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的色彩不一定為實?顯示設備的這些參數你真的了解嗎?

2020-12-04 太平洋電腦網

[PConline 資訊]有句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但是對於手機、電腦等顯示設備的色彩來說,這是不對的。我們眼睛從顯示設備中看到的色彩,其實並一定就是真實的情況。這是怎麼回事呢?那不妨從我們人體眼睛機構和色域這些概念開始探索了,下面來詳細了解一下吧!

我們是怎麼看到色彩的

既然眼見不為實,那不妨先從我們的視覺器官——眼睛開始入手。對於人類來說,在視網膜的杆細胞和錐細胞擁有包括色彩分化和深度意識的光感和視覺的功能,可以分辨的顏色在1000萬種以上。但即便達到了1000萬種,人眼可以看到的事物都必須是能反光的。如果這個物體做到完全無雜質的透明,或者是完全不反光,那麼就無法被大腦處理,並成為一種「意識」被我們認知。通俗地講,就是我們就無法「看到」這些事物。

為了更加形象地表達人類的可視範圍,人類發明了「光學頻譜」(簡稱「光譜」)。它為我們表示了複色光經過稜鏡之類的物體進行分光後,根據被色散開的單色光按波長大小,依次排開的有色光。光譜中,我們可以看到可見光部分(也有人眼可以識別)、不可見光部分(超出人眼可識別的紫外線、紅外線、微波,和雷達波等)。

顯示面板中的色域是什麼

「色域」這一個在電子產品宣傳中常見的概念。科學地解釋,色域是對一種顏色進行編碼的方法,也指一個技術系統能夠產生顏色的總和。那色域是怎麼產生的呢,其實是由於目前技術的限制,人造的顯示設備無法完全覆蓋人眼可見光的範圍,因此制定了不同的色域標準。目前,從CIE國際照明協會制定CIE-xy色度圖中,可以看到常見的色域標準有三種:NTSC、sRGB、Adobe RGB。在這個坐標系中,各種顯示設備能表現的色域範圍用RGB(紅、綠、藍)三點連線組成的三角形區域來表示,三角形的面積越大,就表示這種顯示設備的色域範圍越大。

下面來詳細介紹一下常見的色域標準:NTSC、sRGB、Adobe RGB 和DCI-P3。雖然反映的色域不同,但色域的數值越高表示覆蓋的範圍越多,如果需要選購顯示器時,不妨關注一下想要購買的產品支持哪個色域,覆蓋的百分比是多少。

NTSC色域是NTSC電視標準下的色彩空間。NTSC是美國國家電視標準委員會,他們所推出的NTSC電視標準是一套廣播電視傳輸協議,較多地被運用在電視行業,目前主要在筆記本等產品中使用,但由於推出的時間比較久,且目前已經比較少的視頻內容是根據這個色域標準製作,因此目前該色域標準已經逐漸被淘汰。

sRGB是惠普和微軟在1996年共同創造的色彩空間,s是英文標準的縮寫,目前比較常用的色域標準之一,也是目前Windows系統和眾多原生軟體默認支持的色彩空間,這種標準得到了W3C、Exif、英特爾、Pantone、Corel以及其它許多業界廠商的支持。

Adobe RGB是專業軟體生產商Adobe在1998年推出的色彩空間,開發是為了儘可能在CMYK彩色印刷中,利用計算機顯示器等設備的RGB顏色模式上囊括更多的顏色。Adobe RGB相比sRGB囊括的色彩範圍更廣,受到設計師的青睞,因此在專業的攝影和後期領域被廣泛使用。

DCI-P3是一種由數字電影聯盟(DCI)於2010年開發的,應用於數字電影放映的色彩空間。和sRGB比較,在綠色和紅色覆蓋的範圍更廣。這個色域標準目前主要由蘋果推廣,而且索尼、三星等廠商也逐漸在旗下的產品屏幕中支持DCI-P3色域。

以上的標準都用於電腦顯示、軟體設計和數字電影放映這些獨特領域,而電視領域也有自己的標準,它們分別是Rec.709和Rec.2020。Rec. 709,全稱為ITU-R Recommendation BT.709,它標準化了高畫質電視的格式,有16:9(寬屏)的高寬比。Rec.2020的全稱為ITU-R Recommendation BT.2020,用標準動態範圍(SDR)和廣色域(WCG)定義了超高畫質電視(UHDTV)的各個方面。所以在選購電視的時候,除了可以看上面介紹的四種色域標準外,還可以關注一下是否有Rec.709和Rec.2020,目前的電視基本都是4K解析度且支持HDR效果,所以不妨著重考察後者。

