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器官移植需要遵循生命倫理
從新聞中可看出,兩種器官的成功移植體現出了高精尖的技術,但在身份和倫理認同上卻極具難度。傳統的心、肝、肺等器官移植,身份認同可以忽略不計,因為這些器官若移植成功,就會成為這個人的身體組成部分。當然,有時器官移植會改變受者的性格或行為方式,但並不影響受者的個人身份認同。但是,換臉、換生殖器,就可能極大地影響到一個人的身份認同,同時也會陷入一個哲學悖論——特修斯悖論。
-
器官移植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專訪《當死亡化作生命》作者約書亞...
科幻小說鼻祖《科學怪人》講述了弗蘭肯斯坦用各種器官拼成巨大的「怪物」,並使之獲得生命的故事。而在過去幾千年的歷史中,關於對身體移植的探索和想像一直很多。近日,我們採訪了《當死亡化作生命》作者約書亞·梅茲裡希,談及了器官移植與背後的生死觀。
-
器官移植的「有償」之爭
如何破解器官來源短缺難題,是本屆大會的核心議題之一。「西班牙模式」的成功之道在器官捐獻領域,捐獻率全球第一的西班牙是當之無愧的「領跑者」,其若干做法對其他國家不無啟示。在器官捐獻工作開展較早、較好的歐洲,也一直面臨著器官移植需求大、可供移植器官來源不足問題。據歐盟委員會統計,歐盟大約有5萬多名患者註冊等待器官移植,平均每天有12個人在等待中死去,等待移植心臟、肝臟、肺臟的患者死亡率高達15%至30%。目前,歐盟及歐洲各國近幾年在加大促捐力度的同時,也致力於從行政和立法層面加強對器官捐獻和移植的管理,打擊非法器官移植。
-
器官移植每年挽救中國近萬人生命 - 中國在線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和完善,器官移植技術已經成為成熟的治療技術,挽救了無數患者的生命。我國國家器官移植管理條例和器官移植準入制度相繼實施,衛生部醫療服務監管司相繼建立肝臟、腎臟、心臟、肺臟的全國註冊登記系統,全國器官移植技術得到進一步規範,並取得初步的成效。
-
器官移植的難點與亮點
1995年,美國因為有良好的供體器官而完成了26萬例各類器官移植,因而拯救了幾十萬人的生命。相比之下,我國只做了2萬多例手術。 在發達國家,供體器官也不盡如人意。 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表明,全世界需要緊急器官移植手術的病人數量與所捐獻的人體器官的數量比為20比1,這個數字還不包括那些靠藥物維持可以等待但又必須做器官移植手術的病人。
-
器官移植的倫理問題
器官移植的倫理問題朋友圈看到這麼一個消息:
-
生命接力不打烊!浙大邵逸夫醫院8天連做9臺器官移植術
9臺高難度移植手術百名醫護放棄休假接力生命8天連做9臺器官移植手術,是對醫院技術、速度、流程、質量的多重考驗。國慶假期裡,醫院器官移植團隊、器官捐獻協調團隊、麻醉科、手術室、ICU、檢驗科、藥劑科、超聲科、放射科、病理科、護理部等十多個科室涉上百名醫護人員嚴陣以待。
-
器官移植後 器官接受者對捐贈者的感應
本來那個7歲小女孩是活不成的,但她接受那位被謀殺小女孩的心臟後,她幫助抓住了兇手,她就報了那個小女孩的恩,所以可以延續生命,而不是只延長一兩年或幾年的生命就完了。 這個新聞對於那些移植受害者器官,又希望長壽的患者應該是一個極有價值的指南。但是,還有一種移植受害者器官的情況。
-
人體器官移植的倫理促進意義
醫療機構每例次人體器官移植前,必須將人體器官移植病例提交本醫療機構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與倫理委員會進行充分討論,並說明人體器官來源合法性及配型情況,經同意後方可為患者實施器官移植,等等。 人體器官移植倫理委員會這個機構名稱悄然地出現在一部法律當中,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同時也表明,在立法化解器官移植與傳統倫理的衝突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
"沒有規矩"道德倫理難容 器官移植立法迫在眉睫
第二天就給六個病人實施移植手術,第三天、第四天,六個瀕死的人都活了。一個姑娘的臟器救活了六個人。我後來又去看那個姑娘,她躺在病床上,在燈光的照射下,臉上泛著光,似乎還在微笑。」 我國器官移植技術的開展較國外晚,但進展很快。而在立法領域,我國還遠遠落後於世界發達國家。
-
器官移植的法制和倫理建設
它的應用體現了對生命健康的尊重,為患者解除了痛苦,延長了患者的生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其積極意義不言而喻。 據統計,至今全球接受過器官移植已累計達到50萬人次。我國自1964年成功開展腎移植至今,每年的器官移植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近年來發展更快,腎、心、肺、肝、胰等移植的數量和技術普遍提升,肝臟移植技術已經達到或者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
