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子秤的普及,桿秤已經漸漸地退出了歷史舞臺,戶縣秦鎮西街制秤藝人楊衛斌獨闢蹊徑,把桿秤做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小巧玲瓏的微型桿秤不僅令人賞心悅目,而且還能勾起人們許多回憶。
日前,記者來到戶縣秦鎮西街,剛走進楊衛斌的「老字號秤鋪」,就被店裡秤架上掛著的大大小小的桿秤所吸引,尤其是那牆板上一桿杆木桿秤錯落有致地「鑲嵌」在上面,如同一串串跳動音符,將傳統的木桿秤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
41歲的楊衛斌告訴記者,他現在做的微型桿秤名叫戥子,是過去專門用來稱金、銀、中藥材的衡器。別小看這個只有32釐米長的微型桿秤,製作工藝跟大秤一樣,從選料、刨杆、包銅皮、安提鈕、校秤、刻度、鑽秤花、釘秤星、打磨、上色等工序都是按照嚴格的規矩,需要1天時間才能製作完成。「最小能稱一克,最多的稱半斤。」楊衛斌用砝碼校秤精準度時一絲不苟。
據了解,楊衛斌從父親手裡接過制秤技藝,如今制秤已有23年了。近些年,隨著電子秤的普遍使用,桿秤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楊衛斌的生意也遠不如從前,一個月也銷售不了幾桿秤。從去年開始,楊衛斌獨闢蹊徑專門製作微型桿秤工藝品,他對傳統桿秤進行了小小的改進,使其兼具實用性和裝飾性,每個秤盤都進行敲邊,不僅美觀也不劃手;桿秤的提鈕上面則是用紅繩編的吉祥結,平添了幾分喜慶吉祥。
楊衛斌先後製作了上百杆微型桿秤,並將其拿到成都、北京、石家莊等地展示,很受人們的青睞,就連一些外國朋友也十分喜愛這些小桿秤。楊衛斌說,現在除了有的人家煮營養粥用微型桿秤稱五穀,還有的藥店稱中藥仍沿用著這種桿秤外,微型桿秤大多都被人們作為工藝品收藏,或者當成饋贈禮品送給親朋好友,人們把桿秤掛在牆上、擺在柜子上寓意著稱心如意,吉祥安康。
「過去許多人家都備有一桿秤,人們稱個糧食,鄰裡之間分個東西都離不開桿秤,小小的桿秤勾起了人們許多的回憶。」,同行的記者感嘆道。
近期,楊衛斌將前往上海展示傳統的制秤技藝,並攜帶新近製作的35桿微型桿秤展示。「看到有不少人喜歡微型桿秤,更加堅定了我把桿秤做下去的信心,將這門老手藝傳承下去」,楊衛斌信心滿滿地說。(記者黃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