由於原本顯示器的亮度不高,所以色域是一個二維的平面,但HDR概念的出現之後,峰值亮度的提升會影響到色彩的顯示,所以在HDR時代引入了顯色體積,在原本平面的色域中加入了縱軸表示亮度,形成一個三維的視圖,用來表示一臺顯示器在所有亮度水平上的色彩再現能力,目前加入顯色體積作為評估的顯示設備並不多。

色域表示能否顯示,顯示是否準確要看色準

色域只是說明了顯示屏可以顯示的色彩範圍,顏色是否顯示準確需要參照屏幕色準這個參數。而跟色準相關的指標有△E、色溫和伽馬曲線。

△E表示「剛剛好被察覺的差異」 。而△E這個指標對色準的判斷規則則是△E越高,色彩偏差越大,△E越低,色彩越準確,△E的數值在3到6之間變化是可以被接受的。在今年開始有不少旗艦手機廠商已經加入了△E作為考察屏幕表現的參數。

第二個重要參數就是色彩的溫度,可以簡單地理解為「顏色的溫度」。色溫是從零下273攝氏度對黑體進行加溫測量而來的,根據加熱後的黑體會反射出不同顏色的光,而每升高1攝氏度,黑體的輻射值也隨之升高,這個值是1K(開爾文),這個就是代表色溫的單位K。而經過加溫變化之後,到5400K——5600K左右會變成白色,稱為正常色溫,而在5500K左右發出的顏色與正午的陽光顏色一致,稱為標準色溫值。

最後要介紹的是伽馬曲線。所謂伽馬,其實就是一個「成像物件」對入射光線做出的「反應」,然後根據不同亮度下的不同反應值獲得的曲線,就是伽馬曲線。人眼作為一個「成像物件」,其伽馬曲線不是一條直線,說明人眼對光線的反應是非線性的。如果你有使用PS的習慣,伽馬曲線也是一種調整圖片參數的方式,當我們調大伽馬值時,表現為總體提亮,原來的暗部佔據更多明暗範圍、易於分辨細節,原亮部變得更亮且細節分辨變得困難。當我們減小伽馬值時,表現相反。

總結:以上就是對目前市面上常見的顯示設備重要的顯示參數的簡單介紹,看完是不是對顯示設備給我們呈現的「色彩」這個概念有了新的理解?而大家在購買電視、電腦顯示屏的產品的時候也可以參考這些參數進行篩選,從而把心儀的它收入囊中!