器官移植《異種克隆計劃》前瞻[多圖]
在《異種克隆計劃》(Project Xenoclone)中,也會講述一間生物工程學實驗室因為儀器設備出現偏差,而導致生產了大量異形的老套劇情,儘管遊戲劇情毫無新意可言,但在遊戲中卻融入了懸念驚悚等元素以及許多科學技術,諸如:找出計劃真相、器官移植拯救生命等等,這一點較之其他的異形遊戲而言,似乎從劇情本身的器官移植架構來說,也算是新的題材類型。
-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八原則 腦死亡患者可器官移植
首部《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將出臺 確立八項原則——— 本報訊 在昨天舉行的第六屆國際臨床肝臟移植研討會上,衛生部官員透露,我國首部《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現正面向社會徵求意見,隨後將上報國家相關部門。據了解,即將出臺的《條例》中首次規定,腦死亡患者可以進行器官移植手術。
-
黃潔夫:我國將成世界第一器官移植大國,但有大量器官浪費|器官移植...
今天,由國際器官移植協會、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和北京朝陽醫院等單位主辦的2020器官移植科學論壇在京開幕。會上,原衛生部副部長、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稱,希望到2023年,中國能夠成為世界第一器官移植大國。按照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我國器官移植要逐步發展到一年5萬例的規模。
-
器官移植救助公益項目在漢啟動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記者黃濤 通訊員李晗 龔勇)10月30日,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生命接力」公益救助行動啟動儀式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舉行。該項目將為因家庭經濟狀況無法獨立承擔器官移植手術費用的患者提供醫療費用補貼,幫助他們重獲新生。
-
衛生部原副部長:器官移植有望納入大病醫保
黃潔夫認為,湖北在公民器官捐獻中佔有重要地位。 器官移植費用有望固定 很多患者認為,移植器官需要天文數字的醫藥費,動輒幾十萬元的費用,加上移植後終身服用抗排斥藥物的沉重負擔,使不少貧困家庭的患者生命就止於此。器官移植在全世界範圍內所需費用情況如何?
-
中國器官移植事業:不讓窮人成為富人的器官庫
上個月,婁功餘夫婦和另外兩名親戚還達成了一致意見:與婁滔一樣,去世後也要捐獻自己的器官,隨時可以籤協議。器官捐獻,曾是一個令人諱莫如深的名詞,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許多人不願意談論器官捐獻。而如今,人們逐漸意識到,對於不幸離世的器官捐獻者來說,他們的生命可以換一種形式在世界上延續;對於接受捐獻成功移植器官的人來說,他們將重獲新生。
-
死囚器官為移植供體源被叫停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院協會人體器官獲取組織聯盟主席黃潔夫宣布:從2015年1月1號起,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為移植供體來源,公民逝世後自願器官捐獻將成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
-
經參調查|生命接力 「移」路同行——中國器官捐獻移植五年調查
新華社廣州12月21日電(記者張超文 周寧 祁蓉 黃可欣)作為20世紀生命科學的重大進展,器官移植成為治療終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有效醫療手段,在中國獲得長足發展。而器官捐獻,則成為陽光下的生命接力,得到全社會廣泛認可。2015年1月1日,中國公民自願器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供體來源的唯一合法途徑。5年來,中國共完成多少例公民自願器官捐獻?
-
器官移植「推手」黃潔夫的二十年
這個年輕人的父母「得知了中國從2015年1月1日開始,取消了死刑器官的利用,才做的決定」。黃潔夫說,「他們捐這個器官,就表示中國的器官捐獻體系已經和國外一樣,是陽光透明的了。他們參加這個捐獻,實際上是對我們捐獻體系高度的肯定,因為這是個生命的禮物。」說到這兒,一貫嚴肅冷靜的黃潔夫咧開嘴,笑了。為這一天,黃潔夫足足等了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