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喜馬拉雅山,荒漠變水田?英國也有此構思,撒哈拉沙漠變大海

2021-01-12 博博侃歷史

電影不見不散中有這樣一段鏡頭,片中飾演主角的葛優說要將喜馬拉雅山給炸開一道口子,然後將來自於印度洋的暖溼氣流引入,到時西北也像南方那樣多出不少個魚米之鄉。

先不說工程的可行性與否,就算真的把這條隧道炸開了,水汽也能衝破一切阻攔流向西北,但是山的另一邊空氣溼度小,即使水汽過來很快也就被散發了,根本無法凝結成雨。

類似的「美妙」構想也不只是在中國,撒哈拉大沙漠也有過類似改造計劃,只是不同於炸喜馬拉雅山引水汽,改造撒哈拉是要在剛果河築水壩,將河水灌入剛果盆地成為「剛果湖」,然後再將持續增高的水位倒灌給查德盆地形成「查德湖」,最後再用湖水灌溉撒哈拉沙漠。

只是這種方法的工程量實在太大,而且對於當地的生態平衡也都是極大的破壞。1877年時,有另一名英國人也曾提出一項工程量較小,並且對生態稍顯友好的方案,就是將地中海引入撒哈拉沙漠,一方面是改造氣候,另一方面也可以用堤壩發電,起到一舉兩得的作用。

撒哈拉沙漠一共佔地906萬平方公裡,差不多都等於我國領土的全部面積,撒哈拉位於非洲北部,氣候極度乾燥,是全世界最不適宜生命成長的地區之一,同時也是地球第二大的無人區,另外最大的則是南極。

關於沙漠灌溉為綠洲的想法,最早提出於19世紀末。為何是這一時期呢,因為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結束,美、日等國也跟上世界潮流,生產力也得到了大幅提高。而英、法等參加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國家,也是繼續進步。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逐漸強盛下,殖民地也開始呈現飽和的趨勢,於是歐洲各國彼此之間也沒少因為殖民地而爆發衝突。因為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向外開拓,也使得老牌殖民強國對於距離自己遙遠的海外領土的掌控力逐漸下降,於是便向著繼續在距離稍近的位置搶佔土地。

如此形式下,別管是亞洲、美洲,甚至就連北非的撒哈拉沙漠都被英、法、意等國瓜分殆盡。當時的英國主要佔領了非洲的尼羅河流域,而尼羅河就正好是穿越這個生命禁區的綠洲,在已經沒有多餘殖民地的情況下,又想繼續擴大土地,英國人就將沙漠變綠洲的計劃逐漸重視起來。

第一種將剛果河引致剛果河查德盆地變成湖,再由湖水灌溉沙漠的方案確實對自然,對成本都是巨大的消耗,所以便將希望寄託於地中海。因為位於埃及的蓋塔拉窪地的最低點甚至要比海平面低了133米,而且距離地中海的直線距離也只是有65公裡,所以人們便計劃在蓋塔拉窪地於地中海間開鑿人工運河,或是使用管道,將海水送至此地,這麼一看似乎將沙漠變成海洋就比較好實行了。

另外,因為沙漠地區氣候乾燥,水分蒸發量巨大,所以正好利用沙漠耗水量大的特點,在沙漠與地中海的入海口位置修建堤壩,利用地中海與沙漠之間的消耗和填補作用形成河流,並以此作為水電的動力。

改造自然,有利用自然為自己謀利,這完全就是項一舉兩得的方案,不過真正實施起來,卻並不容易,而且受困於當時的技術有限,這項工程也只是停留在設想的階段。不過在時代發展之下,這項工程也逐漸被予以否決。

先說發電,發電可不只是靠水,就算埃及等非洲國家自身條件有限,沒法使用核能,但是撒哈拉沙漠日照充足,太陽能發電同樣是項好舉措,而且相較於費力的引水發電的成本要小的多得多。另外就算把海水引入撒哈拉了,但是降雨又主要靠的是水汽,所以有海也不一定有降雨。

而建成於1970年的埃及亞斯文水壩,更是不禁讓人們設想後果的嚴重性。該水壩的目的是為了調節尼羅河因為季節而產生的流量變化,接著再起到防洪灌溉、航運和旅遊的作用。不過就在水壩建成後,下遊土地得不到來自上遊的泥沙補充,土地肥力也開始持續下降,除了農業受損外,更要命的是尼羅河河床也受到嚴重侵蝕,出海口處的海岸線也開始向內退,整個流域範圍的生態和人民生活都受到嚴重影響。

