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生殖工程應用中的風險問題與倫理治理 ——以生殖系基因編輯為例

2021-02-23 工程研究一跨學科視野中的工程

[1] [德]漢斯·約納斯. 技術、醫學與倫理學:責任原理的實踐[M]. 張  榮 譯.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8: 24.

[2] 張  榮. 約納斯責任倫理的定位及其意義[J]. 道德與文明, 2019(1): 90-97.

[3] [德]烏爾裡希·貝克, 約翰內斯·威爾姆斯.自由與資本主義[M]. 路國林 譯.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118.

[4] 樊  浩. 基因技術的道德哲學革命[J]. 中國社會科學, 2006(1): 123-134, 208.

[5] [英]齊格蒙特·鮑曼. 現代性與矛盾性[M]. 邵迎生 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3:324-327.

[6] 蒲  強, 羅  嘉,沈林園,等. CRISPR/Cas9 基因組編輯技術的研究進展及其應用[J]. 中國生物工程雜誌, 2015(11): 77.

[7] 梁普平, 黃軍就. 推開人類胚胎基因研究的神秘大門[J]. 生命科學, 2016(4): 420-426.

[8] Fukuyama F. Our Posthuman Future: Consequences of the Biotechnology Revolution[J].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2002, 79(6): 42-45.

[9] 陶應時, 王國豫, 毛新志. 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技術的潛在風險述介[J].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18, 34(6): 69-74.

[10] 高兆明. 應當重視「道德風險」研究[J]. 浙江社會科學, 2000(3): 109-114.

[11] 王澤應. 論人的尊嚴的五重內涵及意義關聯[J]. 哲學動態, 2012(3): 71-76.

[12] 庫爾特·拜爾茨. 基因倫理學[M]. 馬懷琪 譯. 北京: 華夏出版社, 2000: 228.

[13] [德]康  德. 道德形上學原理[M]. 苗力田 譯.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87.

[14] [英]安東尼·吉登斯. 現代性與自我認同[M].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8: 58.

[15] [美]桑德爾. 反對完美:科技與人性的正義之戰[M]. 黃慧慧 譯.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3: 80.

[16] The Nuffield Council on Bioethics. Genome editing and human reproduction: social and ethical issues[R]. 2018. http://nuffieldbioethics.org/project/genome-editing-human-reproduction (Accessed 19 Jul 2018).

[17] German Ethics Council. Intervening in the human germline Opinion-executive summary and recommendations[R]. Berlin: German ethics Council, 2019: 20-21.

[18] 陳  化. 底線倫理:公民社會的理性精神與道德建構[J]. 中州學刊, 2014(2): 99-103.

[19] 鄧  蕊. 科研倫理審查在中國——歷史、現狀與反思[J].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11, 27(8): 116-121.

[20] Julian J K, Christopher G, Julian S. Germline gene editing and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J]. Bioethics, 2020(2): 49-59.

[21] [美]J.C託馬斯. 公共決策中的公民參與[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4: 21.

[22] Lei R P, Qiu R Z. Reboot ethics governance in China[J]. Nature, 2019, 569: 184-186.

