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大偉
經常有人說,「幸福在於樂觀向上!」
但細想起來,這句話沒有說什麼是幸福,也沒有談到如何得到幸福,似乎一個天性樂觀的人就幸福,一個天性悲觀的人就無可救藥。
我有一個清楚的答案,但要先從熱力學物理談起,也會談到哲學。最後會發現,智者殊途同歸。不論是物理學家,還是哲學家,他們討論的是同一個問題,答案非常一致。
先來看看物理學裡面「熵」這個概念。它被用來定義一個系統的混亂度。混亂度本身到底是什麼其實不重要,但混亂度的變化卻很容易理解。比如每個人家的整潔度定義可能不同,但假如有客人來,把家裡收拾一下,整潔度變高了,混亂度變小了。在物理學裡,就是說你家的「熵」經過一系列操作變小了。反之,客人來了之後酩酊大醉杯盤狼藉,屋裡弄得亂七八糟,這就是混亂度變大了,即熵增大了。
關於熵,物理學裡有個著名的熱力學第二定律。這個定律說,孤立系統自發地朝著最大熵狀態演化,而且不可逆。
比如說,碗掉落在地上要破碎,原來有序的碗變成無序的碎片,而無序的碎片怎麼也不會變回一個碗。再比如一滴墨汁滴落到一杯水裡,這滴墨汁會逐漸發散,水變得渾濁不清,也就是更無序了。這杯水不論放多久,都不會變回一杯清水加一滴墨汁。也就是說,這些系統都是向更大的混亂度方向發展,熵增大,而不是相反。
然而,這個定律有個前提,就是只有「孤立系統」才是這樣,不是孤立系統就不是這樣。比如我們可以用某種工藝把碎掉的碗補好,也可以用化學方法把混水變成清水。等於說,我們做到了把無序變為有序。
難道是熱力學第二定律錯了嗎?肯定不是,因為當「我們」進入了碗和地面,或者水杯與墨汁的系統時,原來的系統不是孤立的了。「我們」給那些「孤立系統」提供了能量,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前提被改變了,所以其結果就不是熵增大了。具體地說,我們用補碗和化學知識把這個過程給逆反了,熵變小了。
「幸福」這個概念和「熵」很相似。你的幸福不是我的幸福,反之亦然。但是你幸福的變化你能感覺到,我的幸福變化我也很清楚。有了對於「幸福」這樣的理解,可以進一步想到,如果我們非常孤立,沒有任何能量進入,也就是說沒有愛、理解、關懷、共鳴、鼓勵,等等,那麼我們會非常不幸福,愈加不幸福,直到發瘋或者死去。這個姑且稱之為「幸福學第二定律」。
有了這個理解,反過來再思考「幸福」到底是什麼。首先,我們這裡說的「能量」是愛、理解、關懷、共鳴、鼓勵,而不是或者不僅僅是麵包的熱量。如果沒有這些「能量」進入,我們的腦子會極其混亂。反之,如果有「能量」進入,我們會幸福,這時我們的腦子比較清楚,事情非常有序,而且這種清晰有序會給我們帶來愉悅。
所以要幸福,就要得到更多的「能量」,從而讓自己的腦子更清晰有序,也就是能對事理更清楚。
怎樣得到更多這樣的「能量」呢?這個要用到牛頓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反方向相反。也就是說,越對他人關懷、理解、鼓勵,我們就越能得到這些能量。
明白了幸福的源泉在於減小熵,讓腦子更清晰有序,本身就是讓人幸福的事,因為找到了不快樂的原因。「減小」意思就是要有行動,要對這個世界提供更多的正能量,從而得到更多的正能量,沒有行動,熵就會自動不斷增大。
「熵」是我學物理時覺得最難懂但也是最為引人入勝的。它給世界帶來意義。如果世界只有物質和熱量,但沒有序,就很沒意思,乏味無窮。但有了熵這個概念,我們的心靈馬上就不同了,存在也有了意義。
因為熵,時間有了意義,我們可以有憂傷,有幸福。我們可以緬懷過去,可以展望未來,有詩歌、有文字,那是一種情感上的有序。
所以說,生命在於有序,幸福在於清晰。
(http://blog.sciencenet.cn/u/baidawei)
《中國科學報》 (2017-07-14 第2版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