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少華
採訪專家 西安交大二附院康復醫學科暨腦病科主任 張巧俊 主任醫師
「若身邊的人突然中風,只要趕快用針給十指放血,患者就能甦醒。」近日,「中風放血救命法」在網上流傳甚廣,很多人甚至把它奉為「中風急救法寶」來廣泛傳播。但這種方法果真有效嗎?
對此,張巧俊主任醫師提醒說,對於腦出血、腦梗患者而言,「放血療法」基本沒有效果,及時送醫才是關鍵。
「放血法」會增加感染機率
對於「中風放血救命法」, 張巧俊主任解釋說,對於大面積腦出血、腦梗死患者,放血急救療法不但作用不大,而且患者如果出血過多,還會增加感染的機會。
另一方面,突發中風時,不論原因是腦出血還是腦梗死,腦部局部血壓升高,血液及氧氣減少,身體的保護機制自動升高血壓,讓血流入腦部以挽救瀕死的腦細胞。若貿然放血急救,不慎導致血壓驟降,反而加速腦細胞死亡。
「事實上,中風突發時,家屬最需要做的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送患者去醫院,一旦超過6小時,就失去了最佳搶救時機。」張巧俊主任說。
視物模糊或是中風先兆
據統計,在我國每年的250萬名腦中風患者中,只有0.6%的人在中風後得到及時溶栓治療。
張巧俊主任提醒患者和家屬,當發現如下徵兆:如突發一側或雙側顏面部、上肢或下肢的無力或麻木;突發意識模糊或昏迷;突發言語障礙或語言理解困難;突發復視、單側或雙側視物模糊;突發行走困難或不能平衡;突發眩暈、嘔吐;突發不明原因的劇烈頭痛等,即使症狀僅持續了幾分鐘,應第一時間送至醫院專科診治。
「三高」人群重點預防
一般得中風的都是中老年人,而且一般會有些基礎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近年來,腦卒中的發病正趨於年輕化。張巧俊主任解釋稱,心腦血管病年輕化,除遺傳因素外,還與中青年人工作壓力過大、生活方式不良等高危因素有關,喝酒、抽菸、熬夜、缺乏鍛鍊等是公認的損傷身體的生活方式。
因此,預防中風要注意減壓、合理休息、保持心情舒暢、適當的鍛鍊、改變不良生活習慣,中老年還要從預防常見的基礎疾病做起。
中風家庭急救小常識
首先,患者發生中風後家屬不要驚慌,應立即扶病人躺下呈平臥位,松解患者衣領、腰帶,保持室內安靜與空氣流通;
其次,昏迷且嘔吐者應將其頭部偏向一側,及時清除口內異物及嘔吐物,以免發生嘔吐物進入呼吸道引起窒息。如果患者發出強烈鼾聲,表示舌根後墜,頭後仰,以解除舌後墜引起的呼吸道堵塞;
第三,如呼吸心跳停止,應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
還有,家屬應在第一時間撥打急救電話,儘可能少搬動病人,更不可使勁搖晃病人的頭部,等待救護人員趕來救治。
專家簡介
張巧俊,西安交大二附院康復醫學科暨腦病科主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中國康復醫學會腦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陝西省康復醫學會辦公室主任、秘書長,陝西省醫學會神經內科學會常委等。對神經科常見病、多發病、急危重症和疑難雜病的診治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對腦血管病、帕金森病、癲癇和抑鬱症、焦慮症的診治具有獨到之處,
門診時間:周二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