[23] Robert R. Germline genome editing versus 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 Is there a case in favour of germline interventions?[J]. Bioethics, 2020(2): 60-69.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自然》雜誌刊聯名信呼籲暫停所有生殖系基因編輯
    在3月13日發表於《自然》雜誌的聯名信中,包括兩位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先驅——張峰和查彭蒂爾(Emmanuelle Charpentier)在內的18名科學家及生物倫理學家聯名呼籲暫停生殖細胞基因編輯的臨床應用,直到各國制定出國際規則來指導這項技術的使用。這些專家來自中國、美國和德國等7個國家。
  • 7國科學家呼籲:暫停所有人類生殖細胞系基因編輯臨床應用
    相反,我們呼籲建立一個國際框架,在這個框架中,各國在保留自主決定權的同時,自願同意不批准任何臨床生殖系基因編輯的使用,除非滿足某些條件。首先,應該有一個固定的期限,在此期間,不允許任何生殖系基因編輯的臨床使用。這段期間將討論技術、科學、醫學、社會、倫理和道德問題,這些問題必須在允許生殖系基因編輯被允許之前加以考慮,同時,該期限還將為建立一個國際框架提供時間。
  • 基因療法解題③:生殖細胞基因編輯的倫理問題
    今天國際科學界的準則是: 對人類生殖細胞或胚胎的基因編輯,僅限於實驗室中的基礎研究,必須在監管下進行,被編輯的胚胎必須在一個很短的期限內銷毀(目前中國規定的期限是十四天)。但是對涉及生殖細胞或胚胎、以嬰兒出生為終點的基因治療的長期前景,科學界的意見並不統一,這些分歧又涉及以生殖為終點的基因編輯作為一種手段是否成熟和是否正當兩個不同層面。
  • 基因編輯、人工智慧、自動駕駛等新技術遭倫理拷問,怎麼破?
    >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龔克基因編輯之外,人工智慧、腦機接口、自動駕駛……在現代科技快速迭代和社會應用不斷創新的今天,技術和產業創新緊密結合,在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引發一系列倫理問題正如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龔克所言,「挑戰已經近在眼前」。基因編輯、人工智慧等倫理爭議最受關注根據中國社科院組織的相關調查,在科技倫理領域最受關注的問題中,基因技術排在首位,機器人、人類增強、人工智慧等分列其後。作為一名生殖醫學科學家,北大第三醫院院長喬傑院士身處技術和倫理衝突的「第一線」。
  • 基因編輯、人工智慧、自動駕駛……新技術遭遇倫理拷問,怎麼破?
    他進一步說,在參與調查的全球科學家中,有30%同意「暫停基因編輯研究」,超過50%反對,「科技工作者內部都是分裂的,可見從業者並沒有對基因編輯的倫理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基因編輯之外,人工智慧、腦機接口、自動駕駛……在現代科技快速迭代和社會應用不斷創新的今天,技術和產業創新緊密結合,在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引發一系列倫理問題,衝擊著人類傳統的倫理觀念。
  • 「超級公牛公豬」和基因編輯的倫理問題
    改變遺傳信息,等於修改了「天命」、「天條」,尤其在人類基因編輯領域,倫理問題尤其突出。正因為這把剪刀之鋒利,其安全性、有效性尚難確定,用在胚胎基因編輯上,實驗室操作尚可控制而安全性和穩定性仍未過關,如果允許用於臨床,則可能引發一系列安全風險和倫理問題。英國納菲爾德生物倫理委員會正在研究家畜基因編輯技術涉及的倫理問題。
  • 基因編輯的技術審思,我們離基因編輯實用化還有多遠?
    消息發布後,賀建奎在世界範圍內被廣泛聲討,2019年1月其被南方科技大學開除,同年12月30日,賀建奎因非法實施以生殖為目的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和生殖醫療活動,構成非法行醫罪,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判處有期徒刑三年。自2018年賀建奎首次使用CRISPR編輯嬰兒後,基因編輯因安全性、倫理問題一直受業內外廣泛關注。就純粹的技術角度來看,基因編輯依舊面臨諸多問題。
  • 陳根:基因編輯的技術審思,我們離基因編輯實用化還有多遠?
    人類對技術的探索和追求本身並沒有錯誤,問題在於技術研發過程中是否遵循了必要的倫理準則。任何技術的研發過程都需要經得起倫理的拷問,要在倫理原則的框架下進一步研發。但顯然,從基因編輯嬰兒誕生到現在,基因編輯技術仍面臨巨大風險與眾多不確定。
  • 陳根:基因編輯的技術審思,我們離基因編輯實用化還有多遠?
    消息發布後,賀建奎在世界範圍內被廣泛聲討,2019年1月其被南方科技大學開除,同年12月30日,賀建奎因非法實施以生殖為目的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和生殖醫療活動,構成非法行醫罪,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判處有期徒刑三年。自2018年賀建奎首次使用CRISPR編輯嬰兒後,基因編輯因安全性、倫理問題一直受業內外廣泛關注。
  • 聚焦「基因編輯嬰兒」案件
    法院審理認為,賀建奎等三人在法律不允許、倫理不支持、風險不可控的情況下,採取欺騙、造假手段,惡意逃避國家主管部門監管,多次將基因編輯技術應用於輔助生殖醫療,造成多名基因被編輯的嬰兒出生,嚴重擾亂了醫療管理秩序,應屬情節嚴重。若予放任,甚至引起效仿,將對人類基因安全帶來不可預測的風險。
