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不見不散中有這樣一段鏡頭,片中飾演主角的葛優說要將喜馬拉雅山給炸開一道口子,然後將來自於印度洋的暖溼氣流引入,到時西北也像南方那樣多出不少個魚米之鄉。
先不說工程的可行性與否,就算真的把這條隧道炸開了,水汽也能衝破一切阻攔流向西北,但是山的另一邊空氣溼度小,即使水汽過來很快也就被散發了,根本無法凝結成雨。
類似的「美妙」構想也不只是在中國,撒哈拉大沙漠也有過類似改造計劃,只是不同於炸喜馬拉雅山引水汽,改造撒哈拉是要在剛果河築水壩,將河水灌入剛果盆地成為「剛果湖」,然後再將持續增高的水位倒灌給查德盆地形成「查德湖」,最後再用湖水灌溉撒哈拉沙漠。
只是這種方法的工程量實在太大,而且對於當地的生態平衡也都是極大的破壞。1877年時,有另一名英國人也曾提出一項工程量較小,並且對生態稍顯友好的方案,就是將地中海引入撒哈拉沙漠,一方面是改造氣候,另一方面也可以用堤壩發電,起到一舉兩得的作用。
撒哈拉沙漠一共佔地906萬平方公裡,差不多都等於我國領土的全部面積,撒哈拉位於非洲北部,氣候極度乾燥,是全世界最不適宜生命成長的地區之一,同時也是地球第二大的無人區,另外最大的則是南極。
關於沙漠灌溉為綠洲的想法,最早提出於19世紀末。為何是這一時期呢,因為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結束,美、日等國也跟上世界潮流,生產力也得到了大幅提高。而英、法等參加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國家,也是繼續進步。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逐漸強盛下,殖民地也開始呈現飽和的趨勢,於是歐洲各國彼此之間也沒少因為殖民地而爆發衝突。因為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向外開拓,也使得老牌殖民強國對於距離自己遙遠的海外領土的掌控力逐漸下降,於是便向著繼續在距離稍近的位置搶佔土地。
如此形式下,別管是亞洲、美洲,甚至就連北非的撒哈拉沙漠都被英、法、意等國瓜分殆盡。當時的英國主要佔領了非洲的尼羅河流域,而尼羅河就正好是穿越這個生命禁區的綠洲,在已經沒有多餘殖民地的情況下,又想繼續擴大土地,英國人就將沙漠變綠洲的計劃逐漸重視起來。
第一種將剛果河引致剛果河查德盆地變成湖,再由湖水灌溉沙漠的方案確實對自然,對成本都是巨大的消耗,所以便將希望寄託於地中海。因為位於埃及的蓋塔拉窪地的最低點甚至要比海平面低了133米,而且距離地中海的直線距離也只是有65公裡,所以人們便計劃在蓋塔拉窪地於地中海間開鑿人工運河,或是使用管道,將海水送至此地,這麼一看似乎將沙漠變成海洋就比較好實行了。
另外,因為沙漠地區氣候乾燥,水分蒸發量巨大,所以正好利用沙漠耗水量大的特點,在沙漠與地中海的入海口位置修建堤壩,利用地中海與沙漠之間的消耗和填補作用形成河流,並以此作為水電的動力。
改造自然,有利用自然為自己謀利,這完全就是項一舉兩得的方案,不過真正實施起來,卻並不容易,而且受困於當時的技術有限,這項工程也只是停留在設想的階段。不過在時代發展之下,這項工程也逐漸被予以否決。
先說發電,發電可不只是靠水,就算埃及等非洲國家自身條件有限,沒法使用核能,但是撒哈拉沙漠日照充足,太陽能發電同樣是項好舉措,而且相較於費力的引水發電的成本要小的多得多。另外就算把海水引入撒哈拉了,但是降雨又主要靠的是水汽,所以有海也不一定有降雨。
而建成於1970年的埃及亞斯文水壩,更是不禁讓人們設想後果的嚴重性。該水壩的目的是為了調節尼羅河因為季節而產生的流量變化,接著再起到防洪灌溉、航運和旅遊的作用。不過就在水壩建成後,下遊土地得不到來自上遊的泥沙補充,土地肥力也開始持續下降,除了農業受損外,更要命的是尼羅河河床也受到嚴重侵蝕,出海口處的海岸線也開始向內退,整個流域範圍的生態和人民生活都受到嚴重影響。
最後就是種種因素之下,這個項目也被一再擱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