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託邦》,是英國著名政治家託馬斯·莫爾所寫。書中虛構了一個名叫「烏託邦」的國家,用航海家拉斐爾的口吻講述了在那裡的所見所聞。所謂「烏託邦」,就是指人類最美好的社會,人人平等、沒有壓迫、按需分配。說到這裡,想必很多人已經聯想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其實不光是過去,在如今這個和平年代,我們或多或少都期盼過「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但那樣的生活真的會持久下去嗎?有人就做了一次模擬實驗。
1968年,美國生態學家約翰·卡爾霍恩租下一處場地,披上上帝的袈裟,創造了「25號宇宙」。他的目的就是想探究在資源完全充足的前提下,人類的結局會如何?
當然,在他的實驗裡,人類是由8隻健康的老鼠(4公4母)代替。而所謂的25號宇宙,就是用特殊材料圍住的一塊長2.57米,寬1.37米的鼠窩。不過,這裡的居住環境堪稱五星級。 「25號宇宙」恆溫、恆溼,裡面有16個居住區域,而每個區域都配有單獨的食物倉、飲水器以及休息窩巢,按照約翰的計算,只有在老鼠數量達到3840隻時,窩巢才會供不應求;達到6144隻時,水會出現短缺;而達到9500隻時,食物才會成為問題。
試想,如果人類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完美的環境下,除了正常的生老病死,那麼人類社會是不是也就可以永遠持續下去呢?
答案或許有些悲觀。因為同樣在完美環境下生活的老鼠,僅僅1780天後,「25號宇宙」就徹底覆滅了。
讓我們來看看這5年左右的時間裡,「25號宇宙」到底發生了什麼。
在起初的3個月裡,8隻老鼠的生活還是相當滋潤的。它們各自配對組建家庭,並且在實驗的第104天,第一窩小鼠出生了。緊接著,老鼠迎來了快速增長期,從第104天-第300天,平均每55天,小鼠的數量就會翻倍。
看起來「25號宇宙」正在健康發展著,但科學家們卻發現了一些問題。在實驗第86天—第338天老鼠繁殖最頻繁的時間段裡,16個居住地出生的小鼠數量卻相差甚遠,正如下面這張圖,在西南角的居住地先後誕生了111隻小鼠,而與之相對應的東北角,200多天僅出生了13隻小鼠。很顯然,即便是生存環境優越,但弱肉強食依然存在,強壯的雄性老鼠依然深受雌性老鼠的喜愛。
實驗進行到315天後,整個鼠群的增長數量明顯緩慢並趨於平穩,此時小鼠數量也達到頂峰2200隻。但從起初設定的最高界限來看,起碼鼠群達到3840隻時,才會帶來窩巢不足的問題。那麼組織小鼠繼續增長的原因何在呢?
很快,約翰發現了原因:社會責任。儘管「25號宇宙」仍一切充足,但此時鼠群卻被劃分了兩類:強者和弱者。在鼠群的發展過程中,他們已經擁有了自己領地,而隨著小鼠的日益增多,先前出生且強壯的雄性小鼠就要從老一輩手中接過重擔,開始保護領地、雌性,而那些相對弱小的小鼠就會被驅逐,這樣一來,16個居住地裡的弱小者都會被趕到「25號宇宙」的中心地帶。
由於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它們開始對生活失去興趣,不僅不願與其它小鼠交流,而且變得極其暴躁,並且對周圍小鼠展開攻擊,而被攻擊者通常也會反撲。
隨著中心地帶小鼠越聚越多,衝突也就越來越多。那些擔任保衛工作的雄性小鼠也開始力不從心,自己領地內的雌性接連遭到攻擊。這樣一來,雌性老鼠也就根本無法安心照顧幼崽,她們也開始變得具有攻擊性,甚至連自己的幼崽也會淪為攻擊對象。
如此混亂的情況下,整個「25號宇宙」小鼠的出生率、成活率急劇下滑。當實驗進行到第560天時,小鼠數量勉強維持在生死平衡的狀態,而到第920天,最後一隻小鼠出生後,「25號宇宙」就進入一個慢性死亡的階段。
1973年5月23日,實驗的第1780天,隨著最後一隻雄鼠死亡,「25號宇宙」宣告覆滅。實驗結束後,約翰和他的同事將這一結果公布與眾,引起一片譁然。有人甚至直言:把幾隻老鼠的命運放大到人類身上,簡直是無稽之談。
老鼠們的命運是否真能預示人類的未來,筆者認為這並非危言聳聽,從「25號宇宙」興衰過程中,的確看到一些人類的影子:女權崛起、丁克一族、草食男女……還有,約翰為何取名為「25號宇宙」?
那是因為前面24個宇宙,無一例外,全部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