最後就是種種因素之下,這個項目也被一再擱置。

相關焦點

  • 打通喜馬拉雅山,荒漠變水田?英國也有此構思,撒哈拉沙漠變大海
  • 把喜馬拉雅山炸開一個口子,能讓西北沙漠變綠洲?專家:想法很好
    然而,同樣曠闊無垠的荒漠代表的則是荒涼與冷寂。《元經傳》中寫道:「臣霄吟荒漠,痛心長路。」可見,荒漠一直以來都是與悲傷的情緒一同出現在藝術表達中的。人們也把將荒漠變成綠洲意喻為充滿希望,拯救未來的含義。
  • 撒哈拉沙漠要變綠?科學家:或23000年重複一次,曾是河馬的故鄉
    沙漠綠洲並非亙古不變:沙漠變綠洲真不是天方夜譚,只不過以人類的壽命長度來說,當然沒有機會親眼目睹哪個大沙漠從寸草不生的荒漠,變成了長滿參天大樹的森林綠洲。要知道在人類在地球上誕生之前,沙漠就早已存在多年,相信大家都看過地球大部分表面被水覆蓋的深藍色圖片,而地球上的陸地又有三分之一的部分都是沙質荒漠化的土地,也就是大家平時所說的沙漠。儘管沙漠中沒有太多我們肉眼可見的生命,但是夜幕降臨之後,這些荒漠中就會竄出許多白天看不到的動物。但是,沙漠並不是永遠的沙漠,比如現在的撒哈拉沙漠就曾經是綠洲,也是當時河馬、野牛和大象等動物的生活棲息地。
  • 為什麼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不是世界上最大的荒漠?
    從年降水量的角度來看,荒漠多分布在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的地區,有些地區的年降水量甚至只有幾十毫米,更有甚者在南美洲西側的阿塔卡馬沙漠,年平均降水量不足0.1毫米,曾經連續91年滴雨未下,被稱為世界「幹極」。
  • 科學揭秘:撒哈拉沙漠是怎麼形成的?
    【每日科技網】   眾所周知,撒哈拉沙漠在今天是個廣袤無垠、極為乾旱的平原,終年高溫乾燥、降水極少。然而,幾千年前的撒哈拉卻是點綴著湖泊的青蔥原野。  一位考古學家認為,撒哈拉沙漠的形成是由於人類活動。
  • 撒哈拉沙漠還能重新變回綠洲嗎?
    撒哈拉沙漠的轉變發生在上次冰河期結束,大約1.1萬年前至5000年前的期間。翠綠的植被生長在沙丘之上,降雨的增多把乾旱的凹地變為湖泊。非洲北部大約900萬平方公裡的地區成為綠洲,成群的河馬、羚羊、大象和歐洲野牛等動物被茁壯的草叢和灌木吸引而來,大快朵頤。
  • 世界上面積最大荒漠,比撒哈拉沙漠的面積還要大500萬平方千米
    荒漠自然帶在全球有著廣泛的分布,如果有人問你哪裡的荒漠面積最大,我想大多數人都會說是位於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這個答案既對,也不對,我們來分析下。,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沙漠氣候區,從而也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沙質荒漠,也就是沙漠。
  • 炸開喜馬拉雅山,荒漠變綠洲?當初是誰提出的,現在進展如何
    片中,牟其中又提到了當年自己的幾個宏大目標,其中一個就是,炸開喜馬拉雅山,荒漠變綠洲,一時間,這一話題再次引發網友關注。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有趣的話題。在電影《不見不散》中,葛優忽悠徐帆:把喜馬拉雅山炸開一條隧道,溫熱氣流過來,產生多少個魚米之鄉啊!那麼,電影裡的情節能實現嗎?
  • 撒哈拉沙漠居然下雪了!一組照片震驚世界,99%的人都沒見過!
    就在上個月,非洲北部更是出現了打破固有認知的「奇觀」:撒哈拉沙漠居然下雪了!!!是的,這片世界上最大的沙質荒漠,這片地表溫度可達70℃~80℃的不毛之地,罕見地下雪了!©圖蟲:Anibal Trejo Adobe沒想到雪後的撒哈拉沙漠還能這樣:沙漠和雪,本是水火不容的兩極,卻共存於此▼
  • 全球變暖引發極端氣候,撒哈拉沙漠突降暴風雪,局部深達1米
    可是對於遙遠的撒哈拉來說,無異於天方夜譚。撒哈拉沙漠形成於約250萬年前,是世界僅次於南極洲的第2大荒漠,面積約906萬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沙質荒漠。 撒哈拉年平均日氣溫約20℃。平均冬季氣溫為13℃,夏季極熱最高氣溫曾達到創紀錄的58℃。年降水量為76公釐。