相關焦點

  • 眼見並不一定為實,這是經過孔子和顏回驗證的
    我們平時總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其實眼見也不一定為實。孔子和顏回之間曾經發生一個故事,證明了眼見並非為實。孔子喜歡周遊列國,可是荷包卻不硬,一生窮遊,到了陳國和蔡國之間,他們這一行人斷糧了,七日七夜都找不到什麼食物,缺吃少喝的,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去百姓家討米,回來就做飯吃。飯快熟的時候,孔子看到顏回從鍋裡挖米飯吃,心裡很不悅。孔子想:「顏回太不像話了,老師還沒有吃飯,他就在廚房裡偷吃,不講禮貌。」
  • 眼見不一定為實,耳聽也可能是虛,別被你的「以為」欺騙了
    眼見不一定為實,耳聽也可能是虛,別被你的「以為」欺騙了 2020-11-30 12: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施一公:結構生物學告訴你「眼見不一定為實」
    施一公:結構生物學告訴你「眼見不一定為實」 來源:中國科技網   發布者:亦云   日期:2015-04-10   今日/總瀏覽:1/4886
  • 耳聽為虛,眼見也不一定為實
    我看到了,所以說,我敢肯定這是真的。難道真的是這樣嗎?你看到的真相未必是真相。01今天被一個同事給逗樂了,事情是這樣的:早上刷微博,看到了一則關於家暴的新聞,就想著,以家暴為話題,寫篇文章。下午快下班那會,正拿著手機刷微博,想著找些相關的案例素材什麼的,先準備好,下班到家了就可以直接提筆寫了。
  • 眼見也不一定為實,聖人孔子誤以為學生顏回偷吃米飯
    這沒有可以果腹的糧食和補充體力的食物,一行人自然也就走不了多遠了。於是他們為了保存體力,乾脆大白天的就在這大路邊兒睡覺,但是孔子老人家受不了啊,他的徒弟們不忍心自己的師父這麼挨餓,他的弟子顏回和子貢就到處詢問,終於找到了一點米回來。
  • 眼見不一定為實,為何眼睛會欺騙我們?科學家在果蠅身上找到答案
    但是科學家卻告訴我們,眼見的也不一定為實,因為有的時候眼睛會欺騙我們。就拿下面這張圖來說,雖然我們潛意識裡都知道這是一張靜止的圖,但是為什麼在看上去的時候,它卻是像水波紋一樣起起伏伏的呢?這種現象已經困惑了科學家們幾十年,他們一直在尋找能夠完全解答這個現象的科學理論,最後終於在小小的果蠅身上成功了,真的很不可思議。
  • 眼見不一定為實,耳聽也不一定為虛,做人要做到心中有數
    ,或者為了保全對方的利益,會故意說一些謊話,感覺像是壞人一般和對方撕破臉,此時我們如果只看自己眼前的一幕,會覺得這個人確實不可交,但其實眼睛見的不一定為實,做人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只有做到了心中有數,你才能夠知道什麼樣的生活是你想要的,什麼樣的生活是你想要的,而且也只有做到了心中有數,在和他人交流的時候才不會被他人厭煩,才不會讓別人討厭做到心中有數,可以讓我們知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每個人在交往的時候都是有相對應的距離感的,和你好閨蜜的交往距離往往是非常密切的,但同樣的一句話,同樣的交友方式和交友態度,換到其他人的身上可能就不同了,所以眼睛見的不一定為實,耳朵聽的也不一定為虛要有自己的感想
  • 孔子:眼見也不一定為實!
    孔子:眼見也不一定為實!有句常用俗語,叫「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是形容不要輕信傳聞,看到的才是事實。聽來的傳聞是靠不住的,親眼看到才算是真實的。是謂親眼看見的比聽說的要真實可靠。「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觀點,由來已久,早在西漢時期,漢室皇族的劉向就說過:「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足踐之不如手辯之。
  • 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事物,可能是大腦「錯覺」,眼見也不一定是真!
    眼見不一定為實,眼睛看到的事物,很有可能是大腦「錯亂」導致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會聽到一句話「眼見不一定為實」,為什麼這麼說呢?,現如今科技發達,處於信息化的時代,一些人在網上衝浪的時候,看到一些照片開始懷疑,到底是自己的眼睛出現了問題還是照片的問題,為何和自己眼睛看到的不一樣呢?紛紛開始懷疑自己的眼睛是否出現了問題。
  • 眼見不一定為實耳聽不一定為虛
    眼睛看見的真的都是真的嗎耳朵聽見的都是虛的嗎前段時間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視頻,開頭是一個包租婆正在菜市場收錢,身後面跟著兩個男,包租婆走到一個買菜的菜攤前,收了錢還把買菜的稱給砸了,菜攤的菜主像她求饒,也無動於衷 ,每走到一個攤位就狠狠地把錢拿走。走到菜市場門口 門口有一個乞丐二話不說就把人家趕走了這一幕被人拍下來發在了網上,很快就火了都在罵她。
