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史|「一隻振動科學界的果蠅」--摩爾根與染色體遺傳
之後的遺傳學家用嚴密的推理和嚴謹的實驗讓遺傳學的奧秘不斷展現在我們眼前,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與孟德爾同稱為「現代生物學之父」的摩爾根,摩爾根也是第二位因遺傳學研究成果而榮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第一位是德國化學家柯塞爾,由於對核酸和蛋白質結構的研究獲得1910年諾貝生理學或醫學獎)。託馬斯﹒亨特﹒摩爾根,1866年出生在美國。
-
12種果蠅基因組對比研究完成
由美國國立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HGRI)資助的一個國際科研組織11月8日宣布,他們完成了12種「近親」果蠅的基因組對比研究工作,其中有10種果蠅的基因組是首次測序。對比分析確定出了數千個新的基因和其他功能元件,並揭示了進化過程在果蠅基因組上留下的痕跡。相關論文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於11月8日的《自然》雜誌上。 NHGRI主任Francis S.
-
研究解析蘋果遺傳進化機制
近期來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和澳大利亞澳洲大學的研究人員展開合作,在蘋果屬植物多倍體化遺傳與進化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論文「Molecular
-
研究揭示微重力導致被送往太空的果蠅出現心臟缺陷
但在世界各地,航天機構都在努力實現在地球月球上建立前哨站,並最終在火星上建立前哨站的更宏偉目標。為了實現這些夢想,人類將需要在微重力下度過更長時間。科學家們正在努力更好地了解太空對人體的影響,並開發治療方法來幫助抵消令人不安的副作用。已知受到太空飛行嚴重影響的一個重要器官是心臟。
-
Cell Reports:果蠅為什麼不挑食?
遺傳學家最愛的黑腹果蠅幾乎啥都吃,但也有一些果蠅只能取食特定的植物。一項研究分析了它們具備不同飲食習慣的原因,這或許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飲食、代謝和遺傳的關係。
-
果蠅研究表明,遺傳和養育都不是造成性格的原因
來自法國、德國和比利時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了證據,表明自然和養育都不會導致人格差異-這是大腦發育過程中非遺傳的噪音的結果。該小組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中描述了他們對果蠅行為的研究以及所學到的知識。在這項新的嘗試中,研究人員通過添加第三個可能的因素:非遺傳的噪音,使爭論陷入了混亂。先前的研究表明,隨著人類和其他動物的發展,隨機噪聲會導致大腦結構的非遺傳的差異。例如,該因素導致克隆之間的腦結構差異。研究人員以果蠅為測試對象,研究這種噪音是否是造成性格差異的真正原因。
-
生物為何會進化出性行為?
還有一些早期研究提出,這也許能解釋為何有害變異比我們預想的要少見。但研究指出,這一功能在生物進化出性功能中或許扮演了重要作用。由於上述藻類屬於真核生物的最古老世系之一,這也許說明「性的最初目的並不是為了繁殖」。相反,「生物進化出性,也許是為了增強對壓力的適應能力。」 植物、原生生物與人類 這已經不是個新觀點了。
-
科學家完成12種果蠅基因比較研究
由一個多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完成了12種相近果蠅的基因比較,該研究不僅為了解各種果蠅的進化鋪平了道路,還為探索基因組功能、幫助研究人員解開人類基因組秘密提供了有力工具。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
-
美研究發現即使不看手機屏幕,藍光輻射也會加速衰老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即使不看手機屏幕,藍光輻射也會加速衰老澎湃新聞記者 虞涵棋 長久以來,社會上都在關注手機、平板、筆記本電腦等電子產品屏幕中存在的藍光輻射對視力的影響而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即使不直視屏幕,發光二極體(LED)產生的藍光也會損害視網膜細胞,甚至影響到一些大腦神經元,加速衰老過程。相關研究人員建議,人們應主動使用一些方法來保護自己,例如琥珀色鏡片的眼鏡可以過濾掉藍光,一些電子設備也可以設置藍光過濾模式,通過硬體或軟體方法降低藍光輻射。
-
果蠅的視覺系統研究進展
出版在當前生物學雜誌上的最新研究,Baylor醫學院發育生物學主任Dr. Hugo Bellen實驗室Drs. P. Robin Hiesinger, R. Grace Zhai及其同事發現,在黑腹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視覺地圖形成中不需要神經元活性,黑腹果蠅是全世界實驗室使用的果蠅的最普通的形式。
-
果蠅新研究:出現的求偶和攻擊行為都只因為性別不同?
