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烏託邦」這個詞,你一般會想到什麼?電視劇《奮鬥》裡的心碎烏託邦,還是文學作品《烏託邦》、《美麗新世界,或是《飢餓遊戲》裡的反烏託邦?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生物學家約翰·卡爾洪(John B. Calhoun)為老鼠建了一個「烏託邦世界」進行實驗,但沒想這個實驗讓人不寒而慄,以至於被暗喻為人類的結局。
這個實驗叫「老鼠烏託邦(Mouse Utopia Experiment)」,實驗過程是為幾隻老鼠建造了一個封閉空間,裡面有吃不完的食物和水,並且令它們不受氣候變化和疾病、天敵的威脅。簡單來說,就是讓老鼠生活在「天堂」裡。而實驗目的是預測在有限空間,群體數量不斷增加會產生什麼影響,以此來論證人口密度和社會發展的關係。
早期實驗:數量始終突破不了200隻!(知道實驗過程的可以略過中間段)
其實早在1947年,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齧齒動物生態計劃的卡爾洪教授就開展過一次實驗。當時他戶外農田為5隻懷孕的母鼠建造了一個面積達10000平方英尺(930平方米)的「鼠城」,可容下5000隻老鼠生活,無限提供食物並保護老鼠免受天敵、疾病威脅。
實驗初期,老鼠數量在預計中成幾何增長。但不知道為什麼,當老鼠數量達到150隻時,就停止了增長。而在為期28個月的觀察時間裡,老鼠的總量始終未能突破200隻,可以說實驗是失敗的,實驗並沒有出現老鼠擁擠的情況。在食物、空間都不是問題的情況下,究竟什麼因素阻礙了老鼠數量的增長?似乎有種無形的力量在操縱著這一切?卡爾洪摸不著頭腦。
中期實驗:老鼠世界禮崩樂壞!
卡爾洪在1954年進入了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署,工作還是研究老鼠。在1958年,他將馬裡蘭州的一個農場的穀倉二樓再次進行實驗。這次他完善了上次的設計,建造了一個類似盒子的空間,設置了4個相通但有差異的方形區域,大小都為3米x4.3米x2.7米。每個區域可容納40隻老鼠舒服生活,然後將32和56隻年輕性別相等的鼠群放進去對比實驗。
結果他發現,母鼠很快就平均分布在各個區域,而公鼠則明顯分成了「三六九等」的階層,分別是佔統治性公鼠、太監鼠和其他三類低端公鼠。當老鼠數量不斷增長、空間日趨擁擠時,統治地位的公鼠變得非常暴力,時常攻擊其他低端公鼠和幼崽。而部分低端公鼠追求無差別結合,並經常吃掉幼鼠屍體;一些則表現無欲無求、行動緩慢,除了吃飯、打扮和睡覺以外,它們不會做任何事情。
當實驗在1962年停止時,卡爾洪還將其中4對最健康的老鼠進行放養,結果它們無一能養育後代(全部夭折)。後來他以此實驗在《科學美國人》雜誌上發表論文,將老鼠行為異常墮落現象稱為「行為沉淪(behavioral sink)」,受到了廣泛關注,並被很多小說作品直接引用。而此論文也被很多學者解釋為世界人口過剩可能發生的事情。
老鼠烏託邦:第25號宇宙!
然而卡爾洪並沒有就此結束實驗,他在1968年展開了更大規模的實驗。他設計了一個更完美的老鼠世界,稱為「25號宇宙(Universe 25)」。
「25號宇宙」是一個長寬2.57米、高1.37米的正方形盒子,裡面設置走廊、樓梯等等,四面都是高層公寓式的築巢區,一共可容納3840隻老鼠。而所有的食物、水、築巢建材都在底部區域供應。
一切準備就緒後,卡爾洪就放入了4對健康、48天大的老鼠。而老鼠也在按計劃繁殖,3個月後第一批幼鼠降臨,一年內達到了620隻。然而,神秘力量又出現了。最初老鼠數量幾乎每隔55天就會翻倍,但在315天後,老鼠的數量需要145天才會翻一番。到了560天,老鼠達到了巔峰的2200隻。
從315天到560天間,理論上達到3840隻老鼠才會出現巢穴短缺的問題也在此時出現了,同時老鼠的行為也發生了變化。在成年老鼠依然統治時,一些年輕的公鼠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它們便往在25號宇宙的中央聚集,表現出兩耳不聞窗外事、無欲無求的狀態,而一樣的母鼠則爬到較高的區域躲了起來。隨著時間推移,無欲無求的公鼠變得暴力起來,開始互相攻擊。
當老鼠數量不斷增加,無處可去的小鼠數量也越來越多,它們堆積在老一代公鼠的領地周圍,以至於老一代公鼠的領地意識變弱。老一代公鼠領地觀淡化,負責哺育母鼠的攻擊性大大增強。而且哺育母鼠的攻擊是無差別,就連自己尚未斷奶的幼崽都被逐出巢外,以至於被遺棄的小鼠甚至會50多隻擠進原本僅能容納15隻老鼠的空間裡。
到600天後,老鼠社會崩潰持續。雌性停止繁殖,而雄性變得不繁殖、不爭鬥,僅僅進食、飲水、睡眠並為自己梳毛,一身光滑無傷疤,故被卡爾洪稱為「美麗的人」(the beautiful one)。後來卡爾洪同事從25號宇宙中借出了幾隻「美麗公鼠」和正常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母鼠放到新『宇宙』,也沒有激起幾隻美麗公鼠心中的一絲漣漪,如同靈魂死掉了一樣。
其實當老鼠數量急速下降時,一些樂觀人士一度猜測老鼠會不會意識到它們種群要滅絕從而恢復活力、重新繁殖。但這樣的事情並沒有發生,而且就算有估計也來不及,因為它們都老了。到1970年5月,最後一隻幼鼠出生便再沒有新生。
到1973年5月23日的時候,最後一隻公鼠死亡,「25號宇宙」的終焉來臨了,歷時1780天。就這樣,「25號宇宙」在沒有經歷災難浩劫、沒有疾病、沒有飢餓的威脅下,從老鼠天堂到毀滅用時不到5年。
後來有沒有「26號宇宙」不知道,可能有,也可能沒有。而前面24個宇宙的結局是什麼,相信大家都能猜到。
寫在最後:
這個實驗在短視頻上被很多大神解讀,將那2000多隻老鼠的命運暗喻為人類的結局。但是這個所謂的「25號宇宙」,在很多科學家看來存在了極大的不嚴謹性。
首先實驗場所的溼度、溫度、光照等條件沒有什麼說明,老鼠出生率分布隨地理位置出現的偏斜也沒有解釋,也沒有對照組。其次2000多隻老鼠都是4對老鼠的後代,近親繁殖的問題沒有考慮。
最重要一點,用於實驗的挪威大鼠是被人類加以馴化過的,其在自然界裡是一種等級分明的社會性動物,每個都有強烈的領地意識。同時成年個體間存在遊戲性質的打鬥,因此在狹小空間下容易升級為攻擊行為。所以當年科學家指出,這個實驗與其說是老鼠密度問題,不如說是『第25宇宙』本身就有問題。
不過個人看來,一些警示性還是存在的,比如心理層面的「擁擠(焦慮)」。時常能聽到或看到小孩要贏在起跑線上、男女比例是多少多少,有心理疾病的人也越來越多等等,不可否認,再多的生活哲學都無法改變現狀,唯有相互關心讓彼此心靈更美好。所以從你我的互動開始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