  • 在空中瞭望撒哈拉沙漠
    02 「撒哈拉」在阿拉伯語中就是「大荒漠」的意思。北非的海岸線平直,北非西岸有加那利寒流經過,對西部沿海地區起到降溫減溼作用,使沙漠逼近西海岸。 這真是一片浩瀚的「沙海」,它由複雜而有規則的大小沙丘排列而成。其形態複雜多樣,既有高大的固定沙丘,也有較低的流動沙丘,還有大面積的固定、半固定沙丘。沙丘在沙漠中,就像大海中的島嶼,像珍珠鏈一樣,橫亙在西北非的大陸。
  • 撒哈拉沙漠長出18億棵樹,地球變得更綠了,環境在變好嗎?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沙漠一直籠罩著神秘的色彩,常年乾旱無雨,炎熱惡劣,是我們對沙漠的固有認知。撒哈拉沙漠常年乾旱高溫,很多時候甚至能突破57度的紀錄,這裡也被認為是人類的生命禁區。
  • 未解的撒哈拉沙漠之眼
    大家眾所周知撒哈拉沙漠是全世界最大的沙質荒漠之一,就在這個全世界最大的荒漠中,有一個所有人都知道也是世界未解之謎之一的"撒哈拉之眼」撒哈拉之眼又被稱為「理查特結構」(RichatStructure),它位於世界最大的沙漠中,它的直徑達到48公裡,從太空上清晰可見。
  • 撒哈拉沙漠:一年的雨水不夠泡杯咖啡,卻有3000人離不開
    不計算爭議地區的話,撒哈拉沙漠一共被十個國家「瓜分」。除了埃及相對穩定,剩下的九個國家多數時候都處在動亂中,使得撒哈拉沙漠至今都沒有機會進行系統的實地測量。另一原因是,現代環境學通常把年降雨低於250毫米(世界沙漠平均水平)的荒漠統稱為沙漠,如按此計算,撒哈拉沙漠的面積則在1100萬平方公裡以上。
  • 撒哈拉沙漠:一年的雨水不夠泡杯咖啡,卻有3000人離不開
    撒哈拉沙漠到底有多大?這個問題在過去幾十年裡一直是個謎,由於牽涉到太多國家,使得撒哈拉沙漠的面積自始自終都沒有明確數字,就連NASA和歐空局也只能通過航跡測出大致面積,也就是目前被廣泛引用的920萬平方公裡。
  • 降水量比撒哈拉沙漠還低,世界第一大荒漠你知道在哪裡嗎?
    為什麼南極擁有世界上70%的淡水,卻仍是最乾燥的大陸,甚至被稱為荒漠呢? 南極洲是全世界最大的沙漠 說起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大家第一反應就是撒哈拉沙漠。沙漠是如何定義的呢?沙漠其實是指表面沙所覆蓋,植被非常稀少、降水稀少、空氣乾燥的荒蕪地區。南極除了表面沒有被沙覆蓋,幾乎沙漠的每一個特徵都符合。
  • 37年來首場大雪,撒哈拉沙漠變雪山
    三毛曾經說過:「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荷西也曾說過:「每想擁抱你一次,天空飄落一片雪,至此雪花擁抱撒哈拉。」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撒哈拉沙漠真的下雪了。1月7日,當撒哈拉人推開門,驚喜的發現雪花蹁躚而至,沙漠之上竟然下起了大雪。
  • 太平洋中心發現巨大荒漠,生命在此已無能為力
    在地球上,陸地上很多地方受地形和氣候影響,逐漸變成了荒寂的沙漠,比如撒哈拉大沙漠,氣候惡劣,降雨稀少,對生命極度不友好,幾乎成為生命的禁區
  • 撒哈拉沙漠面積比大洋洲還大,但僅在五千年前,它還並非這個樣子
    說到乾旱我們都會想到沙漠,要說世界最乾旱的地方,可能大家都會想到撒哈拉沙漠,此地的確非常乾旱,撒哈拉沙漠的面積達932萬平方公裡(百度百科數據),比我國的國土面積略小一點,超過了整個大洋洲的面積,接近整個非洲大陸面積的1/3,在這片廣袤的沙漠之中,大部分地方都是常年不下一滴雨,因此非常乾燥荒涼,被稱為「世界第一大荒漠」,堪稱實至名歸。
  • 屬於熱帶沙漠氣候,終年高溫乾燥的撒哈拉沙漠為什麼也會下雪?
    一般來說,我們可以把陸地自然帶分為三大類,分別是森林自然帶、草原自然帶和荒漠自然帶,主要是隨著水分條件的不斷降低,自然帶不斷更替,荒漠自然帶分布區是世界上氣候最為乾旱的地區。撒哈拉沙漠居然也會下雪荒漠自然帶是指乾旱地區的地貌組合,包括巖漠、礫漠、沙漠和泥漠,其中沙漠是最為我們熟悉的荒漠自然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