從進化的角度來說,不同的遺傳機制控制不同的行為有一定的好處。」換句話說,他解釋道,一個處於進化壓力下的蒼蠅種群——可能由於資源有限——可以在不影響求偶的情況下進化出攻擊性行為。雄性果蠅的攻擊行為主要是針對其他雄性果蠅,而它們的求愛行為——包括一系列的動作和鳴叫——則是針對雌性果蠅。
-
生物為何會進化出性行為? 新答案公布
畢竟,為了增加多樣性的說法並不能解釋單細胞生物為何、以及如何進化出性過程之一:減數分裂,即基因組分成兩半、形成卵細胞和精細胞的過程。性選擇和性假說的關注點往往都放在生物的後代上,在對性行為進化史研究發現的證據顯示,僅圍繞「什麼對後代和整個物種而言最為有利」的理論並不全面,研究總是忽略了性交給個體帶來的直接益處。
-
最新研究為果蠅的顏色偏好提供了有力證據
一個多世紀以來,這種謙遜無處不在的果蠅幫助科學家揭示了人類的遺傳,疾病和行為。現在,邁阿密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這種微小的有翼昆蟲具有與光有著先天的時間和顏色依賴性,這增加了我們自己的顏色選擇取決於一天中的時間的有趣可能性。在周三發表在「 自然 」 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了兩個意外的發現。
-
進化論的完美驗證?人類仍在進化,且在加速,科學家發現了證據
最近的研究表明,在過去5000年裡,人類基因變化的速度比其他任何時期都快100倍。也就是說人類在加速進化。在之前,科學家認為,人類進化早在法老統治時期之前已經停止或維持一個恆定的速度,在《解剖學雜誌》上的研究揭示,人類手臂上「多出」一條動脈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
研究果蠅發現太空旅行對太空人的心臟有影響
果蠅是研究人類心臟的出奇的好模型。昆蟲在人類中發現的近75%的致病基因中,它們的管狀心臟反映了我們的早期版本——當我們在子宮裡時,這種基因從一個管狀物開始,然後發育成我們熟悉的四個腔室。幸運的是,果蠅也在很大程度上自我維持。果蠅在國際空間站期間所需的所有食物,都包含在為這項研究設計的特殊盒子裡,讓忙碌的太空人能夠專注於其他任務。
-
人工智慧之遺傳算法(GA),搜索最優解的方法
遺傳算法(GA)是一類借鑑生物界的進化規律演化而來的隨機化搜索方法。 今天我們重點探討一下遺傳算法(GA)。^_^ 人們一提到遺傳算法(GA),就會聯想到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遺傳算法(GA)是一類借鑑生物界的進化規律演化而來的隨機化搜索方法。它是由美國的J.Holland教授1975年首先提出。目前,遺傳算法(GA)已成為進化計算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
-
視蛋白可幫助果蠅辨別苦味—新聞—科學網
據《科學》報導,近日一項新研究首次揭示,果蠅也可以利用這些位於其鼻尖感光蛋白質品嘗出食物中的有害分子。研究人員推測,人類體內的視蛋白或可起到同樣的作用。 美國馬裡蘭大學感官生物學家Phyllis Robinson並未參與此次研究,但他認為該研究結果是一種「範式轉換」。 人類眼部錐細胞,使人在明亮的光線下視物,其中隱藏著不同的視蛋白。
-
遺傳學之果蠅實驗室
雖然馬勒不像斯特蒂文特和布裡奇斯那樣自始至終同原來的老師保持親密的關係,但他們師生四人合作寫成了《孟德爾遺傳之機制》一書。他還對解釋基因間的相互作用做出了許多重要貢獻,並證明X射線可使突變率增大15Q倍——他為此獲得1946年度諾貝爾獎。
-
假如習慣可以遺傳?
特拉維夫大學研究遺傳和進化的神經生物學家奧迪德·雷察維(Oded Rechavi)談到:「神經系統具備產生可遺傳反應的可能性特別迷人,因為神經系統在組織環境信息能力方面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存在,而且這個系統具有獨特的規劃能力。」雷察維是過去幾個月一系列研究背後的科學家之一。
-
果蠅「返祖」實驗顯示:生物進化一定程度上可以逆轉
葡萄牙和美國的科研人員用果蠅作為對象研究了這個有趣的問題,他們在實驗室中模擬重建了果蠅遠祖生活的環境。實驗用果蠅是1975年從野外捕捉的果蠅的後代,已經在各種環境中經歷了500代的進化,許多特性已經隨環境變化而發生了改變。 實驗中,科研人員把這些果蠅放回類似其祖先曾經生活過的環境中,讓它們再經歷50代的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