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沒有月亮,但這天開啟新年!
農曆正月初一,是傳統年節的第一天。
之前民國未興,無論是哪個皇帝坐寶殿,春節總是不能廢止和更改的,仿佛有人之始天經地義。
實際在中國的歷史上,日曆不是一成不變的,是一個漸進演繹到勘定的過程。
春節在古代叫做元旦,元,第一天,旦,可不是簡寫的雞鴨蛋,這個象形的文字,可以看到,是太陽初升的樣子。第一天太陽初升,就是春天的第一天,所以古代的大年初一就叫元旦。
但是怎麼定為古代的春節呢?夏商周各有不同,到了漢朝的時候,漢武帝統一了曆法,漢武帝元封7年,開始實行這套漢歷,雖然每朝每代有所修訂,但基本的框架是根據漢朝的這套日曆來的。這一套曆法行下來,幾千年來只有完善,沒有大的更動,對中國的文化制度造成了深遠的影響,甚至對東南亞的文化也造成了深重的影響。
春節,不但是中國的春節,更是東南亞許多地區的春節。韓國雖然不斷在去中國化,連首都漢城也改成首爾,韓國的年輕人,漸漸的不認識漢字,但無奈春節的對聯和福字總是要貼的。換湯不換藥之餘,韓語寫就的春聯頗有點掩耳盜鈴的意思。
而越南也不例外。用他們本國文字書寫的春聯,不過是春聯的變種。但是可以給歐美國家做一個表率,因為看起來很像拉丁文。
民國之前的春節,是中華民族或者是漢文化圈最盛大的節日。從國家的皇帝到平民老百姓都將這一天視為一年的開始。可比現在的元旦熱鬧多了。從春節之前一個星期的小年開始,到春節之後的十五十六花燈節結束,再上追到小年之前的臘月初八,春節雖然是以初一作為高潮和開年的起點,但前後延續有一月多餘。
正月初一此日,屬於古代的大放假。頭天除夕守歲,今日則是互相的拜年。
當然就拜年,根據各地的風俗各有不同。有的地方初一初二隻限於親人之間的拜會,朋友的拜訪拖延到初五之後。當然有的地方拜年從初一開始,官場互拜,商業走訪都有。可以說經濟越繁華的地方,禁忌越少,經濟不發達的地方,避諱越多。
然而總的來言,新春拜年,是人人必辦的事情。所以自古以來,天下熙熙,天下攘攘,車水馬龍,是為盛況。
但是有一點大家都忽視了。如果我問你,正月初一那天晚上有沒有月亮,你肯定一愣。
這一晚是沒有月亮的。因為月亮要圓在15天後。所以在古代,這一天又叫元朔。現在的人用朔字很少了。但在古代這個詞經常的出現,每個月的初一叫做朔日,每個月的十五叫做望日。
就是說從這個月的這一天開始起,我們開始等待月亮和月圓。
這真是一件特別美好的事情!
初衣勝雪原創作品,首發百家號文史領域新春特輯徵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