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人類與自然界其它動物相比存在巨大的差異,但有些實驗無法以人類為實驗對象,因此只能以動物為實驗對象,然後通過觀察實驗過程中發生的情況來推斷,如果人類是實驗對象會發生什麼。比如人類最早進行載人航天試驗時就用狗、猩猩這兩種動物來代替人類太空人,這樣做雖然可能給動物的生命帶去巨大的風險,但也保全了人類的性命。
除了研究太空環境對人體有何影響之外,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一群科學家提出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想法,他們想讓老鼠代替人類進行未來社會演化的實驗。於是研究人員研發出一個容量寬闊的容器,容器內放有老鼠生存所需要的水和食物。起初科學家們挑選了8隻老鼠放在該容器中,然後想看看在沒有人為幹擾的情況下,這8隻老鼠會如何發展。
大多數科學家在實驗前預言,這8隻老鼠可能會在一年內就發展出一個上千隻老鼠的群體,這種判斷是基於現實生活中老鼠超強的繁殖能力。而且該容器中的食物和水源十分穩定,老鼠甚至不需要為了生存而冒風險,因此科學家預言它們在容器中的生長速度應該會比在現實生活中的生長速度快。
幾個月之後,結果讓科學家們十分意外,他們發現實驗容器中的老鼠發展速度確實很快,但它們最終的數量並未突破一千隻,這是為什麼呢?研究人員提到了觀察過程中的一個發現,當老鼠群體發展到幾百隻的程度時,容器內開始出現了老鼠成團的現象。然後老鼠群與老鼠群之間為了獲得更多的生存空間和生存資源開始「大打出手」。
這種現象從老鼠成團開始一直存在著,研究人員認為這大大限制了老鼠群體的發展。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觀察到一些母鼠在公鼠不在家時,會對自己的孩子下手,如此殘忍的結果在人類社會是十分罕見的,那麼這個實驗對人類未來的發展有何啟示呢?許多朋友看到這可能會認為,老鼠種群的發展無法代表人類種群的發展,因為兩個物種的差距非常大。
確實如此,人類身上除了還保有生存和繁殖的原始本能之外,我們還有思想、文明規則的約束。道德、法律這兩方面的約束足以管控住人類整體的發展局面,讓我們不只是為了生存而生存,而是在尋求生存機會的同時也會顧及他人。但也不排除人類社會未來不會出現像老鼠實驗的情況,不少以未來為題材的小說塑造了人類內鬥的情節。
如果未來某一天人類同樣面臨著食物資源有限、生存空間有限的生存挑戰,那麼有些人最原始的生存本能會被激發,為了活下去而「不擇手段」。這並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場景,而地球上的資源和空間是有限的,為了避免這些問題的出現,我們應該在保護地球的同時,探索太空移民的可能性。