  • 人類基因編輯倫理"紅線":禁止生殖目的實驗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掀起的熱潮正在席捲全球,但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不安與批評。基因編輯應該向何處發展?是否應該暫緩甚至禁止?是否會導致「定製嬰兒」?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3日在華盛頓發表聲明,明確劃出了一道不得逾越的「紅線」:禁止出於生殖目的而使用基因編輯技術改變人類胚胎或生殖細胞。
  • 改得了基因 繞不過倫理
    至於有些國外科學家認為這項研究存在跨越修飾人類生殖系這一邊界的基本倫理問題,在邱仁宗看來也是言之過早。 我國科學家既沒有從事人胚基因組修飾的臨床試驗,更沒有從事其臨床應用,僅僅是在不可存活的胚胎上進行體外研究,實際上尚未跨越這條邊界。如果這項技術能夠發展到安全而有效,是可以造福人類的。 邱仁宗不贊同將生命倫理學與道德說教等同起來。
  • 人類生殖系細胞基因編輯何去何從?「全球暫停」不是永久禁令
    生物技術是「雙刃劍」,影響巨大生物技術引致安全風險,一方面是技術缺陷導致的不良後果;另一方面來自人對生物技術的濫用。相關研究一直在提高基因編輯技術的準確度,但並未達到臨床級別。北京大學教授饒毅在其《基因編輯帶來什麼危機》的演講中指出,基因編輯目前仍存在技術可控性低的問題。
  • 基因編輯帶來了技術革命,也帶入了倫理困境
    基因編輯所引發的問題主要有兩種類型:基礎研究引發的倫理問題、技術應用引發的倫理問題。目前,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遠未成熟,但對於其所可能引發的問題的爭論已經開始。2015年4月,中山大學黃軍就教授發表了使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對人類胚胎中地中貧血症致病基因修飾的研究成果。
  • 如何防止基因編輯技術突破底線:警惕科學狂人再現
    基因編輯技術發明出來後,被首先應用到果蠅、斑馬魚、植物中,然後是人。目前,在人體上進行的基因編輯試驗更多是針對體細胞而非生殖細胞,既能實現對疾病的治療,還避免了被修改的基因遺傳的問題,因此受到尊重與鼓勵。
  • 關於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的聲明:科研倫理的高壓線不容碰觸
    過去幾年中基因編輯技術雖然有了長足發展,但仍然存在精確編輯效率低和脫靶突變等問題,因此科研人員對於將基因編輯技術應用到人類胚胎方面的研究一直保持著極其謹慎的態度。2015年12月在華盛頓召開的基因編輯大會中,來自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們就人類基因編輯的科學技術、倫理與監管開展全面討論,就人胚胎和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達成共識,形成了涉若干重要原則,限定人胚胎和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只能用於基礎學術研究,禁止一切以生殖為目的的臨床研究和應用。
  • JAMA:美國國家科學院人類基因編輯原則
    科學的進步也引發了對於人類基因組編輯的擔憂,例如如何平衡潛在利益與意外傷害風險、如何規範基因組編輯的使用、如何尊重個人、國家和文化的不同視角,這些是否影響技術使用。一項新的來自美國國家科學院報告回答了這些問題,並提出對與人類基因組相關的專業設置、編輯監督與應用的建議:包括基礎實驗室研究、體細胞的臨床應用、未來潛在的生殖細胞臨床應用共3個方面。
  •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飽受倫理爭議
    前者是實質倫理問題,後者是程序倫理問題。在該不該問題上,人類社會已經達成較大共識的是,藉助基因編輯技術改變人類胚胎或生殖細胞來達到生殖目的或增強人類性狀和能力的做法均得不到倫理上的辯護,主要的理由是:不可接受的風險-收益比、漠視了胎兒開放性未來的權利,甚至背離了人類尊嚴。   那麼,出於醫學目的之胚胎基因編輯該不該得到倫理上的辯護呢?學術界對此存在較大的認識分歧。
  •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及其倫理問題
    與現有的基因編輯技術相比, CRISPR使基因編輯更容易、更精確、更快、更便宜和更全面,甚至被認為是改變幾乎所有生物基因組的突破性手段。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的大流行,研究者們已經開始著手應用CRISPR以對抗大流行帶來的挑戰。長遠來看,利用CRISPR的力量能提升人類健康和福祉,但CRISPR也存在一定的倫理問題亟需解決。
  • 現代科技的行政監管:以基因編輯嬰兒為例
    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讓人們不能不高度擔憂中國能否有效管控科技風險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科技人員的相關嘗試,似乎已經脫離了法律、行政與倫理的約束,變成一匹脫韁野馬。前者是預應性思考,後者是現實性考量。賀建奎事件給國人一個提醒:在一個無神論環境中,法律、行政與倫理對科技疾速發展的有力支持和有效約束,已經成為一個需要緊迫應對的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