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33歲副教授羅文這一年過得很辛苦,手上有4個國家級課題的同時,講了幾年的專業課「加速器原理」又花了大半個學期重新備課,甚至寫出英文講稿。
羅文的同事彭老師這一年也很辛苦,所講授的課程被評定為「不合格」停課一年,這一年裡聽了同事們的無數次課,又試講了不下10次,終於被允許再次登上講臺。
羅文和同事們的「辛苦」,源於學校的「一流本科工程」。按照計劃,地處三線城市湖南衡陽的南華大學,要爭取用3到5年時間,進入省重點建設一流大學前列。目標能否實現?近日,記者專程到學校尋求答案。
「放心課程」擠「水」課樹「金」課
「最重要的是課程。」南華大學黨委書記王漢青說,他2016年初上任,此前在該校做過7年副校長。王漢青說,自己在高校工作了30多年,發現世界上著名高校的共同點之一就是極其重視課程建設。從2016年開始,一項名為「放心課程」的評選開始了——希望用若干年時間,讓全校90%的課程「放心」。
「加強本科教學,就是要擠除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各種水分,包括課堂、實習、考試等。」主持此項工作的教務部部長劉澤華說,「放心課程」就是希望建立機制,擠馬虎應付的「水課」,樹質量精良的「金課」,至少讓80%的課程達到合格放心。「強調的是過程。」他說,全校1400多名教師2600多門課程,通過校院兩級125名督導的評價、學生的打分、同行的聽課,以及最後學校組織的現場抽查,認定了75門218名教師的課為「放心課程」。
「過五關斬六將。」年輕女教師尹嵐如此形容這個過程,她上的是「大學物理」課,花了好大功夫,還做了微課,一一解答知識難點。她的努力也有回報。學校規定,「放心課程」的課時費乘以1.5係數,且是教師職稱評審的量化指標之一。
「創新研究院」校企協同創新育人
9月28日,一個名為「南華大學東莞協同創新研究院」的機構在東莞橋頭鎮悄然出現。「共同研發、成果轉化、學生實習、學生就業,都有了一個更好的平臺。」王漢青這樣概括其功能。像這樣的創新研究院,學校還先後在浙江上虞、諸暨和長沙建立,形成了一種特色鮮明的協同育人與創新模式。
「上虞已經有5個老師長駐。」學校教務部負責此項工作的張志軍教授介紹,為彌補學校地處三線城市的先天地域不足,學校近年來一直「走出去」多方尋求合作,長三角、珠三角企業眾多,學校藉助校友等資源主動上門,目前已建成了4家創新研究院。其中在與上虞的合作協議裡,對方將給學校提供2000萬元啟動資金;有著2600多家企業的東莞橋頭鎮,雙方多次洽談協商,最後篩選出140多家企業與學校對接,建立了先進位造協同創新中心、節能與環保新材料創新中心等6個中心。學校零距離辦學,科研課題、成果轉化、創業就業甚至學生實習實訓都有了好的平臺,3個班100多名學生即將成建制地到橋頭鎮實習。但對方圖什麼?
「企業有什麼難題我們聯合攻關,需要什麼樣的人才,訂單培養或者優先提供。」張志軍說,如鎮裡的醫院,學校就可以派專家進駐。
「船山人才工程」激發活力
從英國回來的博士彭超沒有想到,到南華大學工作能直接被聘為副教授;49歲的唐小卿也沒想到,自己能從教研室主任直接被提為附屬醫院副院長,且成為「船山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才,能在5年內獲得科研啟動經費60萬元,並且一年能拿到特殊津貼20萬元。
「內陸欠發達城市,待遇又不高,要留住人才,必須在政策上機制上做文章。」校長張灼華說。為此,學校在吸引人才、激發員工活力上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除創新人才引進辦法外,學校還實施三個梯度高層次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體系,即「船山人才工程」,目前已遴選出三個層次共51人,力爭到2020年,形成第一層次10名左右能帶領學科或團隊達到國內一流水平的戰略主導人才、第二層次50名左右能帶領和促進本學科或團隊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並產出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學術成果學科帶頭人、第三層次200名左右潛心教學科研與醫療工作並在國內本學科領域有一定影響力和發展潛力的青年骨幹人才,形成高層次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體系。
教學、科研的矛盾在南華大學也不復存在。學校對專業教師分類考評,教師可根據實情選擇教學型、教學科研型、科研型,長於教學的教師再也不會為科研成果少而發愁了。
獎勵額度大幅提高,課時費提高,收入增加,「幸福午餐」 免費,許多教師說,這兩年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去年我還被選送到美國訪學一年,今年又有團隊成員到美國佛羅裡達州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搞「人因工程」的李鵬程副教授說,儘管團隊人手極其緊張,但大家幹勁十足,因為「活力被充分激發了」。
一系列改革嘗試,這3年南華大學的變化有目共睹:新增省部級及以上科研平臺19個;2018年獲得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124項,名列省屬高校第一位;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5項,名列省屬高校第5位。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發布,來自世界各地1250所一流高等院校榜上有名,其中包括72所中國內地高校,南華大學以內地高校並列第65名首次上榜。(李倫娥)
(責編:李依環 (實習生)、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