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說過:「只有人類精神能夠蔑視一切限制,想信它的最後成功,將它的探照燈照向黑暗的遠方。」在這個世界上,人類是當之無愧的主宰,在長久以來的適應與進化中,人類已經積累了太多經驗,若沒有一定的「預知能力」,相信人類早已被大自然淘汰了。不過,正所謂「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方法」,沒有事實證明,任何說法都是蒼白無力的。
1968年7月9日,生態學動物行為學家約翰·卡爾霍恩利用小白鼠進行了一場古怪的實驗,他想知道在排除一切外部因素,比如資源、氣候、天敵、疾病的情況下,人類是否能就這麼無限繁衍下去。當然,按照專業的說法,他是為了探究在「烏託邦式」的完美生態系統中,種群密度的演化對個體行為的影響,不出意外的話,他將從小白鼠的行為模式中,推出人類社會的未來。
卡爾霍恩找到了一個舊穀倉,他挖了一個坑,在四周圍上了長2.7米、高1.4米的方形金屬柵欄,並把8隻小白鼠放入其中,當然,它們是4公4母。在這個「烏託邦」內,卡爾霍恩提前放入了充足的糧食和水,同時還有休息的地方,無論氣溫還是環境,都是最適合小白鼠繁衍的。
卡爾霍恩分析過,整個「烏託邦」空間可以容納3840隻白鼠,即使按照最快的速度繁衍,也不會出現「爆倉」的情形。此外,他對衛生條件也下了一番苦功,出現傳染病的情況幾乎為零。實驗開始,8隻小白鼠很快就兩兩配對,55天之後,第一批小白鼠降生,數量翻了一倍。315天時,小白鼠達到了620隻,比預想的還要多,卡爾霍恩的心裡隱隱出現了一抹擔憂。
按照他的估算,「烏託邦」系統的最佳容量是150隻,若是高於這個數字,勢必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到了560天,小白鼠繁衍速度明顯變慢,而且它們的數量達到了峰值——2200隻。40天之後,新一代小白鼠不再誕生,在這個鼠擠鼠的環境中,繁衍已經成為了可有可無的東西。
1588天,系統內只剩下27隻白鼠,其中23隻雌鼠,4隻雄鼠。1973年5月23日,也就是第1780天,系統內的最後一隻小白鼠也死亡了,實驗到此結束。卡爾霍恩發現,在有限空間內,快速繁殖的小白鼠很快就誘發了一系列異常的社會行為,包括停止對領地與配偶的競爭;遭到攻擊不反抗;沒有社交、縱慾;部分雌鼠取代了雄鼠,變得更暴力……
實際上,小白鼠在「烏託邦」內的實驗結果引起了很多學者的擔憂,他們擔心當人類社會進入高度發達的階段之後,也會經歷類似情形。如今,社會已經變得不同,肥宅、丁克一族、女裝大佬的增多,已經有了演變的趨勢,倘若大多數人類失去了開拓進取的精神,當社會上的一切空間、職位都被填滿,也許小白鼠的結局,就是人類的最終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