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資訊]有句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但是對於手機、電腦等顯示設備的色彩來說,這是不對的。我們眼睛從顯示設備中看到的色彩,其實並一定就是真實的情況。這是怎麼回事呢?那不妨從我們人體眼睛機構和色域這些概念開始探索了,下面來詳細了解一下吧!
我們是怎麼看到色彩的
既然眼見不為實,那不妨先從我們的視覺器官——眼睛開始入手。對於人類來說,在視網膜的杆細胞和錐細胞擁有包括色彩分化和深度意識的光感和視覺的功能,可以分辨的顏色在1000萬種以上。但即便達到了1000萬種,人眼可以看到的事物都必須是能反光的。如果這個物體做到完全無雜質的透明,或者是完全不反光,那麼就無法被大腦處理,並成為一種「意識」被我們認知。通俗地講,就是我們就無法「看到」這些事物。
為了更加形象地表達人類的可視範圍,人類發明了「光學頻譜」(簡稱「光譜」)。它為我們表示了複色光經過稜鏡之類的物體進行分光後,根據被色散開的單色光按波長大小,依次排開的有色光。光譜中,我們可以看到可見光部分(也有人眼可以識別)、不可見光部分(超出人眼可識別的紫外線、紅外線、微波,和雷達波等)。
顯示面板中的色域是什麼
「色域」這一個在電子產品宣傳中常見的概念。科學地解釋,色域是對一種顏色進行編碼的方法,也指一個技術系統能夠產生顏色的總和。那色域是怎麼產生的呢,其實是由於目前技術的限制,人造的顯示設備無法完全覆蓋人眼可見光的範圍,因此制定了不同的色域標準。目前,從CIE國際照明協會制定CIE-xy色度圖中,可以看到常見的色域標準有三種:NTSC、sRGB、Adobe RGB。在這個坐標系中,各種顯示設備能表現的色域範圍用RGB(紅、綠、藍)三點連線組成的三角形區域來表示,三角形的面積越大,就表示這種顯示設備的色域範圍越大。
下面來詳細介紹一下常見的色域標準:NTSC、sRGB、Adobe RGB 和DCI-P3。雖然反映的色域不同,但色域的數值越高表示覆蓋的範圍越多,如果需要選購顯示器時,不妨關注一下想要購買的產品支持哪個色域,覆蓋的百分比是多少。
NTSC色域是NTSC電視標準下的色彩空間。NTSC是美國國家電視標準委員會,他們所推出的NTSC電視標準是一套廣播電視傳輸協議,較多地被運用在電視行業,目前主要在筆記本等產品中使用,但由於推出的時間比較久,且目前已經比較少的視頻內容是根據這個色域標準製作,因此目前該色域標準已經逐漸被淘汰。
sRGB是惠普和微軟在1996年共同創造的色彩空間,s是英文標準的縮寫,目前比較常用的色域標準之一,也是目前Windows系統和眾多原生軟體默認支持的色彩空間,這種標準得到了W3C、Exif、英特爾、Pantone、Corel以及其它許多業界廠商的支持。
Adobe RGB是專業軟體生產商Adobe在1998年推出的色彩空間,開發是為了儘可能在CMYK彩色印刷中,利用計算機顯示器等設備的RGB顏色模式上囊括更多的顏色。Adobe RGB相比sRGB囊括的色彩範圍更廣,受到設計師的青睞,因此在專業的攝影和後期領域被廣泛使用。
DCI-P3是一種由數字電影聯盟(DCI)於2010年開發的,應用於數字電影放映的色彩空間。和sRGB比較,在綠色和紅色覆蓋的範圍更廣。這個色域標準目前主要由蘋果推廣,而且索尼、三星等廠商也逐漸在旗下的產品屏幕中支持DCI-P3色域。
以上的標準都用於電腦顯示、軟體設計和數字電影放映這些獨特領域,而電視領域也有自己的標準,它們分別是Rec.709和Rec.2020。Rec. 709,全稱為ITU-R Recommendation BT.709,它標準化了高畫質電視的格式,有16:9(寬屏)的高寬比。Rec.2020的全稱為ITU-R Recommendation BT.2020,用標準動態範圍(SDR)和廣色域(WCG)定義了超高畫質電視(UHDTV)的各個方面。所以在選購電視的時候,除了可以看上面介紹的四種色域標準外,還可以關注一下是否有Rec.709和Rec.2020,目前的電視基本都是4K解析度且支持HDR效果,所以不妨著重考察後者。
由於原本顯示器的亮度不高,所以色域是一個二維的平面,但HDR概念的出現之後,峰值亮度的提升會影響到色彩的顯示,所以在HDR時代引入了顯色體積,在原本平面的色域中加入了縱軸表示亮度,形成一個三維的視圖,用來表示一臺顯示器在所有亮度水平上的色彩再現能力,目前加入顯色體積作為評估的顯示設備並不多。
色域表示能否顯示,顯示是否準確要看色準
色域只是說明了顯示屏可以顯示的色彩範圍,顏色是否顯示準確需要參照屏幕色準這個參數。而跟色準相關的指標有△E、色溫和伽馬曲線。
△E表示「剛剛好被察覺的差異」 。而△E這個指標對色準的判斷規則則是△E越高,色彩偏差越大,△E越低,色彩越準確,△E的數值在3到6之間變化是可以被接受的。在今年開始有不少旗艦手機廠商已經加入了△E作為考察屏幕表現的參數。
第二個重要參數就是色彩的溫度,可以簡單地理解為「顏色的溫度」。色溫是從零下273攝氏度對黑體進行加溫測量而來的,根據加熱後的黑體會反射出不同顏色的光,而每升高1攝氏度,黑體的輻射值也隨之升高,這個值是1K(開爾文),這個就是代表色溫的單位K。而經過加溫變化之後,到5400K——5600K左右會變成白色,稱為正常色溫,而在5500K左右發出的顏色與正午的陽光顏色一致,稱為標準色溫值。
最後要介紹的是伽馬曲線。所謂伽馬,其實就是一個「成像物件」對入射光線做出的「反應」,然後根據不同亮度下的不同反應值獲得的曲線,就是伽馬曲線。人眼作為一個「成像物件」,其伽馬曲線不是一條直線,說明人眼對光線的反應是非線性的。如果你有使用PS的習慣,伽馬曲線也是一種調整圖片參數的方式,當我們調大伽馬值時,表現為總體提亮,原來的暗部佔據更多明暗範圍、易於分辨細節,原亮部變得更亮且細節分辨變得困難。當我們減小伽馬值時,表現相反。
總結:以上就是對目前市面上常見的顯示設備重要的顯示參數的簡單介紹,看完是不是對顯示設備給我們呈現的「色彩」這個概念有了新的理解?而大家在購買電視、電腦顯示屏的產品的時候也可以參考這些參數進行篩選,從而把心儀的它收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