  • 彭羅斯階梯:眼見不一定為實
    如果有一天有人這樣告訴你:「你可以沿著一段一直向上的臺階(或樓梯)走,最終能回到出發點。」你會怎樣回答?單憑直覺和邏輯,你可能馬上會說「這絕不可能」。那為什麼還會有人如此發問呢?
  • 科普|眼見不一定為實的彭羅斯階梯
    如果有一天有人這樣告訴你:「你可以沿著一段一直向上的臺階(或樓梯)走,最終能回到出發點。」你會怎樣回答?單憑直覺和邏輯,你可能馬上會說「這絕不可能」。那為什麼還會有人如此發問呢?說到這裡,我們就不得不提埃舍爾的著名版畫作品《上升與下降》,在這幅版畫的城堡樓頂上,你會看到內圈的隊伍一直在下坡,外圈的隊伍卻一直在上坡,並形成一個迴路,周而復始。你能看出其中的奧秘嗎?其實,我們將它抽象畫出來,就是彭羅斯階梯(或臺階)。初識彭羅斯階梯最早記載的彭羅斯階梯是瑞典藝術家奧斯卡·路透·瓦德(Oscar Reutersvrd)在1934年製作的雕塑。
  • 眼見真的為實?不光殺豬盤會騙你|古希臘神話故事
    事實證明,往往我們看到的、聽到的,並不一定是事實的真相,甚至會剛好是真相的反面,你以為的「高富帥」可能是屏幕後面的摳腳大漢,你以為的「小甜甜」也可能是手機另一端的黑心蓮,事實的真相需要我們在擁有了多方面、多視角、多維度的大量信息後,才能最後得出客觀的判斷。古希臘神話中就有這麼兩則小故事,警醒世人:眼見並不為實,信息的不對等會導致完全錯誤的判斷。
  • 一文讀懂雙眼立體顯示技術——眼見也不一定為實(一)
    然而,現實世界是三維的,二維圖像在採集和顯示的過種中丟掉了實際事物大量、重要的第三維信息。這些二維圖像無法滿足人類大腦信息處理的習慣,人腦更需要獲取與現實事物完全一致的「全部信息」,即三維信息。這意味著假如你看著一個物體,兩隻眼睛是從左右兩個視點分別觀看的。左眼將看到物體的左側,而右眼則會看到她的中間或右側。當兩眼看到的物體在視網膜上成像時,左右兩面的印象合起來,就會得到最後的立體感覺。而這種獲得立體感的效應就是「視覺位移」。
  • 你真的了解超級電容嗎?這些關鍵參數別混淆
    圖3,FC0H105ZFTBR44-SS自放電特性超級電容器選型參數在選料方面,工程師通過了解以下超級電容器的電氣特性及其參數,可以讓選料更有效率。 由於超級電容器具有高電容,因此普遍應用於備用或峰值功率的能量供應設備,但與電池不同,能量的供應是依賴電容器的放電,因此放電時間越久,電壓值也會隨之下降。由於超級電容器包含複雜的等效電路,工程師可根據以下的公式作簡單的計算,以了解自己需要多大電容值。
  • 如何衡量顯示器色彩表現?這幾個參數一定要知道
    同樣27英寸的液晶面板,由於品質不同,畫面的顯示質量有很大區別。我們可以通過色深、色域覆蓋、色準等色彩參數,對液晶面板的質量進行客觀評價。今天就和大家來聊聊顯示器面板的那些參數,相信看完這篇文章後,大家會對顯示器的色彩表現有一個清晰、正確的認知。01人眼如何識別顏色在正式開始之前,大家需要先知道我們人眼是如何識別顏色的。
  • 這則故事告訴你,眼見不一定為實
    但是這樣一位品德高尚的弟子,卻被孔子發現一個人悄悄地偷吃食物,但是事情的真相不一定是你所看到的。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這個故事記載在《呂氏春秋》中,楚昭王想聘請孔子,孔子帶領眾弟子前往楚國答謝楚王好意。在路過陳、蔡兩小國時,受小人挑唆,他們被困在此,身上所帶的糧食都吃光了,七天七夜都沒吃到了米飯了,僅靠野萊充飢,孔子和弟子們都忍著飢餓,艱難前行。孔子年齡大了,已經餓得奄奄一息。
  • 眼見不為實:2016年度視錯覺獎
    眼見不一定為實,觸覺也會騙人!2016年度錯覺大獎已經揭曉,一起來欣賞欺騙感官的精彩錯覺作品吧。第一名:轉動的方框視頻中的方框和圓點其實保持著靜止,但我們卻總會感覺它動了起來。這是因為,組成它們的黑白條紋一直處於滾動狀態。這個錯覺體驗是靠人類兩個基本的認知習慣構成的。
  • 眼見不一定為實,NBA這些圖沒有P過,一樣騙了很多人
    但是在這個資訊時代,哪怕是你雙眼看到,那也不見得就是真相,反正這個時代是真假難辨。NBA作為全球最受歡迎的籃球聯賽,在這裡有太多的話題產生,因此在這也是有真有假。就比如今天這些照片,根本沒有P過,一樣騙過很多人,這些照片的出現真的是「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是不是第一眼看過去,感覺這哥們的手在穿過了籃板。
  • 眼見不一定為實!牛人粉筆創作3D立體畫,分分鐘「欺騙」你的眼睛
    走在馬路上,前方突然出現一個深不見底的巨坑,你的反應會是如何?估計不少人的小心肝都被震碎了吧,但凡經過這裡的路人,心理陰影面積肯定不會少。如果在國內,繁華的街道上出現如此「危險」的巨坑,估計早就有人報警了吧?而在國外,遇到這種情況老外早已見怪不怪,因為他們早已被這種「危險」坑的麻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