可辛在這部片子裡其實並非只想樹立一個英雄、一個形象,甚至於一種至高的精神。恰恰相反,在這裡的女排精神,是最人性化的精神。
從80年代的集體主義,到如今的自由與開放,女排精神始終是跟隨著女排的這群姑娘的。在女排這個陣營裡,她們是一個團體,是一股擰緊的繩子。
只不過,過去的她們因為榮譽而結合在一起;如今的她們,是為了圓滿心中的夢想。
這個夢,也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女排的夢。電影也用了最大的篇幅去講述這個夢。
雖然龍貓認為,片中對郎平和陳忠和的人物刻畫得不夠流暢,但瑕不掩瑜,本片還是一部非常值得去電影院觀看的電影。
甚至,現在龍貓都有點期待陳可辛的《李娜》了。
等《李娜》上映吧!
喜歡記得點讚、評論和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